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技術經濟的到來和資本市場對財務信息要求的不斷提高,會計處理的對象也日益復雜和多樣化,會計技術也隨之發生了很大變化,會計的教育規模和水平也相隨而上,因而會計實務規范越來越簡約,從而留給會計人員越來越多地進行職業判斷的余地。
一、會計職業判斷存在的原因
1. 會計政策的可選擇性導致了會計職業判斷的客觀存在。①會計政策的存在是客觀的。在市場經濟條件體制下經濟交易或事項的多樣性和不確定性在客觀上要求會計處理方法要靈活,這種會計實務的要求使會計政策的選擇成為必然。我國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不再對某項交易或事項規定具體的會計處理方法,只是給出確認和計量的判斷標準,會計人員在處理具體業務時,應按照這些標準去判斷某項交易或事項是否符合會計制度或會計準則所規定的標準,這樣無疑就會給會計政策選擇提供相應的空間或彈性。
②任何一個會計準則都不可能涵蓋一切,盡善盡美,它們只是對會計工作提出基本的處理原則和規范。經濟是動態經濟,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新的經濟業務在不斷發生,因此很難找到長期有效的會計準則、會計制度作為會計操作的依據。這種情況下會計政策的隨意性很大,相同的業務就會出現多種會計核算方法。進行會計職業判斷的余地就會越來越大。
③會計政策選擇中的利益動機難以避免。企業所作的任何一項會計政策的選擇,都不可避免地會表現出它的價值取向,涉及到它的道德立場。正如美國會計學會在“關于會計信息的社會影響的委員會報告”中所指出的:“無論政策制定者是否意識到,每一政策的選擇都是對不同個體偏好以及各種可能影響的權衡。在這個意義上,會計政策選擇永遠都不可能是中立的。它總會照顧一些人的偏好而犧牲另一些人的偏好。倫理問題的關鍵是應當以什么樣的道德去指導政策制定者?”這樣,在無形中就會出現為了個體的利益而不得不進行相應的會計職業判斷,以滿足各自相應的經濟利益。
④會計實務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即對某一經濟事項的會計處理往往有多種備選的會計處理方法,這些在眾多會計方法中進行選擇的過程,必然需要會計人員根據企業的具體情況和自己相應的專業知識、經驗進行相應的職業判斷。為企業出謀劃策,選擇適合本單位的會計政策。
2. 會計估計的可操作性是會計職業判斷乃至生存的前提。在進行會計實務操作過程中,需要進行的會計估計大量存在。如各種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比例,固定資產折舊年限和凈殘值的估計,無形資產攤銷期限的估計,收入確認的估計等等,都需要會計人員進行相應的職業判斷。所以,眾多的會計估計無疑為會計職業判斷提供了廣闊
的空間。
二、會計職業判斷的原則
會計職業判斷是指會計人員根據會計法律、法規和會計慣例等會計標準,充分考慮企業現實與未來的理財環境和經營特點,運用自身專業知識和經驗,通過計算、分析、比較等方法對不確定性經濟事項所作的裁決與斷定,其目的在于保證會計信息的質量。會計職業判斷貫穿于會計核算的方方面面,這是因為會計處理過程中往往會出現許多不確定因素,而這些不確定因素的出現就需要會計人員借助于自身的專業知識、經驗、面臨風險的態度來加以確認。因此,會計核算時離不開會計職業判斷,作為會計職業判斷來講,并不是盲目地、隨意進行的,在進行會計職業判斷時應遵循以下原則:
1. 合法性原則。會計人員在進行職業判斷時,應當在會計法、會計準則和企業會計制度和相關法律所允許的范圍內進行,不能為了局部利益而損害國家利益,更不能鉆國家法律的空子,肆意運用會計政策或會計估計操縱企業的利潤,提供不真實的會計信息,誤導投資人、債權人等進行錯誤的決策。
2. 遵守職業道德原則。會計人員職業道德是指會計人員在從事會計職業活動中所遵循的會計職業行為規范,是用來調整會計人員與社會、會計人員與不同利益集團以及會計人員之間的關系的行為準則,既提出了會計人員專業素質、職業品格方面的要求,也提出了會計人員工作紀律和工作作風方面的要求。作為會計人員在進行會計職業判斷時,應該以客觀公正的理念,以真實公允反映會計信息為最高準則進行職業判斷,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
3. 適應性原則。在進行會計職業判斷時,會計人員要認真分析企業所處的經營環境、規模大小和發展階段,結合企業的經營戰略發展目標來進行,以便于在運用會計職業判斷時能選擇適合本企業的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使財務報告具有更強的相關性和可靠性,更準確的披露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財務信息。
4. 一致性原則。即在不同時間對相同的事項應該運用同樣的判斷標準、方法和程序。以保證會計信息的相關性、真實性和可靠性。
5. 風險防范原則。會計職業判斷的風險性是指會計人員判斷失誤的可能性以及由此應承擔的相關責任。會計人員職業判斷是否準確,要受很多因素的制約。從客觀上看,會計職業判斷的準確性要受到會計判斷對象的復雜性和社會經濟環境的多樣性等因素的制約;從主觀上看,會計職業判斷的準確性要受到會計人員自身的業務技能與職業道德水準的制約。正因如此,會計職業判斷存在一定風險。所以,兼顧會計職業判斷的目的性與風險性的關系是非常必要的!會計人員要在遵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的前提下,以實現會計職業判斷的目的為導向,在自己所能預測或承擔的范圍內履行職業判斷的職能。
三、會計職業判斷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
從會計信息生產本身的特性看,會計信息是把客觀存在的經濟業務在運用了有關的會計原則和會計處理方法后形成的一種系統化的、綜合性比較強的書面化載體。是人們在經濟活動過程中,運用會計理論和方法,通過會計實踐,通過具有專業技能和處理能力的會計人員反映一個會計主體價值運動狀況的經濟信息。是會計人員通過搜集、整理、審核原始憑證,以此為依據編制記賬憑證,并據以登記入賬,通過分類、加工、匯總等方法,編制成以財務報表為主體的財務報告,提交、報送給信息使用者或通過其他方式進行公開披露,以滿足有關信息使用者的需要的資料。因此,財務報告中的文字和數字就構成了信息使用者據以判斷和決策的基本信息。而在信息的加工處理中,是通過相關的會計程序來完成的,在這套程序里,揉合了會計原理、會計準則的要求、會計政策選擇、會計人員的判斷和估計等等“程序”,如果這些“程序”出現偏差,則將對最后的結果——財務報告質量產生影響,進而影響到管理人員的決策,削弱會計的管理作用。所以,會計信息質量的高低在某種程度上主要取決于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因此,作為會計人員來講,在進行會計職業判斷時,必須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具備相應的專業知識和預測、洞察能力。
從會計業務處理看,會計職業判斷涉及會計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的各個環節。確認主要是判定經濟業務或會計事項能否進入及何時進入會計系統,并作為何種會計要素反映,且通過應予歸屬的具體會計科目加以明確規定。計量主要是計量單位和計量屬性的判斷,目前常用的計量單位是名義貨幣,而計量屬性則主要在歷史成本、現行成本、現行市價、可變現凈值、未來現金流量現值之間進行判斷選擇。記錄主要是會計憑證、賬簿等載體的選擇和運用,相對比較簡單。報告主要是判斷在報表體系中應反映哪些會計要素,以何種方式披露,披露哪些信息等。
由此可見,會計職業判斷的結果直接影響會計信息質量的高低,影響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與相關。直接關系到企業能否客觀的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情況。會計人員專業能力比較強、素質比較高的話,對會計事項及業務發生過程中運用的會計政策及會計估計判斷的比較準確的話,就能恰當的真實地反映企業的情況,為有關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會計信息。反之,如果會計人員專業能力比較弱,業務素質不太高的時候,就會在業務事項發生后進行職業判斷時出現偏差,導致會計信息的不真實,給投資者和相關的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不真實、不可靠的會計信息,導致會計信息使用者進行錯誤的決策。
(作者單位:陜西財經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