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悶”一詞,早已有之,《漢語大詞典》解釋為:①積聚在內心的煩悶。巴金《秋序》:“在我的郁悶和痛苦中,正是友情洗去了這本小說的陰郁的顏色。”②沉悶,不舒暢。沈從文《邊城》十九:“黃昏時天氣十分郁悶,溪面各處飛著紅蜻蜓。”③謂煩悶郁結。羅蓀《深切的悼念》:“[屈原的形象]在觀眾心里喚起來的正是郁悶在人民心底的呼聲。
據說,新流行語“郁悶”一詞產生于《大話西游》。隨著《大話西游》在新生代中產生轟動,“郁悶”一詞也流行起來。時下經常聽到人們說“我郁悶??!”“我真郁悶!”“你說我郁悶不郁悶?”這樣的話語,“郁悶”一詞竟成了與“酷”“爽”等齊名的流行語。
一、“郁悶”一詞在流行中產生了很多新義、新用法。
(一) 表示事物不景氣。如:
(1)鐵鍋受寵,不粘鍋郁悶(《現代金報》04-07-16)
(2)郁悶的香蕉(《大眾科技報》02-09-12)
(3)郁悶的農村藥店(《醫藥經濟報》05-11-14)
“不粘鍋郁悶”指國家質檢部門檢查出不粘鍋能致癌之后,不粘鍋的銷量急劇下降,有些超市還將不粘鍋撤出了柜臺;而鐵鍋受到人們的歡迎,銷售量上升。同樣,“郁悶的香蕉”指香蕉產量上升之后,價格大幅下降,導致蕉農收入頗低。“郁悶的農村藥店”指農村藥店所賣藥的價錢都壓得很低,農村藥店獲利頗微,幾乎難以維持。這里的“郁悶”可以理解為“不景氣”?!坝魫灐敝苯有揎椈蜿愂鲆粋€指物的名詞。
(二) 表示低迷狀態
(4)除了種種技術上和技術外的客觀原因導致中國隊成績郁悶外,中國田經隊總教練馮樹勇的一番話也說出了一些主觀的原因。(張昕《中國田經繼續郁悶》),(《中國體育報》05-08-17)
(5)但別忘了,在2008奧運會前,中國田徑已經沒有多少時間繼續郁悶下去了。(同上)
以上“郁悶”都作述語,陳述某個事物,例(5)帶有趨向動詞“下去”作補語。這里“郁悶”可以理解為“低迷”這種不好的狀態。
(三)表示苦澀與無奈
(6)生活中,許多人都把消費當成一種樂趣,然而,消費中的樂趣有時也可能會被苦澀也無奈的感覺所代替,……就是那種“花錢當冤大頭”的郁悶又撮火的感覺?!@些熱點也是人們的“郁悶消費”事件。(《家庭健康報》06-03-16)
(7)破解消費六大郁悶……郁悶一,消費環境不安全;郁悶二,誰說有車便是福;郁悶三,食品質量貓膩多……(《家庭健康報》06-03-16)
以上“郁悶”被用作名詞,指人的苦澀又無奈的感覺,指即有苦無處說,心中不痛快又無可奈何。
(四)表示充滿苦澀和無奈
(8)美能達廢了,維權路郁悶(《市場報》05-12-12)
(9)那么,看到國企利潤兩年翻了一番的結果,普通百姓的心里能不郁悶嗎?(《壟斷國企利潤虛旺,百姓郁悶》,《經濟導報》06-03-03)
例(8)指作者買了一個高價美能達數碼相機,沒用多久壞了。在與店家及廠商的交涉中,他面臨重重困難,在中國目前的經濟制度下,維護消費者利益的道路充滿苦澀和無奈。即所謂“維權路郁悶”。例(9)指國企控制的能源漲價,導致電漲價,因此普通百姓心里充滿了苦澀與無奈,這里的“郁悶”都用作動詞,表示“充滿苦澀和無奈”。
(五)表示迷惑、不解
(10)賽前很多人預測紀敏佳與何潔會被淘汰,他們的預測被結果證明是很正確的。因為綜合考評下來,紀敏佳在五個人里人氣最低,甚至在十強里她的人氣都算最低的——這是讓我一直很郁悶的一件事情。所以,僅僅從人氣上來說,紀敏佳走到五強已經是強弩之末了,當然,如果說到實力,她很強,不然她也無法在這樣的人氣下,走到這么遠了。(黑楠《我給超女當評委》,《淮北晨報》06-03-20)
(11)上大學的第一學期,我時刻擔心考試會掛科,所以平時拼命地學,結果一不小心考了班級第一名,而且得了個一等獎學金,第二名的同學也拿了個一等獎學金,可令我郁悶的是,他總分比我差了將近100分,沒辦法啊。
例(10)作者說“這是讓我一直很郁悶的一件事情”,這里的“郁悶”顯然不是“心情煩悶”的意思。因為作者是個評委,他只是不理解紀敏佳這樣低的人氣竟然走到了五強之中。這就是作者“郁悶”之事。他不可能因為紀敏佳這樣低的人氣竟然走到了五強之中而感到心情煩悶。同樣例(11)作者不解的是第二名比她少了近100分,竟也拿了一等獎學金,覺得有點不公平。因此這里的“郁悶”都可理解為“迷惑,不解”。
目前人們口頭上用得最多的“郁悶”一詞,大概是表示“無可奈何”和“迷惑、不解”。人們對那些自己否定的,但又無法改變的人或事,常常以一聲“真郁悶!”來發泄。由此可見,“郁悶”成了現代人釋放壓力的宣泄口。
二、新義在舊義的基礎上產生,把新義與舊義相比,可以看出“郁悶”一詞在使用中詞義發生了以下變化:
(一) 概念義所指的適應對象發生了變化
舊用法中,“郁悶”的適應對象主要是“人的心情”,有時也用來形容天氣、空氣、氣氛等。新用法中,適應對象的范圍擴大了,可以用來形容事物,說明事物處于某種低迷、不景氣等不如意的狀態中。
(二) 概念義所指的性狀發生了變化
舊用法中,“郁悶”主要描繪人們心中難以排解的煩悶,或指天氣、環境等的沉悶。新用法中所描繪的人、物的性狀有了變化:可以表示事物的低迷、不景氣;表示人的某種既苦澀而又無奈的心情,或者表示人們的迷惑,不解。
新義中的“低迷,不景氣”是由于“郁悶”大量被用來描繪指物名詞而產生的,它引申的基礎應是舊義“煩悶”,由形容人的心情的煩悶到形容物的低迷、不景氣,是性狀相似的隱喻。新義“苦澀、無奈”也是在“煩悶”的基礎上程度加深引申而來,“充滿苦澀無奈”又是在“苦澀、無奈”的基礎上引申出來的。“迷惑、不解”又是由“充滿苦澀無奈”引申產生的。詞義的引申線索為:
煩悶——①低迷,不景氣(指物)——②苦澀、無奈——③充滿苦澀、無奈——④迷惑、不解(指人)
(三) 詞義色彩上發生了變化
舊用法中,“郁悶”多用于文藝語體,帶有一些書面色彩,新用法中,多出現在日常交談語體中,口語化了。
從使用群體來看,新用法的使用群體年輕化,主要是學生群體和比較年輕的上班族。
從褒貶色彩上來看,舊用法具有“不如意”的貶義色彩。如“難以排解的煩悶”,“沉悶”等。新用法中,“郁悶”仍具有“不如意”的貶義色彩,但程度似乎沒有舊用法深。如表示“無奈”“迷惑”等從“不如意”的程度上不如“煩悶”“沉悶”。
由此可見,“郁悶”一詞隨著使用頻率的增高,正在口語化和中性化,而且由以形容詞用法為主發展為形容詞用法、動詞用法、名詞用法平分秋色。
三、任何新詞新語的產生和流行都反映了一定的社會現象,都會與一定的社會現實相聯系。如果說“酷”“爽”反映了現代人的灑脫與輕松的一面,“郁悶”則相反,它反映的是現代人的背負與沉重的一面。
(一)社會群體的生存壓力
“郁悶”一詞的流行反映了當今某些社會群體的生存壓力。該詞的新流行群體主要為學生和比較年輕的上班族群體,這反映了目前我們國家兩個普遍的社會問題,學生的學習壓力和就業壓力與從業人員的職業壓力。時下中學生的學習壓力非常大,大學生的壓力也很大,為了畢業時找到工作而不至于待業,需要拼命學習、考研、打拼。而從業人員由于沒有了“鐵飯碗”的保障,無形之中也增加了工作的壓力。
(二)社會不良現象的存在
“郁悶”一詞的流行也反映了社會某些不良現象的存在。經濟迅速發展,改革開放速度加快,而國家的經濟制度還不完善,因此,不可避免會產生許多問題。如人們作為消費者群體,在消費中會遇到很多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的事情。吃了虧,卻無處訴說,因此他們也就只好“郁悶”了。
以上是“郁悶”一詞目前得以流行的社會原因。除此之外,還有語言使用者和語言自身的原因。
一種新詞新語的產生和流行也反映了語言使用者和語言自身的某些規律。從語言使用者來說,使用語言的人總有喜新厭舊的思想。一種新的語言形式的產生,如果不違背語言規律就會被大家競相模仿,使用,因而新的語言現象很快流行起來。
(高再蘭,安徽淮北煤炭師范學院中文系;王縱橫,長沙市第十九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