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勵是現代管理學的重要內容,體現了“人本主義”的管理理念。隨著時代的發展,它已被現代企業廣泛采用。在傳統的人事管理向新型的人力資源管理轉變的過程中,激勵機制的建立和應用,為人力資源管理注入了“以人為本”的基調,從人文的視角為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水平的提升另辟了一處蹊徑。
一、激勵機制的作用
1. 調動員工積極性、鼓舞員工士氣。激勵,針對于人力資源管理,意指調動人的積極性,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行為科學的調查顯示,有效的激勵能夠激發員工的內在潛力,迸發更多的工作熱情,在同等條件下創造更多的價值。如果企業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大部分員工會安于現狀,在工作中得過且過。他們認為:應得到的肯定少不了,輪不著的也爭取不到;多干多差錯,還不如不干。思想上的偏差直接導致行為的被動,一般僅能發揮出20%~30%的工作能力。如果員工受到充分的激勵推動,工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升,士氣大振,責任性增強、辦事效率提高,其工作能力能發揮出80%~90%,其中50%~60%的差距是激勵的作用所致。這一定量分析充分證明了激勵在鼓舞員工士氣方面的巨大作用。
2. 有利于員工完善自我、提高員工隊伍綜合素質。影響員工自我完善的因素很多,內因即自身因素,包括文化素質、道德修養、競爭能力和理想定位等;外因主要是工作氛圍、條件和機遇,也包括上司的引導、同事的監督和企業的激勵。如果說員工的自立自強是內因,那么,企業對員工的鞭策、激勵則是推動員工完善自我,實現自身價值的外因。造就一位優秀的企業員工需要內外相長——良好的自身素質與完善的激勵機制相得益彰。
激勵是最能發揮人的效用的方式。通過激勵來控制和調節人的行為趨向,會給學習和工作帶來巨大的牽引力,從而會導致個人素質的不斷提高。例如,對鉆研專業技能、努力進修業務的員工進行大力的表彰,對安于現狀、不思進取的員工給予必要的懲戒,無疑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學習風氣,開闊員工的精神境界。對忠于職守、業務熟練、工作中有突出貢獻的員工進行獎勵,對不懂業務又不肯鉆研、工作中有重大失誤的員工給予適當的懲罰,無疑能發揮獎一勵百、懲一儆百的作用,有助于全體員工業務素質的提高。激勵既是員工實現自我完善的主觀需要和外部推動,又是創建學習型企業,提高員工隊伍綜合素質的有效途徑。
3. 增強企業凝聚力。企業是由眾多個體的員工組成的。對個體行為的激勵,不僅僅直接作用于個人,而且還間接影響其周圍的人。激勵有助于創造競爭氣氛,形成一種人人爭先、個個奮進的局面,使企業文化的主流健康向上。此時,企業的存亡、發展與員工個人的事業、前途有機結合,形成奮發圖強的合力,大大增強了企業的凝聚力。團結的力量必定推動企業闊步向前。可見,激勵機制對企業凝聚力的推動和企業的未來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二、激勵機制的內容
既然激勵機制對員工和企業的發展有如此之大的作用,正確認識和理解激勵機制的內容,就成為我們對激勵機制加以運用的前提。
許多人認為激勵無非就是加薪、提職。其實這種認識是表象的、片面的、激勵涵蓋的內容很廣,包括物質、精神、輿論、民主和監督等五個方面的激勵。
1. 物質激勵。員工的物質因素體現為工資、津貼、獎金等勞動報酬。物質激勵的關鍵是優化薪酬設計,薪酬設計要注重“對內具有公正性,對外具有競爭力”。工資不僅要體現職級高低,也要反映同一職級內人員之間工作責任、工作任務、工作成效的大小。當然,非工資性收入的合理分配也是調動員工積極性,增強員工對企業忠誠度的重要激勵方式。目前非工資性收入比例不斷提升,因此非工資性收入的分配更應與員工崗位目標責任制直接掛鉤,否則無法達到物質激勵的目的。
2. 精神激勵。物質是基礎,精神是力量的源泉和工作的動力。企業員工也是一個自然的和社會個體的人,有最基本的物質方面的需要,也有更高層次的情感、榮譽以及自我實現的追求。在保障其基本層次的需求得到滿足后,更應著眼于員工更高層次需求的實現。這就要求人力資源管理中,在重視對員工物質激勵的同時,應當高度重視精神的激勵,努力為員工平等公正地參與職位競爭、獲得晉升的機會和較高的職位營造環境,創造條件。通過精神激勵激發出廣大員工踏實工作、創新工作的激情,并使他們對本職工作、對所效力的企業產生更加強烈的榮譽感和責任感。
3. 輿論激勵。所謂輿論激勵就是通過通報、會議以及廣播、電視等手段和途徑,對先進事跡進行表揚,對不良行為進行批評,從而達到弘揚正氣、抵制歪風的目的,形成奮發向上、你追我趕的良好氛圍。輿論激勵還涵蓋了輿論監督的內容,輿論監督雖沒有強制力,卻在社會生活中極具影響力,通過輿論對不良行為的鞭笞,對那些損公肥私、腐敗墮落行為和人物的曝光,促使廣大員工提高警惕性,增強防范意識。
4. 民主激勵。管理心理學指出,如果企業的領導能夠充分發揚民主,給予企業員工參與決策的機會,讓員工感受信任,切身體會主人翁意識,那么企業的凝聚力將不斷增強。員工作為企業的一分子,員工利益與企業發展息息相關,有參與民主管理和民主決策的權利,應充分享有建議權和批評權,體現責、權、利的統一。因此,企業管理實踐中必須樹立民主管理意識,引導員工參與民主管理,發揮好本職作用,盡崗位職責。
5. 監督激勵。企業要生存、發展,就要保持員工隊伍高效和廉潔自律,必須建立崗位職責的制度化約束與監督機制,包括明確責任制度,加強民主監督和輿論監督等。只有致力于構建完善的權力約束監督機制,建立起完善的責任追究機制,堅持正確的任用方針,才能產生“用好一人、鼓舞一片,罰對一人、教育一群”的效果。
三、激勵機制的應用
1. 加強員工素質教育,強化自我激勵。自我價值實現的標志不僅是個人得到社會的認可與尊重,更包含了個體對社會的盡責和貢獻,企業員工亦如此。因此,對企業來說,在管理實踐中既要設法滿足員工對各層次的需求,更要促進員工追求需要的最高層次。就員工個體而言,他們需要企業為其實現自身價值提供更多的幫助和機遇,特別是素質提升上給予外部推動和促進。加強對員工的素質教育是發揮好企業管理職能的客觀要求,也是員工實現自我激勵的主觀需要。企業應當綜合運用各種手段,促進員工不斷提高理論素質、道德修養和進取意識,消除貪圖享樂、好大喜功、弄虛作假、以權謀私等不良行為、讓員工在工作的進步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在工作的滿足感中實現自我價值,產生圍繞企業目標而不懈努力的激情,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不斷強化自我激勵。
2. 以實績考核為主,完善目標激勵。人總會有理想和抱負,對員工實施激勵應當鼓勵其正確的理想和人生目標的實現,支持其施展本領。企業在制定激勵機制時,應當考慮對身懷絕技的人委以特別任務,支持其施展才華,為員工實現自我發展提供空間。這就必須充分了解員工的實際能力、水平和工作業績,加強對員工的實績考核,以實績考核為主,完善目標激勵。在實績考核中要著重做好四項工作。一是完善目標考核體系;二是完善考核辦法;三是提高考核結果的綜合運用水平;四是提高考核工作的透明度。
3. 提倡優勝劣汰,發揮監督激勵功能。員工任用制度中實施“優勝劣汰”,關鍵是要解決“劣汰”的問題。“劣汰”的通道不暢,“優勝”之途就要受阻。要加大“劣汰”的力度,一是破除“官本位”思想。要通過輿論宣傳、教育引導使員工正確認識和對待職務的升降,為員工“能下”、“能出”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二是創新“劣汰”的機制。對綜合管理部門的領導干部任用要逐步實行任期制;對部分專業性較強的領導職務實行聘用制。同時要逐步建立干部引咎辭職、責令辭職制度,研究配套政策,合理安置被調整下來的員工,對重點對象實行跟蹤考察,對工作需要、有足夠能力的干部可以經過考核重新提拔任用,真正體現能上能下和任人唯賢的用人政策。三是暢通監督渠道。要積極發揮特邀監督員隊伍的作用,注重通過考察、考核和舉報、信訪等渠道收集監督信息,建立完善的全方位的監督體系,提高員工的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能力,為優化用人制度提供有效的監督激勵。
綜上,現代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中,滲透和有效應用激勵因素,造就一支思想純潔、工作高效、學習型的優秀員工隊伍,是企業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保證。因此,企業應當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建立和實施先進的激勵機制,優化企業員工品質、提高企業員工能力、改善企業員工行為,不斷提高企業勞動生產率,充分發揮激勵機制在人力資源管理中乃至企業發展中的積極作用。
(作者單位:大唐西安灞橋熱電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