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馘”,《漢語大字典》說:“古代戰爭中割取敵人的左耳以計數獻功。”但作這一解釋的,在《說文》是其《耳部》的“聝”字,其釋如下:“軍戰斷耳也。從耳或聲”, “聝,或從,為。”①“”即“首”字。“”也就是“馘”,是“聝”字的或體。只是所關涉的對象不同而已:一從“耳”,一從“首”。甲骨文有“”字,商代金文有 (《金文編》附錄遺一七)都從戈從耳,取義于以戈斷耳,被隸定為“”字(詳見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p291)。唐·慧琳《一切經音義》(或《大藏音義》卷九九,唐釋道宣《廣弘明集》卷二九)說:“馘,古文又作。”正好與商周古文相符。但此處“馘”當寫為“聝”為宜。則“聝”的本義是“截耳”,《玉篇·耳部》:“聝,截斷耳。”
“馘”,《金文編》中收有(《二十五祀盂鼎》)(《多友鼎》)(《簋》)(虢季子自盤)等形。②從字形上看,前兩形是從“”,后兩形分別從“”與從“”。而“”當是倒首之變。從前文已知,“首”字就寫作“”,而甲骨文中的“”到了金文中往往訛變為“(爪)”形。“”即為人的頭發。《說文·部》中的“”字就釋為“倒首也”。而當是的省形。它們都從戈從首,取義于以戈斷首。則“馘”的本義當是“斷首”。只不過后來訛變成從“或”了。由此觀之,“聝”與“馘”本義有別,《字林》也說:“截耳則作耳旁,獻首則作首旁。”《字匯·首部》:“馘,《說文》軍戰斷首也。”《四聲篇海·部》:“馘,獲也。不服者殺而獻其首曰馘。《禮記》云:‘以訊馘告’,鄭玄曰:‘所生獲及斷首者。’”
《十三經注疏》所載的《毛詩詁訓傳》對“攸馘安安”(《詩經·大雅·皇矣》)的解釋是“不服者殺而獻其左耳曰馘” 。孔《疏》:“罪其不聽命服罪,故取其耳以計功也。”《禮記·王制》:“以訊馘告。”鄭玄《注》:“訊馘,所生獲斷耳者。”孔《疏》:“以生獲解訊,以斷耳解馘……訊是生者,馘是死而截耳者。”③字書將“馘”都釋為“斷首”,但古書的各家注解幾乎都釋為“截耳”。考之史料,以《二十五史》為例。如:
⑴《舊五代史·梁書·孫德昭傳》:“皇后何氏呼曰:‘汝可進逆人首,門乃可開。’俄而(孫)承昭、(董)從實俱以馘獻,昭宗悲而嘉之。”
⑵《舊五代史·晉書·高祖紀第六》:“北面招討使杜重威奏,今日以收復鎮州,斬安重榮,傳首闕下。宣露布訖,大理卿受馘,付市徇之,百官稱賀。”
⑶《舊五代史·雜傳第三九·安重榮傳》:“重榮以吐渾數百騎守牙城,重威使人擒之,斬首以獻,高祖御摟受馘,命漆其首送于契丹。”
⑷《新唐書·逆臣傳上·安祿山傳》:“自以無功而貴,見天子盛開邊,乃紿契丹諸酋,大置酒,毒焉,既酣,悉斬其首,先后殺數千人,獻馘闕下。”
⑸《金史·列傳第三六·完顏匡》:“泰和八年閏四月已未,宋獻韓侂冑、蘇師旦首函至元帥府,匡遺平南撫軍上將軍紇石烈貞以侂冑、師旦首函,露布以聞。五月丁未……是日,上御應天門,立黃麾仗,受宋馘。”
⑹《舊唐書·列傳第七四·李正已傳》附納子師道傳:“兵士繼進,至毬場,因圍其內城,以火攻之,擒師道而斬其首,送于魏博軍,元和十四年二月也。是月,弘正獻于京師,天子命左右軍如受馘儀,先獻于太廟郊社,憲宗御興安樓受之,百僚稱賀。”
⑺《明史·列傳第二0三·云南土司列傳三·緬甸二宣慰司列傳》:“十二年,木邦宣慰罕蓋法,緬甸故宣慰子馬哈省、以速剌,遣使皆千戶王政等獻思任發首及諸俘馘至京,并貢方物。”
⑻《明史·捃逸·麓川傳》:“按:緬甸之獻任發馘,《緬甸傳》作正統十二年,《本紀》作十年十二月。”
可知,“馘”指“首級”無疑。且在史料中可以看到“斬馘**或**級”的記載。如:
⑴《舊唐書·列傳第七十·郭子儀傳》:“六月,子儀、光弼率仆固懷恩、渾釋之、陳國光等陣于龕山,賊將史思明、蔡希德、尹子奇等亦結陣而至,一戰敗之,斬馘四萬級,生擒五千人,獲馬五千匹,思明露發跣足奔于博陵。”
⑵《遼史·列傳第三·蕭敵魯傳》附阿古只傳:“會賊游騎七千自鴨淥府來援,勢張甚,阿古之帥麾下精銳,直犯其鋒,一戰克之,斬馘三千余,遂進軍坡回跋城。”
⑶《宋史·外國傳八·吐蕃傳》:“九月,瑋又言宗哥唃廝啰、羌族馬波叱臘魚角蟬等率馬銜山、蘭州、龕谷、氈毛山、洮河、河州羌兵至伏羌砦三都谷,即率兵擊敗之,逐北二十里,斬馘千余級,擒七人,獲馬牛、雜畜、衣服、器仗三萬三千計,吹麻城張族都首領張小哥以功授順州刺史。”
⑷《明史·列傳第九九·沈希儀列傳》:“希儀鎮柳、慶久,渠魁宿狷捕誅殆盡。先后揭巢,斬馘積五千余級,未嘗悉奏功,故多不敘。”
這里的“馘”只能是指“首”而言,故能以“級”計算。若是指“耳朵”,則應以“只”或“片”來計算。且據史料文獻記載,古代獲得軍功的依據是以戰爭中所獲首級的多寡而定的。如《多友鼎》中就有“折首”之語。《易·上經·離》:“王用出征,有嘉,折首,獲匪其丑,無咎。”孔《疏》:“克獲故有嘉美之功,所斷罪人之首獲得匪其丑類乃得無咎也。”《荀子·議兵篇》:“秦人……功賞相長葉,五甲首而隸五家。”又“齊人隆技擊,其技也,得一首者則賜贖錙金。”在以首級論功方面,秦人做的尤為突出,故而有“彼秦者,棄禮義而上首功之國也”(《史記·列傳第二十三·魯仲連鄒陽》)的說法。裴骃《集解》引譙周曰:“秦用衛鞅計,制爵二十等,以戰獲首級者計而受爵。是以秦人每戰勝,老弱婦人皆死,計功賞至萬數。天下謂之‘上首功之國’,皆以惡之也。”司馬貞 《索隱》:“秦法,斬首多為上功。謂斬一人首賜爵一級,故謂秦為‘首功之國’也。”
⑴《漢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第五·眾利侯郝賢》:“以上谷太守四從大將軍擊匈奴,首虜千級以上,侯,千一百戶。”
同表《宜冠侯高不識》:“五月庚戌封,四年坐擊匈奴增首不以實,當斬,贖罪,免。 師古曰:‘增加所獲首級之數也。’”
⑵《后漢書·朱景王杜馬劉傅堅馬列傳第十二·朱祐傳》:“祐為人質直,尚儒學。將兵率眾,多受降,以克定城邑為本,不存首級之功。”
⑶《魏書·列傳第七下·南安王楨傳》附子中山王英傳:“進擊潰之,斬首二千三百級,斬賊羽林監軍鄧終年。
⑷又同傳《南安王楨傳附英子熙傳》:(熙)兄弟三人,每從英征伐,在軍貪暴,或因迎降逐北,至有斬殺無辜,多增首級,以為功狀。
⑸《宋史·列傳第八四·劉平傳》:“日暮,戰士上首功及所獲馬,平曰:“戰方急,爾各志之,皆當重賞汝。”
(同卷)《 任福傳附王仲寶傳》:“夜有盜叩戶外乞降,左右欲殺之,為首級論功,仲寶不可,納舍中使寢。
⑹《明史·列傳第九四·程啟充列傳》:“啟充言:‘定制,軍制授官,悉準首功。’”
⑺《明史·列傳第一五九·滿桂列傳》:“軍令,獲敵首一,予一官,否則赍白金五十。”
綜上,無論是從漢字構形,還是從語料分析,“馘”的本義應當是“軍戰斷首”。它與“聝”的區別很明顯。但是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說:“聝,今經傳中多叢首。”④則可推知,“聝”“馘”二字,在后世,合二為一成了“馘”字。“馘”取代了“聝”,成為了正字。也許在商周,在戰爭后存在著“獻聝”“獻馘”的儀式。但由于“禮崩樂壞”的時代到來,“禮”呈現出簡化的趨勢,連年的戰亂也不可能去注重這些“繁文褥節”。因此“獻聝”之儀廢,與此相應,“聝”字也漸漸消亡,只在《說文》等小學書中留有其蹤影。這是“聝”不見于后世的原因,也是后人將“馘”釋為“截耳”的原因所在。
注釋:
①許慎,《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2004:250。
②容庚,《金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773。
③阮元,《十三經注疏》(校勘記),北京:中華書局,1987:522、611 、1333。
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592。
參考文獻:
[1]許 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04.
[2]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3]阮 元.十三經注疏(校勘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7.
[4]四川辭書出版社.漢語大字典(縮印本)[M].1993.
[5]于省吾主編.甲骨文字釋林[M].北京:中華書局,1996.
[6]張玉書等.康熙字典[M].北京:中華書局,1958.
[7]王 筠.說文句讀[M].北京:中華書局,1983.
[8]王長豐.釋“馘”“”及其相關字[J].中原文物,2005,(4).
[9]李衛星.馘斧考釋[J].四川文物,2004,(6).
(蘇慶紅,江西師范大學瑤湖校區文學院;王秋先,南昌航空大學團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