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擇取中學文言文(均見2001年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中五個讀音較為特殊的字,對其特殊讀法形成的原因進行較為具體的分析,對其中個別字在中學教材中的注音是否正確進行討論,力圖說出其所以然,希望有助于語文教學。
一、“論語”的“論”
見《〈論語〉十則》(七年級上冊),根據教材注釋“論”讀lún 。“論”在現代漢語中最常見的讀音是lùn,而在“論語”一詞中讀lún。由現代通行的字典、詞典可見,“論”讀lún一般的確只出現在“論語”一詞中。可見,這應該是古代流傳下來的習慣讀法。問題是,“論語”的“論”為什么讀lún?它的意義是什么?
《漢書·藝文志》說:“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于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宋代的邢昺為《論語》的《序解》作疏時,也引用了《漢書》的這個解釋。同時他還引用了鄭玄關于“論”的解釋:“論”有“綸”“輪”“理”“次”“撰”等意義。因為《論語》可以經綸世務而有“綸”義,該書圓轉無窮而有“輪”義,其內容蘊含萬理而有“理”義,其篇章有序而有“次”義,它由群賢集定而有“撰”義。其實鄭玄的這些解釋應該都是建立在“論”讀lún這個基礎之上的。“綸”“輪”不用說,“理”義的基礎是“論”,通“倫理”的“倫”,“倫”有理義;“次”義的基礎是通“倫次”的“倫”,“倫”又有次序義;“撰”(集定,論纂)義應該就是因為“論”的本字是“侖”,只是未見鄭玄有具體的說明。關于“集定,論纂”的意義,張舜徽先生在《中國文獻學》中的解釋比較具體。他說:“‘論’的本字當作‘侖’,從亼冊(“亼”即“集”字),是集合很多簡冊加以排比輯錄的意思。《論語》那部書的命名,便取義于此”。他也引用了《漢書·藝文志》的說法幫助證明。按照這種解釋,“論語”中“論”的本字是“侖”,其意義從“侖”的字形可以看出來,是集合簡策。“論語”就是將學生記錄孔子言語的筆記集合整理輯錄而成的,這樣“論語”中“論”就讀其本字“侖”的音,今讀lún了。至于“論”的本字為“侖”,前人有直接論述,如章太炎《國故論衡·文學總略》說:“論者,古但作侖”。
這樣看來,“論語”即“侖語”,所以“論”應讀lún;“論語”的意思就應該是集合輯錄而成的言論。
二、“尊君在不”的“不”
見《〈世說新語〉兩則》(七年級上冊),根據教材注釋“不”讀fǒu。“不”現代只有bù一種讀音,像例句中這樣放在句末表疑問時讀fǒu的讀音已經消失。在《廣韻》中“不”有三音:今音分別讀bù、fǒu、fōu。其中今讀fǒu在《廣韻》里的讀音與“否”同。可見直到中古“不”還有“否”這樣的讀音,兩字音同義通,是同源字。用在疑問句句末,構成是非問句,在早期的文獻中就用“不”,如《戰國策·齊策六》:“齊多知,而解此環不”。《世說新語》是南朝劉義慶所作,也用“不”,如課本中例句“尊君在不”。唐代既有用“不”,也有用“否”的,如李白《秋浦歌十七首》之一:“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而王維《雜詩》:“常有江南船,寄書家中否?”再往后,讀fǒu并放在句尾表疑問的用法完全讓渡給“否”,“不”和“否”在這種用法上是音同的古今字關系,所以課本注:不通否。
三、“問渠那得清如許”的“那”
見朱熹《觀書有感》(七年級上冊),根據教材注釋“那”讀nǎ。現代漢語中“那”一般讀為去聲nà,而在這句詩里,“那”應讀上聲nǎ,此處的“那”是個疑問代詞,意思是“怎么,哪里”。“那”的這一義項產生較晚,該義今寫作“哪”。“那”和“哪”是一對古今字。
四、“浩浩湯湯”的“湯”
見歐陽修《岳陽樓記》(八年級下冊),原句為“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根據教材注釋,句中兩個“湯”字讀shāng。“湯”字在現代漢語中最常見的讀音是tāng,shāng的讀音只出現在“湯湯”一詞中,意思是水流很盛。《廣韻》“湯”有三種讀音:折合成今音分別讀tāng、tàng、shāng。這說明“湯湯”中的“湯”讀shāng也是從古代沿襲而來的,《詩經·衛風·氓》中就有“淇水湯湯,漸車帷裳”的句子。韻母上,《廣韻》的三種讀音在上古韻部相同,同屬陽部;聲母上,今讀tāng音的“湯”和讀shāng音的“湯”在上古聲音也相近。但是,隨著語音的發展,今天聽起來,shāng和tāng聲母已經完全不同了。
五、“以頭搶地耳”的“搶”
見《唐雎不辱使命》(九年級上冊),根據教材注釋“搶”讀qiāng,王力先生主編的《古代漢語》也認為此處讀qiāng,義為“撞”。我們認為這個“搶”應該讀chuǎng。《廣韻》“搶”有三音:折合成今音是qiāng、qiǎng,chuǎng。今讀qiāng的“搶”,其意義《廣韻》的解釋是“突”,《莊子·逍遙游》中“搶榆枋而止”的“搶”就這個意思。而《廣韻》表示“撞”義的“以頭搶地”的“搶”,其讀音現在應該讀chuǎng,這個字現在通行的寫法是“闖”。如果依據《廣韻》,則課文此處“搶”應該讀chuǎng,“搶”是“闖”的古字。今讀qiǎng音的,《廣韻》沒有標明詞義。值得注意的是,現代最常見的表示“搶奪”義的“搶”比較晚出,中古應該還沒有產生。“搶”的“搶奪”義在古代字書中較早的記載見于明代的《正字通》,明清的戲劇、白話小說中可以見到“搶奪”義“搶”了。
(朱 蕾,安徽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