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審計文化在我國審計事業發展中的作用日益明顯,已經成為推動國家審計機關、社會審計組織和內部審計機構進步和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力量。然而在審計文化建設中,無論對審計文化的理解上,還是在具體實施上都存在一些誤區。因此,步出審計文化建設的誤區,克服模糊或錯誤的認識,是加強審計文化建設不可忽視的
方面。
一、審計文化建設誤區剖析
1. 審計文化建設文娛化。有人認為審計文化就是審計員工業余文化生活,搞點文化娛樂活動,唱唱跳跳畫畫寫寫,以及打球游泳旅游之類的活動,就是審計文化建設。其實,這是對審計文化內涵的誤解。審計文化包括審計組織精神、價值觀念、行為規范、審計組織形象等內容,在審計組織中是無所不在的、深層次的東西。
2. 審計文化建設形式化。很多審計組織其實并沒有實實在在地將審計文化置于審計組織戰略發展的高度,有時為了應付有關方面的檢查評比和裝扮門面抓一下,實際上并沒有什么效果。這些審計組織熱衷于作表面文章,追時髦,趕任務,搞花架子。它們有的提出幾條口號或貼出幾條標語,以為“貼出來”、“掛出去”就是審計文化了;有的在制定一個條例、確定一個標志、統一一套服裝后,就認為萬事大吉了,再沒有任何實際行動;有的以活動代替建設,企圖通過轟轟烈烈的活動在短時間內取得突破性進展,等等。這些審計組織實際上是為了“文化”而“文化”,并沒有將審計文化作為一種能夠促進審計組織長期穩定發展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思想,而是僅僅作為一種裝飾來對待,這是相當多審計組織的文化建設形式上熱熱鬧鬧,實際上少有成效的重要原因。
3. 審計文化建設雷同化。一些審計組織在文化熱的推動下,不是在總結繼承自己優良文化和管理經驗的基礎上,再結合時代的需要和環境的變化,進行文化創新,突出自己的文化個性,而是盲目效法照搬其他審計文化的內容,從而導致我國審計文化的共性多于個性,存在“千人一面”的情況。例如,不少審計組織在塑造審計精神時,內容大多是“客觀公正、清正廉潔、忠于職守”之類的“通用件”或“標準件”。雖然它們都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但由于缺乏個性特色,內容空泛,概念相近或互為交叉,因而也沒有反映出自己獨特的素質條件,不能與其他審計組織區別開來。審計文化有共性,也應當有個性,世界上沒有兩個相同的審計文化。如果千百個審計組織的文化都是一個面目或一個模式,那么五彩繽紛的審計文化世界就會顯得蒼白無力。
4. 審計文化建設高層化。有的審計組織認為審計文化建設是高層管理者的事,與普通審計員工無關。在審計文化建設中,他們不去充分發揮廣大審計員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只是由領導班子制定審計文化建設的目標、方案、實施步驟等。比如有的單位制定一個實施方案,列出幾條口號式審計組織理念,讓宣傳部門或公關部門去操作;有的單位則把審計組織理念和各種規章制度編印成審計文化手冊,下發到員工,人手一冊,認為就是全面導入了審計文化建設,這是對審計文化建設的一種誤解。
5. 審計文化建設虛置化。相當多的審計組織并沒有建立審計文化的實際操作機構,使審計文化建設缺乏相應的組織保障,出現了虛置化的現象。在一些審計組織中,審計文化建設僅僅是審計組織黨政工團的編外任務,審計組織的行政領導不介入,或者不重視,審計文化建設沒能納入審計組織發展規劃的整體戰略中。有些審計組織的員工說,審計文化是秀才寫在紙上,領導說在嘴上,干部貼在墻上,風一吹掉在地上,其作用多大,實在很難說。一些審計組織管理者存在著對審計文化的“五分鐘熱度”或“知難而退”的工作態度,當在實際工作中發現審計文化操作起來并不像他們想象的那么容易后,他們對審計文化的熱情也隨之消退。虛置化還體現在審計文化建設重員工輕領導,只強調審計組織的經營宗旨、價值觀念、道德行為準則對員工的規范和約束,而不重視審計組織各級領導率先垂范、以身示教的作用,從而給人們造成一種印象,好象審計文化只是對員工而不是對領導者
要求的,這樣的文化建設是不會有生命力的。
二、審計文化建設誤區矯正
1. 堅持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有機統一,注重審計文化系統的整體性。審計文化是一個內涵和外延都十分豐富、廣闊的文化復合體,它由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與物質文化三部分組成。其中,精神文化是審計文化的核心和靈魂,物質文化是審計文化的載體,制度文化則是審計文化的重要保障,三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堅持審計組織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有機統一,說到底就是要注重審計文化系統的整體性,實現文化系統各要素之間的互相聯系、互相滲透、互相作用,以取得更好的效果。這首先必須在整體上對審計文化建設進行全方位、立體化的規劃,扎扎實實地做好每一項工作,避免湊熱鬧、走形式的短期行為。審計文化建設是一項浩大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要做好詳細的規劃,通過長期的努力和整體的提高逐步實現目標。時間方面,制定長期目標和中期目標,以及分階段實施的計劃;制度方面,著眼于各部門協同和全體員工的努力,規定相應崗位職責,并制定獎懲措施,以制度保證落實;廣度方面,專門培訓與日常教育緊密結合,涵蓋每位員工的一言一行,通過員工的行為展現審計組織風采,體現文化建設成果;深度方面,研究如何將工作做細做實,做好長期堅持不懈的準備。其次,要正確認識審計文化與文體活動的聯系與區別,糾正審計文化建設就是開展文體活動的錯誤傾向。審計組織文娛體育活動是審計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審計組織積極開展員工喜聞樂見的文體活動是建設審計文化的有效手段,但審計文化建設的內容遠不止于此,審計組織還應多形式多層次多渠道地培育審計精神和審計價值觀。
2. 充分發揮審計員工在審計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審計文化建設的關鍵在于實施。如果審計文化的總結和提煉只是高層管理者的工作,而沒有員工的參與,在實施中就有可能遇到抵觸或不合作,那么再完美的審計文化也無法發揮作用。因此在審計文化建設過程中,自始至終都需要員工的參與,重視人力資源管理工作在審計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只有員工的積極參與,才能保證實施過程的順利;也只有員工的全程參與,才能使審計組織上下全面準確地理解審計文化中的價值觀,使審計組織發展的車輪加上“潤滑劑”和“加速器”。員工應成為審計文化建設的主動參與者和積極的創造者,審計文化作為員工共享的信念和期望的模式,它的培育過程要讓全體員工積極主動地參與,并將代表多數人觀點的人作為典范和執行者,加強交流溝通,積極鼓勵員工參與并反饋情況。
3. 在共性中突出個性,努力創造富有特色的審計文化。審計文化無疑有許多共性的東西,如競爭觀念、效益觀念、人本觀念、服務觀念等等;但是,審計文化的生命力,更主要的是要體現在它的個性上。實踐證明,真正有競爭力的審計文化,往往都具有鮮明的審計組織個性。審計文化是某一特定文化背景下該審計組織獨具特色的管理模式,是審計組織的個性化表現,不是標準統一的模式,更不是迎合時尚的標語。其實,每一個審計組織的發展歷程不同,審計組織的構成成份不同,面對的競爭壓力也不同,所以其對環境做出反應的策略和處理內部沖突的方式都會有自己的特色,不可能完全雷同。這說明,審計文化是在某一文化背景下,將審計組織自身發展階段、發展目標、審計組織內外環境等多種因素綜合考慮而確定的獨特的文化管理模式,因此,審計文化的形式可以是標準化的,但其側重點各不相同,這樣才構成了審計文化的個性化特色。
4. 實施審計文化戰略,加大審計文化建設力度。我國審計文化建設之所以會陷入各種誤區,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相當多的審計組織在經營管理上存在著短期行為,并沒有把審計文化作為一種能夠有力促進審計組織長期穩定發展的戰略。審計文化建設實際上是一種無形資產投資,這種無形資產投資的特點是:投入決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多次、長期的投入,才能逐漸培育出優秀的審計文化;投入的回收也不可能在短期內一次完成,而是有滯后性、不斷回收的特點。上述特點決定了審計文化建設必須從長遠的角度出發,要樹立審計文化的戰略意識,增強審計文化的戰略觀念,強調審計文化的戰略決策,切實推進審計文化建設。為此,一要建立審計文化戰略實施的計劃體系,將審計文化戰略方案的長期目標分解為各種短期計劃、行動方案和操作程序,使各級管理人員和員工明確各自的責任體系和任務網絡,以保證各項工作與審計文化戰略的指導思想相互一致并突出戰略重點。二要建立一個高效率的組織機構,通過相互協調、相互信任和合理授權,以保證審計文化戰略的順利實施,避免審計文化建設的虛置化現象。三要加大物質投入,提供審計文化建設必要的物質條件、硬件設施和財務支持,這既是塑造審計組織形象的內在要求,也是審計文化戰略實施的基礎條件。
5. 培養卓越的審計領導者精神,帶動審計文化建設。卓越的審計文化是優秀審計領導者的人格化。審計領導者精神及審計領導者的形象,是審計文化的一面鏡子。審計領導者在審計組織中既是管理者,又是員工的思想領袖,他以自己的新思想、新觀念、新思維、新的價值取向來倡導和培植審計文化。優秀的審計領導者往往從本單位的特點出發,將自己的審計哲學、理想、價值觀、倫理觀和風格融合成審計組織的宗旨、審計價值觀,并逐漸被廣大員工所認同、遵守、發展和完善,從而產生了優秀的審計文化。可見,建設優秀的審計文化,首先必須培養卓越的審計領導者精神,那種認為審計文化建設的對象僅僅是員工,將它與審計領導者割裂開來的做法是完全錯誤的。事實證明,只有審計領導者具備了較好的政治素質、文化素質、管理水平和膽識風度,審計文化建設才有了強大的推動力。培養審計領導者精神,就是要培養他們的想象力、判斷力、組織才能和領導才能,培養他們勇于承擔風險、善于創新以及認真干實事而不空談的工作作風。要通過領導干部的人格力量和自身形象,以率先垂范的行動使群眾心服口服,使審計組織形成良好的內部風氣,帶動審計文化建設。
(作者單位:安徽財經大學會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