21世紀是信息時代,也是網絡時代。網絡正以驚人的速度走進人們的生活,它催生了語言的新語體——網絡語言。網絡語言源于自然語言,但與自然語言不同,又與民族語言有著密切關系。
一、網絡語言成因分析
網絡語言的形成有很多原因,大致說來,有以下幾種:
(一)新事物的涌現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和網絡應用的廣泛普及,信息傳播速度日益加快,信息量呈幾何級數增加,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隨著時間的推移,網絡用戶與日俱增,網絡用語逐漸形成鮮明的特色。同時,由于互聯網源自美國,所以網絡詞匯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很多英文。在講究速度和效率的互聯網上,有些英文不加翻譯就原封不動地被照搬了過來,成為人們眾所周知的專業術語。如Internet:互聯網;CPU:英文縮寫,中文名稱叫作“中央處理器”,或叫作微處理器,由運算器和控制器組成,是電腦的心臟,決定電腦檔次的高低;E-mail:電子郵箱;QQ:就是OICQ騰訊即時聊天工具。
(二)求新、求簡原則
網民們普遍年輕化,不喜歡遵循傳統,因此更富有創新性,表現在詞匯上即追求新奇效果,使用很多諧音用法,這其中也不乏對方言的改造和使用。例如:
素:是
表:不要
額/ 偶:我
稀飯:喜歡
蝦米:什么
醬紫:這樣子
網絡的迅捷性要求網民們一切向速度看齊,在語言上力求簡潔明了,因此出現了很多縮略語及數字用法。例如:CU:see you的諧音簡寫。BTW:by the way的簡寫。DIY:Do It Yourself的縮寫,自己動手做的意思。
(三)相似及相關聯想
這類詞一般注重形態、性狀的相似及比擬,由一個詞語的某一點出發,展開聯想,在舊義和新義之間衍生出相似點,形象表達出一個新的意義。這類用法既新穎又形象,頗受年輕一代網民的喜歡。例如:
頂:本義指頭或物體的最上部,現在非常普遍地被用來做帖子的回復語。因為網絡論壇上的帖子是以時間來排序的,新帖在前,舊帖在后。一個帖子發出去后,如果沒有人回復就會沉到最后面。因此,“頂”常被用來表達支持的意思,表示把帖子頂到最上面。
大蝦:指網絡高手,“大俠”的諧音,也表示網絡高手經常伏案打電腦,弓背如蝦的神態。
美眉:姑娘的稱呼,通常是一種泛稱。很形象,因為彎彎的眉毛也能代表美麗的女子容顏。
恐龍/青蛙:是網絡上丑女/丑男的代稱,也取自恐龍或青蛙皮膚疙疙瘩瘩,形容丑陋的模樣。
(四)詞語移用
當生活中出現一種新事物時,人們并不急著去造一個新詞,而是盡可能地賦予舊詞新的意義。這些新用法以及新產生的詞義,外延、內涵和意趣都有了新變化。例如:
286:本義指計算機中一個運行速度緩慢的機型,網絡上用來形容人笨、反應遲鈍,好比運行速度慢的機器一樣。
特困生:本義指特別貧困的學生,這里指的是上課特別容易犯困、愛打瞌睡的學生。
根號二:本義是數學用語,因為根號二開出來的結果約等于1.414,因此常用來形容一個人的身材矮小。
二、網絡交際的語用分析
作為一種信息交換和共享的特殊方式 ,網絡交際與日常交際有許多不同之處 ,有其獨有的特點。與日常普通會話不同,網絡語言會留下痕跡 ,為以后的查找、對照、理解和證實等等行為提供有力幫助。
(一)合作原則和關聯理論
合作原則(Cooperative Principle,CP)是Grice于1967年提出的。一般認為人們在交際中是合作的,為的是達到交際目的。其中包括四條基本準則:質量準則、數量準則、一致性準則和方式準則。一次理想的合作應該有四個特點,分別是“認知體諒、接合目的、倫理道德體諒以及信任”。關聯理論(Relevance Theory,RT)是由Sperber Wilson在合作原則的基礎上發展的,強調人們理解會話含義時通常會訴諸他們所熟悉的與會話信息相關的認知環境。在交際中說話人會給聽話者某種刺激,以保證雙方良好的理解,并使聽話者能夠做出一系列的假設和聯想。由于網絡空間更多地被認為虛幻多于真實,人們大多“隱姓埋名”,把自己的真實身份隱藏起來,甚至改變年齡和性別來“扮演”其他人;但無論如何,這些都不會影響交際的進行。這樣的識別模式顯然違背了合作原則中的質量準則,而且任何隨意的或者漫無目的的交際都可以破壞其他三個準則。以下面的對話為例,如果仍用合作原則和關聯理論分析會話內容和進程,我們可以發現一系列違背以上理論原則之處:
A:Hello,where ru?
B:The same as u,China.
A:Aha,why come here?
B:No why.R u police??
A:OK,that's the best way for me.Gotta go, c u later! ……
這段簡短的對話不論從合作原則的哪一條準則看都是不符合正常交際的行為,而且其中的問答也不符合關聯理論要求的雙方要保證相互良好的理解;然而在網絡交際中這樣近乎口語略帶調侃的對話還是能夠被人們所接受的。這些不符之處反映出合作原則和關聯理論僅僅適合分析某些會話,并不是所有交際者都必須遵守的總的原則。因此會話分析還需要其他原則作補充。
(二)禮貌原則
在很大程度上,禮貌原則(Politeness Principle,PP)能夠在符合社會化的基礎上解釋分析會話。根據Fraser,此原則主要考慮四個方面,即社會觀、會話合約觀、會話準則觀和面子觀。Leech認為,我們只有通過禮貌原則才能更合理地解釋諸如話語暗示和間接話語行為等語言現象。禮貌原則包括六個準則,分別是得體準則、慷慨準則、贊譽準則、謙遜準則、一致準則和同情準則。需要指出的是,一個準則與其他準則之間可能會存在不一致性。雖然所有的談話人都是抱著禮貌的態度參與的,但在這個原則里,文化內部和文化之間的差異也應該得到充分的重視。對于不同的文化和種族,禮貌的概念和策略可能會有很大的差異,在網絡交際中可以明顯地看到禮貌原則的界限被擴大了許多。除非是刻意不去合作,人們大多數情況下都會以相對禮貌的方式去交際,為的是加快交際速度,以更直接地交換信息。例如下例中一位同學問他的朋友是否有空幫忙翻譯一些資料。他們以如下的方式對話:
A:R u there?
B:En,what?
A:Have time?Help me with some translation,OK?
B:Sorry,Little time!
A:Shit!! Fub.
B:That'sit! Busying.
上文中的對話僅僅用了一些簡單的字詞和句子就完成了問答對話,以一種相當粗魯的方式違反了禮貌原則,交際者甚至用粗話來發泄一種強烈的情感,并直接結束對話。在某種程度上,禮貌原則所缺乏的或許可以由下面的原則和一些特殊符號來彌補。
(三)話輪轉換
會話或者信息交流當中交際者的角色稱為“話輪”。在日常生活對話中,通常遵循的話輪轉換原則是“Q-A-Q-A”,即“一問一答”式;而在網絡中人們將遵循另一種原則,交際雙方可以同時交談兩個或以上的話題。原有的一問一答一對一式的交際方式即被打破。請看如下對話:
A:Hi, how's today going?
B:Aha, u r there! R u at home?
A:Well, take a guess! Oh,have u finished yr paper?
B:Not bad.Hehe,u must be in ur dormitory! I'm just doing it.
A:OK, try hard! I decide 2 go swimming with the teachers, will u go with?
通過閱讀以上交際文本,我們可以看到幾個話輪在同時進行,盡管如此,交際雙方仍然可以很好地、沒有任何誤解地交談。他們分別進行了問候、調侃和論文信息交流等語言行為,并談論了游泳和工作表格等事件,雙方順利地完成并理解了談話內容。這在網絡中是很常見的一個對話場景,而要讓它發生在日常生活中似乎是不可能的。在日常生活中,話題必須一個個挨著談論,談論過程必須連貫一致。網絡中的會話打破了正常的話輪轉換規則,使兩個或者更多的平行話輪相互交織、同時進行而不產生混亂。這種特殊現象給語用學理論原則在實際中的應用提出了挑戰,也在某種程度上豐富了語用學理論,擴充了話輪轉換原則的范疇。
三、小 結
作為一種特殊的語言變體,網絡語言正處于蓬勃發展之時,勢不可擋,在許多形式的交際中,尤其是在年輕人群中相當流行。隨著網絡語言的迅速發展,語用學及其他語言分支學科也應加速跟上時代的步伐,不斷完善理論,以解釋各種語言現象,解決各種問題或障礙。還應該指出的一點是,語言學應該承擔起確保網絡語言健康快速發展的重任,規定其用法及規則,使其在正常的軌道上順利運行。為了使語用學理論原則具有更強的普遍適用性,在挑戰中不斷調整補充原有原則的同時,應當適時地添加新鮮血液,用新的更適合解釋新現象的理論原則作為擴充和延伸。
參考文獻:
[1]于根元.應用語言學概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2]董為光.漢語詞義發展基本類型[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4.
[3]謝 新.從網絡詞匯看漢語詞匯的發展趨勢[M].寧德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2).
[4]胡壯麟.認知隱喻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5]湯志祥.當代漢語詞匯的“移用”現象及其對詞匯系統的影響[A].蘇新春,蘇寶榮.詞匯學理論與應用(二)[C].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6]韓曉玲.網絡語言的前世今生[N].湖北日報,2006-9-16.
[7]胡 憚 李 麗.網絡交際中雙話題平行推進的語用特征與話輪結構[J].外語電化教學,2003,(2).
[8]劉 靜 李文波.網絡評論的語用分析[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4,(3).
[9]柴 磊.網絡交際中的語言變異及其理據分析[J].山東外語教學,2005,(2).
(王婷婷,安徽蚌埠學院外語系;黃鐵流,安徽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