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的疑問語氣詞出現的次數大概如下表所示(忽略固定結構和語氣詞連用):

由上表可見,《論語》中使用較多的疑問語氣詞是“乎”和“與”。下面分別加以論述:
一、乎
疑問語氣詞“乎”字,表示純粹的疑問。“乎”字譯成現代漢語,有時要譯成“嗎”,有時要譯成“呢”。
1.在是非疑問句里,發問的人把一件有疑問的事情全部說出來,要求對方作肯定或否定的答復,往往用語氣詞“乎”字,這種“乎”字要譯成“嗎”。例如: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2)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鄉黨)
(3)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公冶長)
(4)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憲問)
2.在選擇問句里,“乎”字要譯成“呢”。例如:
(1)子曰:“論篤是與,君子者乎?色莊者乎?”(先進)
3.“乎”字跟疑問代詞、否定詞相呼應時,往往表示反問。例如:
(1)其何傷于日月乎?(子張)
(2)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憲問)
4.“乎”字跟“其”(表示委婉語氣)相呼應的時候,表示一種委婉語氣,略等于現代的“吧”。例如:
(1)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衛靈公)
二、諸
“諸”字是“之乎”的合音。“諸”字用于句尾時,可以用“之乎”去解釋,但是只表示疑問和反問。例如:
(1)子謂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雍也)
(2)子貢曰:“有美玉于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罕)
(3)雖有粟,吾得而食諸?(顏淵)
(4)子路問:“聞斯行諸?”(先進)
(5)定公問:“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子路)
三、與
(一)“與”字略等于現代漢語的“嗎”字或“呢”字。“與”和“乎”的分別是:除了有疑問代詞或在選擇問句之外,“與”字一般不表示純粹的疑問。用“與”的時候,是說話人猜想大約是這樣一件事情,但是還不能深信不疑,要求對話人加以證實。因此,純粹表示疑問的“乎”字不能換成“與”字。下面是一些用“與”字的例子:
(1)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憲問)
(2)季康子問:“仲由可使從政也與?”(雍也)
(3)是魯孔丘之徒與?(微子)
(4)然則從之者與?(先進)
(5)曰:“然則師愈與?”(先進)
(二)上面這種是非問句中,“與”的疑問語氣不是很強。但是在有疑問代詞的句子里,或者在選擇問句里,“與”字的疑問語氣強得多。例如:
(1)子禽問于子貢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學而)
(2)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述而)
(3)微生畝謂孔子曰:“丘何為是棲棲者與?無乃為佞乎?”(憲問)
四、哉
“哉”字的主要用途有二:一是表示反問,一是表示感嘆。“哉”字表示反問略等于現代的“呢”字(只有和“豈”字相呼應時才等于現代的“嗎”字)。它永遠不表示純粹的疑問;而且,一般地說,要有疑問代詞或“豈”字跟它呼應,才能表示反問。例如:
(1)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為政)
(2)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八佾)
(3)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微子)
五、不亦……乎
例如: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2)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泰伯)
六、語氣詞的連用
例如:
(1)唯求則非邦也與?(先進)
(2)斯謂之君子已乎?(顏淵)
(3)女為周南召男矣乎?(陽貨)
《論語》中的疑問語氣詞不勝枚舉,用法也多種多樣,以上是筆者對該問題的一點粗淺見解,企求正于大方之家。
參考文獻:
[1]王力.古代漢語[M].北京:中華書局,2004.
(黃倩蕓,廣東省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