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資本市場自20世紀90年代初運行以來,資本市場的容量不斷擴大。有關資本市場的實證研究增長迅速。盈余管理是資本市場中新近受到重視的問題。其原因是在中國資本市場上盈余管理產生了充分的利益激勵,而且大部分國有上市公司背后都有一個國有控股公司,為各種手段的盈余管理提供了可能。
一、關于盈余管理
盈余管理是指企業管理者以獲取一定的私人利益為目的,迫于相關利益集團對其盈利預期的壓力,在公認會計原則的約束下選擇最有利的會計政策或控制應計項目,以使報告盈余達到期望水平。從本質上講,盈余管理顯然是一種利潤操縱行為,但利潤操縱是通過違規違法的手段弄虛作假,人為地造成利潤的增加或減少。企業管理者之所以能在盈余管理上擁有自由發揮的空間,其根本原因在于委托——代理關系產生的信息不對稱。在現實中,會計信息提供者通常比會計信息使用者了解更多的企業內部信息,從而使管理當局利用盈余管理獲得有利財務成果的行為成為可能。
二、盈余管理動機
盈余管理的動機對盈余管理的產生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沒有特定的動機,管理當局就會本著公允地反映經營業績的原則進行職業判斷,盈余管理的動機主要有:
1. 資本市場動機。也可以理解為“圈錢”行為。研究表明,上市公司在初次發行股票前,證監會要求公司需三年盈利,為了能使公司上市并使公司股票有一個理想價位,管理當局必須進行財務包裝,高估企業盈余。
2. 契約的推動。在構成企業的契約關系中,企業與債權人之間簽訂的契約稱為債務契約。在訂立債務契約時,債權人為了保護自身利益,防止企業經理層采取損害其利益的行為,如增加舉債的規模,將借款用于風險較高的項目,發放大量現金股利,往往會在契約中訂立一些保護性的限制條款,對一些重要的財務比率進行限定。企業為了獲得債券人的貸款,在其財務報告數字違反或將要違反契約規定的限制性條款,便會通過盈余管理來降低違約風險。
3. 樹立公司股票形象,進行二級市場炒作(操縱價格)。在二級市場上,有時機構投資者與上市公司聯手操作本公司股票。為了配合機構投資者建倉,企業就披露一些績差消息,然后,再通過披露績優消息,配合機構投資者出貨。另外,也有可能通過盈余管理,向市場傳遞績優信息,達到改善公眾形象的目的。
三、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常用手段
盈余管理主要是一項會計行為,但其手段并不只局限于會計方法。下面就介紹上市公司常用的幾種手段。
1. 變更會計政策與會計估計。會計政策的變更是最常見也是最原始的盈余管理方法。一般地說,由于企業及其所面臨的經濟環境各不相同,對有些業務的處理,會計準則給了企業管理者一定的變通范圍。再加上我國的會計準則并未給企業政策的“再選擇”設定太高的“門檻”,能讓企業獲取額外的收益。這種高收益、低成本的機制驅使企業隨意變更會計政策。從實務中看,主要包括:折舊政策變更、存貨計價方法變更、壞賬損失核算方法改變、合并政策的改變等。
2. 利用關聯交易。關聯方之間由于存在控制關系,往往不以公平價格進行交易,為會計核算工作帶來了盈余管理的空間。企業與關聯方之間采用高于或低于正常交易的價格進行交易,以達到提高或減少企業收入的目的。我國大多數上市公司都是國有企業改制而來,或是將企業的一部分抽出來加以改制,因此,上市公司與其母公司或子公司有著唇齒相依、千絲萬縷的關系,很多上市公司利用關聯方交易來調節利潤。
3. 利用資產評估。國有企業在上市改組時,必須進行資產評估,資產評估結果的高低勢必會對上市公司財務狀況及其經營成果產生重大影響,因此,一些企業便在資產評估上變得隨意起來。在資產評估過程中,人為的因素,如管理者的動機、利益集團的既得利益等資產評估結果產生著重大影響。在很多情況下,資產評估是公司與利益集團不斷協商的結果。顯然,在這種情況下,不能排除一些上市公司通過資產評估來進行盈余管理。
4. 利用應計項目的管理。現行會計是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理論,雖然較好地解決收入與費用的配比問題,但產生了很多待攤項目和應計項目,企業可以通過提前確認收入和遞延確認費用來調增利潤;反之推遲確認收入,提前確認費用以降低當期盈余。
四、治理盈余管理的對策
1. 建立道德評價標準,塑造良好的職業道德。盈余管理行為與公司管理當局的道德水平及道德評價標準存在著密切的關系。盈余管理使財務報告中摻雜了許多人為操縱的因素,財務報告的使用者很難從財務報告本身來準確地評價會計信息的質量,因而其利益會受到侵害。因此,需要建立適當的道德評價標準,對公司管理人員的職業道德進行評價,弘揚正氣。對道德評價結果應使用獎罰手段、示范道德榜樣、大眾傳播媒介等方式,使公司管理人員的職業道德狀況始終置于各公司內部和社會公眾的督導之下。
2. 明晰產權并設計有效的約束激勵機制。在產權明晰的基礎上,還應當針對企業管理當局設計一套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從根本上切斷企業管理當局機會主義行為的退路,使不當盈余管理的成本大大超過其獲得的收益。
3. 專業的職業教育。加強對會計人員、企業管理人員和地方官員的教育,提高其素質,使其充分認識到盈余管理對企業長遠發展的危害,從思想上減少盈余操縱的驅動意識。監管來代替市場監督從來是得不償失,不斷完善的市場機制才是遏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之本。
4. 關注公司內部治理,建立激勵機制。公司治理結構與激勵機制是盈余管理的主要動因,因此,如何通過合理科學的制度安排,來起到對內部人的監督制約,無論如何,對遏制盈余管理都是至關重要的。
(作者單位:東北財經大學研究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