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中有:[美女]美麗的女子。《墨子·公孟》:“譬若美女,處而不出,人爭求之。” [1]可見,“美女”一般指容貌美麗的年輕女子,它的適用范圍也應僅局限于一部分人,但是目前在實際運用中“美女”稱謂卻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泛化。本文主要討論“美女”稱謂泛化反映的社會文化心理、“美女”稱謂泛化的原因,并找出“美女”稱謂在使用過程中的局限性。
一、“美女”稱謂泛化反映的社會文化心理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也是個人表達思想的重要手段。在交際過程中,言語行為與社會、文化、心理是有密切關系的。”[2]“美女”稱謂泛化是一種語言現象,它受到社會、文化、心理的制約,同時也反作用于社會文化心理,因此我們可以通過分析這一語言現象,解讀其所反映的社會文化心理。“美女”稱謂泛化這一語言現象反映的社會文化心理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從兩個方面來討論:
(一)社會中男性話語權的反映
譚學純先生在《廣義修辭學》中有這么一段話,也許能幫助我們理解男性話語權,“在以男性為主角的社會秩序中,藝術創造的主體是男性,男性創造了女性形象、設定了女性價值,以及表現女性形象、體現女性價值的話語,其間縱或夾雜著女性微弱的聲音,也是對男性話語的模擬、對男性審美標準的認同,女性的自我承認往往要通過男性的承認來實現,女性的價值往往要交付男性評判……”[3]這也就是男性話語權的表現,雖然現今社會提倡男女平等,隨著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男性話語權似有所削弱,但其影響仍不可忽視。
從古至今,男性對“美女”都是持肯定和褒揚態度的。“玉兒:泛指美人。玉體:美女的身體。玉貌:指美女。玉顏:美女的容顏”[3]。在中國的文學作品中,不少用“玉Ⅹ”來言說“美女”的色和貌,在中國文化中,“玉”是珍貴的、漂亮的、有靈性的、甚至是神圣的,表達者用它來比喻美女,表明在男性控制話語權的社會里,男性對“美女”評價很高。“美女”可以使男人在身心上得到愉悅,也是男人們追尋的目標。
也許這些促使了“美女”稱謂泛化,但從另一個角度看,“美女”稱謂泛化也恰恰反映了社會中的男性話語權。自古以來,男性對“美女”就情有獨鐘,所謂“郎才女貌”,便表明社會對女性“貌”的要求一直比較高,還有“英雄美女”“才子佳人”“英雄救美”……都反映了男性將“美女”置于很高的地位。另外,“東施效顰”是不是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男性對“美女”的喜愛?這種社會文化心理使得女性比較注重外表美,以男性喜歡的“美女”為標準要求自己,以博得男人的喜愛,這從“女為悅己者容”中可見一斑。這種社會文化心理沉淀下來使女性具有了注重美、追求美的意識,加上現在也有了追求“美”的物質條件,因此“美女”稱謂便有了更廣闊的運用舞臺。
(二)社會上多元化審美觀出現的反映
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社會面貌日新月異,人們的思想受到多種沖擊而呈現出多元化。美女的標志不再是“雙眼皮、大眼睛、高鼻梁、櫻桃小嘴”[4]。女性長得矮是嬌小玲瓏,長得高是亭亭玉立,長得胖是豐滿,長得瘦是骨感……在日益多元化的審美觀之下,各種各樣的女子都成為獨特的風景。
下面根據年齡段的不同來分析審美觀的多元化。對老年人來說:美女=女性+年輕+漂亮(可能又分地域,在我的家鄉河南睢縣,漂亮=高大+白白胖胖+大眼睛+雙眼皮……)……如果說所有的年輕女孩都可以稱為“美女”,恐怕老人們一時很難接受。對小孩子來說:美女=女性+年輕+漂亮(評判標準可能因人而異,但大致是要看著順眼,太丑了肯定不行。)+善良+可親+對自己好……特別是幼兒園的小朋友,可能因為老師是老師,所以漂亮,因為媽媽是媽媽,所以美麗,其中感情因素恐怕會占很大比重。而對于青年人來說:美女=女性+年輕……一首歌曲中唱到:“你并不美麗,但是你可愛至極。”可以說反映了大多數年輕人的標準,他們認為女孩子各有各的優點,就算不漂亮,也有自己的可愛之處,并且“因為可愛而美麗”。總之,生活在改變,人們的審美觀也在不斷變化,“美女”稱謂泛化便是這一現象的表現。
值得一提的是,社會文化心理同時也反作用于“美女”稱謂,可以說是“美女”稱謂泛化的原因之一。
二、“美女”稱謂泛化的原因
除了上文提到的社會文化心理的作用,“美女”稱謂泛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以下主要從兩個方面來闡釋:
(一)詞語自身的色彩
首先,“美女”稱謂自身具有褒義色彩。泛化過程中 “美”的虛化并未改變它的褒義性,其仍為尊稱。所以“美女”稱謂符合了大多數女性的心理優越感,在女性稱謂中具有廣闊的市場。
其次,“美女”稱謂新鮮、活潑,女性色彩濃厚。它既不象“小妹”只在一定區域內稱呼年輕女子;也不象“女士”過于莊重,嚴肅,會讓人望而生畏;也不象“老師”有時有職業限定,且男女通用,太中性化;也不象“小姐”常令人產生歧義,有時會造成不必要的誤會和麻煩……“‘美女’的出現,讓大家在稱呼女性朋友時多了一種活潑、別致的選擇。”[5]因此“美女”稱謂使用頻率大大增加也就不足為怪了。
(二)稱謂的原則
“‘漢民族傳統的人際關系實際上是一個以五倫為核心、以親情為紐帶,從親屬差序向外擴張的關系網。在這種人際關系中人們的等級倫理觀念極強、情感色彩濃厚,因而用于交際中的稱謂語必然也受到這種文化觀念的影響和支配,以至形成了漢語稱謂的兩大原則:等差原則和情感原則。’(李樹新,2004)所謂‘等差原則’指選擇稱謂方式時講究尊卑貴賤、長幼養序;所謂‘情感原則’指人與人互相稱呼時,注重關系的融洽和情感的溝通。在一般情況下,注重等差原則就難以顧及情感原則,反之,注重情感原則往往又會忽視了等差原則。等差原則與情感原則的矛盾常常無法調和。”[6] “美女”稱謂較好地將兩大原則的關系協調起來,稱呼對方為“美女”是對被稱呼者的褒揚,同時又造成了稱呼者自我評價的缺位,因此抬高對方又不“犧牲”自己,一定程度上注重了等差原則,又沒有諂媚之嫌。另外它恰到好處地實現了情感原則,用一個活潑稱謂稱呼對方,將交際雙方關系置于較為輕松、親密的環境中,使雙方的距離拉近了,讓交際雙方(特別是接受者)感到愉快,使交際活動更易順利進行。
但是,“美女”稱謂泛化只是局部的,而非全面的,其在交際過程中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三、“美女”稱謂在使用過程中的局限性
“美女”稱謂的使用講究場合和對象,絕不是在任何場合對任何女性使用都是恰當的,也不一定只要使用都會收到理想的交際效果。
首先,“美女”本來是個偏正結構的詞語,強調“美麗”而非“性別”,這里的“美” 是實指,“美女”絕對是“貨真價實”,因此“美女”本身是充滿褒揚色彩的。但是隨著其使用的泛化,“美”的實指慢慢虛化,變成了虛指,“美女”稱謂不再強調“美”,而更偏重于“性別”,就像有人調侃說:“現在只要是女的,都可以稱做‘美女’。” 雖然這種變化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美女”稱謂的褒義色彩,但是恰恰由于“美女”稱謂的這種虛化,再使用“美女”稱謂就顯得有點兒俗氣,顯得不正式、不莊重。所以,“美女”稱謂一般不用于正式場合,比如比較正式的會議、大型宴會、追悼會等等比較莊重的場合不適合使用“美女”稱謂,可能用“女士”更合適一些;而在一些娛樂節目、年輕人聚會等非正式場合,“美女”稱謂算是找到了自己的位子而頻頻登場。
其次,根據傳統觀念,“美女”一般用來稱呼年輕女性,若用來稱呼年老女性、長輩(年輕的和年老的)、領導等顯然不太恭敬,而且有調侃意味。另外,“美女”稱謂褒義色彩不容忽視,不像“小姐”“老師”“老板”“女士”“同志”等稱謂語為中性詞,“美女”稱謂能使被稱呼者感到自己是在經受贊揚。固然大多數女性被稱作“美女”時會心花怒放,但也會使那些明明知道自己長得不怎么樣的女性認為自己其實是在遭受諷刺、遭受奚落,結果反而會影響交際效果。
四、小結
正是因為這些局限性,從某種程度上說,“美女”稱謂不如那些本身為中性、又禮貌的稱謂語更廣泛、更長久地使用。至于今后“美女”稱謂進一步泛化,還是被更適合交際的其他稱謂語所代替,卻不是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的,而要由群眾的約定俗成來決定,我們只能靜觀其變。
參考文獻:
[1]漢語大詞典(第九卷)[M].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3.
[2]劉寧生 唐宏 李明蘭.淺析跨文化言語交際中的社會文化心理[J].贛南醫學院學報,2006,(5).
[3]譚學純 朱玲.廣義修辭學[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4]和琳.美女:流行稱謂分析[J].現代語文,2006,(7).
[5]王海平.小議稱呼語“美女”[J].現代語文,2006,(12).
[6]揚清 王娥.“老師”稱謂的泛化及其原因[J].漢字文化,2005,(2).
(陳曉霞,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栗君華,河南省信陽師范學院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