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說:“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潭,蛟龍生焉”,“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眾所周知,語文教學擔負著積累語言的艱巨任務,《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教學應注重語言的感悟、積累和運用,從整體上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那么,如何豐富學生語言積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呢?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朗讀中豐富積累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只有積累豐富的語言素材,才能“厚積薄發”,“下筆如有神”。朗讀是語文教學的基本方法,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環節,也是語言積累的重要途徑。教學應以讀為本,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理解,在理解中讀,反復誦讀,熟讀成誦,讀出滋味,讀出情趣,從而讀有所值,讀有所得,在讀中自然而然地積累豐富的語文材料。葉圣陶先生曾把有感情的讀稱為“美讀”,并指出,要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在委婉處還他個委婉。因而,教師要注意引發學生在朗讀中動情、生情,主動積極地積累語言。
《桂林山水》一文景美文美,它以優美的筆觸,描寫了桂林山水的絢麗景色,抒發了作者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教師可讓學生聽配樂朗讀,觀看桂林山水的圖片、錄像,也可讓有幸游覽過桂林山水的學生談談真實感受,激發學生對桂林山水的熱愛向往之情。在此基礎上配樂讀,表演讀,反復誦讀,在讀中理解桂林山水的特點,在讀中想象桂林的美景,在讀中欣賞美麗壯觀的圖畫,學生心通其意,必有身臨其境之感,將自己融入優美文字之中,就在有感情朗讀中順理成章地積累了語言。
所謂“書到用時方恨少”,這“少”字的含義有二:一是讀的少,二是記住的少。語文教學中,要讓學生多讀點,多積累些,天長日久,待到說話作文時便能呼之即出,信手拈來,左右逢源。“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二、品析中深化積累
引導學生學習和積累語言,可在品析中積累。我們強調在品析鑒賞中積累語言,就是要學生不能淺嘗輒止,而應在好詞佳句的鑒賞中,深化認識,融會貫通,把握實質將范文中的語句化為己有。如《海上日出》課后習題3:讀句子,說說這些句子哪些地方寫得好,好在哪里。可以先讓學生自讀這些句子,然后從句中描繪景物、用詞造句等方面入手,引導想象,品詞析句,體會海上日出的壯觀和作者遣詞造句的準確,如“太陽像負著什么重擔似的,慢慢兒,一縱一縱地,使勁兒向上升。”可先指導學生從太陽的動態變化入手,想象朗讀,品味描述太陽上升的詞語:“慢慢”“一縱一縱”“使勁兒”,體會、想象太陽吃力上升的樣子,學習作者抓住特點描寫景物的寫作方法。這樣,學生在品詞、品句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把這些好詞佳句記憶在腦,豐富了自己的“語言倉庫儲備”。
三、說話中沉淀積累
在教學中,筆者經常根據實際情況,把握合理時機,設計靈活形式,讓學生練習說話,使學生把學到的語言材料內化為自己的語言材料,并沉淀積累。如學習《草原》后,讓學生找出自己喜歡的詞語或句子摘錄到采蜜本上,然后讓學生反復默讀課文,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把自己的理解和課文中的語言組織在一起,向同學介紹內蒙古風光和風情。說話前讓學生把說的內容列成提綱,介紹時盡量用上自己摘錄到的課文中的好詞佳句,使學生在說中積累。另外,復述是將語言內化為自己語言的有效方式。在教學中,可用故事描述、導游介紹、即興表演等形式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進行復述,在說話中沉淀積累。
四、運用中深化積累
毛澤東說過:“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指導學生靈活運用課文中的好詞佳句、成功片段,是深化語言積累的有效方法。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善于捕捉運用遷移的練習點,指導學生有機積累語言,沉淀語言素材。在《語文課程標準》的各學段目標中也都提到:“在寫話習作中運用自己積累的語言材料。”學生有意識地運用已積累的語言,是深化積累的最佳方法。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課后有這樣的習題:“課文中由四個字組成的詞語很多,如‘張冠李戴’,抄寫這些詞語,并選擇其中的兩個造句”。這類習題的訓練,可先讓學生抄寫詞語,理解詞語,然后讓學生自由選擇,靈活運用。學生寫句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靈活運用摘錄本上分類整理的詞語,表達豐富多彩的內心世界。學生在不斷的、反復的語言運用中,既激活了自身的語言積淀,又吸收了他人的新鮮語匯,不斷豐富了自身語言,達到語言的再積累。在習題評析時,對選材新穎、用詞準確、詞匯豐富的學生進行及時表揚,調動學生積累、運用語言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積累語言的內動力。
五、課外勤于積累
葉老曾說:“惟有從生活中多方面去體驗,把社會所得一點一點地積累起來,積累得多了,了解才越見深切。”這句話,道出了生活實踐對語言積累的深刻影響。所以,教師要培養學生善于觀察生活,樂于記錄生活的好習慣,幫助學生在腦海中不斷積累多種表象。要鼓勵學生投入到社會生活中去,做生活的有心人,積累常用的諺語、歇后語,留意周圍的標語、廣告詞,并隨時記錄到自己的生活筆記中去。學會了品味生活,才會使生活的語言富有靈性。
魯迅先生也說:“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在語言積累中,教師要培養學生廣泛地觀察,大量地閱讀,主動地積累,養成“采蜜”的好習慣。教師要不斷開辟語言積累的途徑,教給學生積累語言的方法,使他們采集到更多的原材料,建立一個屬于自己的語言倉庫。指導他們在閱讀中摘錄好詞佳句、名言警句、成語格言、優美詩詞等,把生活學習、電影戲劇、報刊書籍、宣傳標語、電視廣播中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好材料記錄下來,廣擷博采課外語言,并在同學中進行傳閱交流,互相觀摩。這樣直接、間接的語言材料積累多了,寫文章就會語言豐富,表情達意就能揮灑自如。
學生積累語言的過程,是一個長期的、艱巨的過程,我們要不斷開辟語言積累的途徑,教給學生積累語言的方法,讓學生樂于積累,學會積累,使他們采集到更多的原材料,建立一個屬于自己的語言倉庫,在今后語言運用方面得心應手,游刃有余。
(林秀妹,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鳳翔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