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偏誤分析在對外漢語教學界受到普遍的重視,不少論文和專著相繼問世,許多院校還專門開設了“偏誤分析”這門課程。但是,一些作者在文章中將偏誤與失誤混為一談,出現了不科學、不準確的分析和定性。因此,我們有必要強調一下兩者的差異:失誤是在特定情境下產生的偶然現象。比如說話時臨時改變注意,注意力不集中或者疲勞、緊張等等,都會造成失誤。失誤是不成系統的,它不反映說話人的語言能力;偏誤則是對正確語言規律的偏離。這種錯誤是系統的、有規律的,它反映了說話人的語言能力。
偏誤分析是對學習者在第二語言習得過程中所產生的偏誤進行系統的分析,研究其來源,揭示學習者的中介語體系,以了解第二語言習得的過程和規律。
以往的專著或論文討論的多是歐美留學生學習漢語的偏誤,而東南亞如越南學生學習漢語的偏誤分析還不多見。因此,文本擬從越南留學生學習漢語時最難克服的語音問題入手,對越南留學生學習漢語時語音偏誤進行描寫和分析。
一、調研的對象、目的和方法
(一)調研的對象:
鄧文和,男,37歲,南京林業大學風景園林學院越南留學博士生,來華時間:2年半。
阮成俊,男,32歲,南京林業大學風景園林學院越南留學碩士生,來華時間:2年。
阮氏雪,女,35歲,南京林業大學風景園林學校越南留學博士生,來華時間:2年。
(二)參與人員:
劉冬冰,女,51歲,南京林業大學人文學院漢語言文字學碩士生導師,對外漢語教學專業教授。
(三)調研的目的:
通過描寫漢字文化圈中來華留學生的偏誤表現,觀察學習期為兩年的留學生偏離漢語正確發音的狀態,掌握其發生錯誤的原因,總結其規律,為對外漢語教學積累經驗。
(四)方法:
訪問、審聽感知分析
(五)工具:
錄音筆,普通話聲韻配合總表,百字音節調查表,平時聽力、說話課作業,期末聽力考試試卷。
(六)步驟:
1.通過訪問了解大致語音水平
2.讀聲韻配合表及百字音節調查表
3.給出命題讓對象說話
4.研究作業中的錯誤
二、偏誤的表現形式及其原因
我們在調查越南留學生漢語學習的偏誤中進行聽覺感知實驗——清晰度感知實驗和可惜度感知實驗,通過不同的審聽人和不同的審聽方法達到兩種不同的審聽目的。
(一)清晰度感知實驗
清晰度感知實驗目的在于鑒定發音人所發出的中介音與目的音之間距離的大小。我們以普通話聲韻配合調查表作為主要考察工具讓留學生逐一發音,發音者發音的同時,聽音者(即參與人員)記錄,凡所發的音與目的語一致或者相近就不做標記,凡認為聽到的音與目的音有很大距離的就在這個字上做記號。也就是說清晰度感知實驗僅僅記錄了說話者的語音情況,并未對偏誤做出系統的分析和解釋。
(二)可懂度感知實驗
可懂度實驗目的在于鑒定樣本被誤聽的可能性與嚴重性,并找出具體的錯誤。
該項實驗由筆者自己動手記錄,讓學生再讀一遍給出的項目內容(主要是百字音節表)另外,還聽了他們的期末考試說話項的錄音,把聽到的音節寫在事先準備好的本子上,而后進行分析歸納。
通過讓被調查人讀聲韻配合表及百字音節調查表,我們發現了越南語和漢語聲韻方面的差別。
1.就聲母來看:
(1)越南語的塞音和塞擦音有清濁的對立;而漢語只有舌間后擦音sh[]和r[]有清濁對立,塞音和塞擦音只有清音。
(2)漢語中有較豐富的塞擦音和擦音,而越南語相對來說,塞擦音和擦音要少得多。因此,漢語里的z[ts],c[ts‘]s[s],zh[t],ch[t‘],sh[],r[],j[t],q[t‘],x[]在越南語中沒有相對的音。
(3)越南語中大部分音沒有送氣與否的對立;而漢語中的唇音、舌間音、舌面音都有送氣與不送氣的對立。
2.由此可見,越南人在漢語聲母發音中容易造成以下幾點偏誤:
(1)送氣與不送氣混用
越南語幾乎沒有送氣音,所以漢語的送氣音對越南學生來說是十分困難的。有的學生雖然能發送氣音,但是往往由于分不清該不該送氣而導致混亂。其中,最突出的是[ts]和[ts‘],[t]和[t‘]、[t]和[t‘]、[p]和[p‘]各組內部的混淆。比如:zi yuan(資源)——ci yuan;zhi dao(知道)——chi dao;pai dui(排隊)——bai dui;mai cai(買菜)——mai zai;you qian(有錢)——you jian;kan dianshi(看電視)——gan dianshi;gong chang(工廠)——gong zhang等等。
(2)以濁代清
由于越南語的大多數音都有清濁對立,因此,留學生經常以濁代清。主要表現在把[p][ts][k]分別念成[b][z][g]。據鄧文和說,這個語音偏誤主要存在于他們學習漢語的初級階段,到了中期和后期基本上就都沒有了。出現此類偏誤的原因除了母語的遷移以外,更多的是因為漢越注音的字母有別。漢語用b注[p],用g注[k],而越南語用b注[b],用g注[g]。
研究發現,越南學生的舌尖前音總不夠前,而舌尖后音又不夠后,原因就是他們以母語的舌葉音代替漢語的這兩組音。有時,越南留學生又會把[ts]發成[s]或者[z],把[ts‘]發成[s]。如:從[so]、總[zo]。
(3)舌面音與舌尖音的混用
前面已經說過,越南語中由于沒有與j、q、x、zh ch sh、z c s相對的音,因此越南學生在發這兩組音時容易互相混用。這是由于目的語的過度泛化造成的。如:種——窘或者總,蟲——窮或者從,手——朽或者叟。有的學生還在以j、q、x做聲母跟iong相拼的音節時,常把j、q、x發成z、c、s,如:窮,胸,窘。
(4)半元音[j]脫落
漢語以[i][y]開頭的音節前邊都有個半元音即零聲母[j]。越南語沒有相應于[j]的音,而且多數元音開頭的音節不管是書寫還是發音都沒有零聲母的出現。因此越南學生往往把漢語的半元音脫落掉,尤其是[j],比如:yan[jian]——[ian],yao[jiao]——[iao]。
在韻母上,越南學生容易出現以下問題:
①發[A]音普遍靠前,往往發成接近于[a]的音。例如:怕[pA]——[pa]。
②發[ε]音也靠后,靠近[Λ]。例如:借[jiε]——[jiΛ]。
③發ü[y]時,舌位靠后,唇形不穩定,撮口不到位,唇型不夠圓,把“綠”發成“力”。
④發ou、uo不分,他們無法區別兩者發音上的不同,在聽辨這兩個音時,也往往混同。
3.再來談談聲調:
我們在給出命題說話這一項中發現,越南留學生在語流中,聲調方面的錯誤多是陰平和去聲,其次是上聲,錯誤較少的是陽平。其原因是母語聲調的負遷移。
越南留學生在說漢語時聲調偏誤具體表現為:
(1)去聲不夠準確,因為越南語中沒有漢語[51]的全降調,而相應的降調只有玄聲[32],降幅較小,因此,越南留學生經常降得不夠低,或者起點不夠高。
(2)陰平和去聲混淆。越南語沒有全降的調型,在語流中很難分辨陰平和去聲,常把陰平讀成去聲,或者反之,且把陰平的調值讀到[44]。
(3)上聲不夠準確。越南語中的問聲[323]與漢語的上聲[214]相似。因此,越南學生經常用問聲代替上聲,發音時總是降得不夠低就立刻上升,整個調子較低,起伏小。在調查過程中,我們還發現,個別越南留學生在讀上聲音節時喜歡將一個音節讀成兩個音節,如fou(否)——faou,lao(老)——laou。
第二語言學習中偏誤的來源是多方面的,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母語的負遷移。它是學習中用第一語言的語音規律代替目的語的語音規律,或者學習中把第一語言的語法知識,用類推的方法不適當地套用在第二語言中,造成了偏誤。
另外,認知和學習策略也是產生偏誤的一個原因。由于越南語屬于漢字文化圈,與漢語同屬于孤立語,很容易被認為兩者的差別不大,從而導致麻痹大意,把本來不盡相同的音素或音高誤認為相同。調查中發現,越南學生更多地注意到兩者的迥異,而忽略了微殊。尤其是在聲調的調值上,這一點反映得更為突出。 另外,由于漢越兩種語言都是有聲調的語言,所以越南學生在學習漢語聲調的過程中試圖建立兩個聲調系統的對應關系,用相似的母語聲調代替漢語聲調,這是有聲調語言學習者普遍采用的學習策略,越南學生也有這種傾向。
除了上述兩種原因外,年齡因素也起一定的作用。被調查者大都為30多歲的成人,語言習慣、發音習慣、口舌的位置青少年尤其是兒童有著相對的頑固性,這也為母語的負遷移增添了砝碼。
三、糾正偏誤的教學對策
針對越南留學生語音的偏誤,我們重點從聲母和聲調兩方面提出一些教學對策。
關于聲母中送氣與否的克服方法主要有:首先,對于初級階段的學生,可采用傳統的夸張法,還可以讓學生自己練習用一張薄紙放在唇前,發音時紙張顫動即可確認已發好了送氣音。同時,還可讓每個學生先發好送氣音的詞,以其為標準來學習類似的發音。
針對以濁代清的現象,除了通過大量的發音模仿和高重頻率刺激外,還可以告訴學生漢語中沒有和越南語相應的濁音,發音時聲帶不要振動。比如初級階段的學生總把zi ji zi zu(自己自足)的z[ts]念成[z],而出現zao shang(早上)、zai nar(在哪兒)的[ts]卻能發好。于是每次糾正時我們都要他先發這兩個詞,然后叫他保持舌尖位置,只要變口型,同時給他做示范。
越南語沒有舌面音,而舌面音和舌葉音的發音部位相差不遠,所以學生往往以母語的舌葉音代替舌面音。要克服這個難點,可以先讓學生發元音[i],告訴學生舌尖要頂住下齒齦不動,然后再發j、q、x。
其次,要針對學生在語流中“陰平”和“去聲”不分的事實,總結規律進行有效的指導。
由于中越兩國在歷史上曾有密切的關系,在中古時期,漢語中的許多發音都被越南人借了過去,因此,漢語對越南語有著深厚的影響,至今,現代越南語中還存在著數量可觀的漢越音詞。一般情況下,如果相應的漢越音詞帶有音調(除了越南語的平音的話),那么相應的漢字都讀“陽平”“上聲”“去聲”三聲之一。在漢語中帶有陰平的漢字一般在越南語中是平聲的。當然也有例外,因此需要學生見一個記一個。這樣就可以基本解決越南留學生陰平和去聲的混淆問題。
第三,上聲的學習,要和越南語中的問聲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反復對比,抓住上聲“起點低,速升高,上升短,全降長”的特點,練習時“降的要低,升的要高”。另外,除了注意要讓學生掌握單字上聲的正確讀音外,同時,還要學習它在語流中的變調規律,體會“半上”的感覺,加強練習。
總之,在聲調教學中,要因材施教,采用科學的方法,使越南留學生盡快領悟聲調在漢語語音學習中的重要地位,排除母語聲調的干擾,盡早建立漢語的音高系統,把握好每一種聲調的調域,適應從越南聲調較窄的調域到漢語寬松的聲調的調值的轉化,從而為漢語普通話語音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韓 明.越南留學生聲調偏誤分析及教學對策[J].玉林師范學院學報,2005,(2).
[2]劉 珣.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7.
[3]趙金銘.對外漢語教學概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4]趙永新.漢外語言文化對比與對外漢語教學[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8.
[5]肖奚強.《現代漢語語法》與《對外漢語教學》[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2.
[6]王建勤.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習者語言系統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趙思達,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劉冬冰,南京林業大學人文學院)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