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會話活動是語用學研究的主要對象,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對會話的分析與研究已經從靜態描述發展為動態研究。現在一般從話語角色類型、語用模糊會話策略、會話活動類型對會話活動進行動態分析。但在進行會話活動的動態分析時,卻往往忽視了會話活動中的非言語分析。非言語交際是指會話活動之外的非話語交際,包括:表情、動作、界域、服飾、副語言(伴隨有聲語言的非語詞聲音,如音高、音色、哭聲、笑聲、停頓),時間、場景(包括建筑、器物、顏色、光線、氣味等)。對于非言語交際問題的論述并不多見,且往往局限于文化、跨文化或社會學的角度來研究,本文擬對非言語交際進行語用學的討論并考察其交際功能。
二、非言語因素的語用分析
在會話交際中,非言語因素無時不在,無處不有。它的參與能幫助克服語言的局限,幫助語言的表達,幫助會話雙方推測出會話含義,對非言語因素的研究也有益于對合作原則和禮貌原則的擴展和補充。
(一)輔助話語意向含義的獲得
話語意向(discourse intention)是話語的語用含義或言外之意,即發話人的真實意向、目的之所在(Cook, 1989)。格萊斯把人們交際中的話語意義分為兩種:一種是自然意義(natural meaning),另一種示非自然意義(non-natural meaning或meaning-nn)。話語的自然意義是指句子層面的意義(sentence-meaning), 即字面意義;話語的非自然意義指說話者借助句子層面想要表達的潛在意義,即話語的言外之意(Levinson, 1983)。
人類從何時起在交際中開始運用話語的意向因素已無從考證,但至少從人類有文字記載的歷史起,人們就已經懂得在交際中運用語言的言外之意來表達真正的交際意圖了。而話語意向含義的獲得,也可以通過特殊的非言語手段來實現。以嬌滴滴的聲氣、表情獻愛是常見的,以惡狠狠的聲氣、表情表示憎恨、厭惡也是常見的。當非言語行為與話語內容和諧時,話語表達的是語面意思,但由于種種原因非言語因素與話語內容不和諧的情況也很常見,這時話語就有了言外之意,而且這種言外之意常常與話面意義相反。可以這樣說,凡是在言語生命意識的可聽、可見的非言語因素都可以成為傳達意向含義的特殊手段。零語境句配上不同的非言語因素獲得迥異的語用意向含義就很能說明問題。比如:
(1)你今天來的正是時候。
我們讓這句話成為語境句。當說話人的意圖與語面一致時,“正是”的音強最大,且用降調,配之以略為高漲的情緒以及感激或慶幸的面相。但如果說話人一字一頓地說出這句話,音強幾乎無變化,到了“正是”卻突然變慢,配上詭異的或咬牙切齒的面相又或無精打采,泄氣的面相表情的話,說話人就傳達了與語面不一致的含義,可以是斥責或者抱怨,等于是說“你今天來得不是時候”。只要能設想出不同的語境,還可以有更多的配合。
(二)對合作原則的擴展
格萊斯提出了著名的合作原則(cooperative principle)以及會話的四準則(maxis),但是四準則并沒有窮盡對會話合作關系的描寫。D. Sperber D. Wilson就曾經明確指出這些準則是可以任意增加或減少的,也就是說這些準則是開放的。如果說四準則是在知性層面上進行,那么就可以認為還存在非言語活動與話語和諧一致這一心理層面上的合作原則。本來,每個人除了可以聽取別人的話語之外,還可以觀察感受別人的非言語活動,這是心理上的攝取。有言語能力的明眼人的交談合作是在知性和心理兩個層面上同時實現或者隨意選擇地進行的。例如:彼得問瑪麗:
(2)“今天你感覺如何?”
瑪麗從皮包里拿出一瓶阿司匹林給他看。彼得據此推出瑪麗的意圖,是想表示她感冒了。假如瑪麗在拿出藥瓶的同時說:“我感冒了。”這不正是非言語活動與話語的和諧嗎?因此,會話雙方的合作配合中,話語傳遞意圖,固然實現了合作;這種非言語的示意行為也可以產生合作效果,只是所處的層面是在心理上。
(三)對禮貌原則的補充
利奇禮貌原則(politeness principle)的最大不足是對禮貌的得體性沒有予以充分的考慮。他認為有些言語行為(如命令)具有內在的不禮貌性,有些則有禮貌性。何兆熊認為這忽視了在一定的情景中可能決定禮貌程度的語境因素,忽視了禮貌的得體性,并舉例說明:如果請你的上司為你保留一個職位時說:
(3)“You would be doing me a great favor if you keep that job for me”
是合乎禮儀的、得體的說法。何又認為,如果請你的同事把報紙遞給你,也套用這種最禮貌的形式,比如說:
(4)“You would be doing me a great favor if you pass me the newspaper”。對人過分禮貌,會讓人產生矯揉造作之感。(何兆熊,2000:222)
我們現在用“非言語交際”的方法再來加以細化分析:如果(3)中說話人神情肅穆,目光兇狠,話中軟中有硬,咬牙切齒地說出這一句話,則不能當作一句得體之言;(4)中如說話人面帶笑意,目光友善,尖著嗓子說話又節奏歡快,一句“過于得體的話”又變成了幽默之語。因此,語境,非言語交際因素和話語字面意義三者的綜合才能反映話語的實際意義。
可見,禮貌不禮貌并不是一些原則的硬性規定,利奇的禮貌原則對語言做了規定和總結,讓我們在運用語言時有了規律性的指導,但如果我們在運用中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忽略語言的多樣性都套用禮貌原則,則陷入了語言規定性的老路,而沒有對語言進行描述性的處理。所以運用“非言語交際”理論對話語進行禮貌原則的分析,更有助于全面分析,避免偏頗。
三、非言語因素的交際功能
每個人從呀呀學語時期便開始與他人交際。人類社會中的任何一個成員(不管職位高低,不管男女老少)都無法孤立地生活,都離不開與其他成員的交際。大多數人花70%以上的時間在交際,因此交際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然而人際交流中的信息傳輸過程是十分復雜的。人們不僅用言語陳述,還利用非言語的因素來“表演”這些言語的真實內涵。交際中非言語因素可控制和操縱交際活動。一般來講,非言語因素從重復,否定,代替,補充,強調,調節等六個方面對交際活動產生影響(畢繼萬,1999:4)。這一點尤以舞臺藝術最為明顯。以京劇為例,京劇這種舞臺藝術,因其舞臺限制,故大到布景、道具,小到服飾臉譜都用來為其內容和角色服務。
非言語因素所實現的交際功能繁多,其中最主要的有五大類:1)控制功能。可為聽話者較為準確地理解言語行為提供重要的提示。2)人際功能。可用來表達人際關系中的態度與情感,有助于交際目的的實現。3)標志功能。許多身勢語標志著具體的信息,如OK手勢。4)圖解功能。可用來形象地表示大小、形狀、距離等信息。5)適應功能。一些無意識的非言語行為與說話內容無關卻可能是一種增強信心、自我安慰的方式,如打打頭、推推眼鏡等。
四、結語
非言語因素參與會話,克服了語言自身的局限,積極影響著言語交際,從某種程度上講,對非言語因素的語用分析,也是對語境概念和內涵的補充。“非言語交際”,更側重于具體語境下的伴隨狀態,比如說話人的表情,交際雙方的服飾,交際雙方的音高、音色、停頓、哭聲、笑聲等這些易被忽視的因素在會話活動中的作用。如果交際雙方都能注重信息的整體處理,而不是有選擇性地關注信息的某個部分或某幾個部分,得體地傳送和反饋語言與非言語信息,將大大減少交際障礙,促進有效交際,提高雙方的交際能力,增強相互的理解與合作。
參考文獻:
[1]Birdwhistell,R.L.Kinetics and Content.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1970.
[2]Cook.Guy.Discourse.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3]Hall,Edward T.The Silent Language.New York: Doubleday,1959.
[4]Levinson,S.L.pragmatic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5]Sperber, D. Wilson, D.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London: Basil Blackwell, 1986.
[6]畢繼萬.跨文化非言語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7]何兆熊.新編語用學摘要[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8]胡文仲.英語的教與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9]李中行 張利賓. 非言語交流——人際交流的藝術[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91.
[10]周國光.體態語[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7.
(趙莎莎,湖南省湘潭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