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經濟一體化既是經濟全球化的最初表現形式,又是經濟全球化受阻時各個國家和地區在地域上的次優選擇。東亞(這里指東盟和中日韓三國)經濟一體化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反映。經濟學家諾斯認為:“有效的經濟組織是經濟成長的關鍵,一個有效的經濟組織在西歐的發展正是西方興起的原因。”東亞經濟一體化作為將來促進東亞經濟合作和經濟發展的主要經濟組織,有沒有可能在近期內形成并發揮作用,我們可以從歐盟經濟一體化的經驗得出合理的結論和有益的啟示。
歐盟經濟一體化的經驗
歐盟從初創到現在,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已初具聯盟國家的形態,并準備在繼續東擴的同時繼續朝著政治聯盟的方向發展。歐盟的主要經驗有以下四點:
1. 核心國家的推動——法德合作。在歐洲一體化的內聚力中,必須充分估計法德合作的力量和價值。事實已經表明法德和解是歐洲聯合和歐洲共同體形成的先決條件,法德合作或法德聯盟已成了歐洲一體化進程的基礎和動力,關于這一點幾乎自戴高樂和阿登那以來的兩國歷屆首腦都是一致認同的。從那時起到2005年的四十多年間,法德核心引領了歐洲一體化進程,尤其是創造了單一貨幣——歐元。從長遠的角度看,在歷史和邏輯會帶給它們最終勝利的信條下,法德合作總會找到緩和彼此矛盾的辦法。由于法德合作既有經濟上相互依賴的基礎,也有政治上彼此借重的需要,在一體化的整個進程中,法德雙方的摩擦盡管不斷,但法德軸心始終是影響歐洲一體化發展和革新的核心力量。如果法德兩國在戰后不能捐棄前嫌一致向前看,也就不會有歐盟的今天。
2. 地域認同。任何一種政治取向的形成都包含深刻的國際背景、歷史傳統和文化原因,但歸根結底是一種地域認同理念的選擇。從1952年歐洲煤鋼共同體建立之初,相互合作的理念就成為歐洲走向聯合的基石。讓·莫內在回憶錄中寫到:西歐各國應該把各自的努力化為全歐洲的共同努力,只有成立西歐聯邦,才可能把共同努力變為現實#65377;1951年4月l8日由法、德、意、荷、比、盧六國在巴黎共同簽署了《建立歐洲煤鋼共同體條約》,正式建立了以共同市場、共同目標和共同機構為基礎的歐洲煤鋼共同體,從而使歐洲在運用經濟手段解決政治問題的道路上邁出了關鍵性的第一步。煤鋼共同體的建立不僅將戰略資源統籌到一個共同的具有超國家性的高級機構下管理,而且將相互合作的理念植根于歐洲大陸,從而成為推動歐洲一體化進程的核心動力。歐盟成員國認定置身其中,而不是置之度外的原則,使得加入歐盟的成員國都愿意并且能夠承擔歐盟所制定的共同責任,這種合作和參與的態度是一體化順利發展的觀念基礎。
3. 經濟合作的成功類型——北北合作。歐盟各國均有較高的人均GDP,發展水平比較接近;而東亞各國差異比較大,有些國家如韓國#65380;日本#65380;新加坡已經步入發達國家行列,而大部分國家還處于發展中國家行列。因此,可以得出結論,歐盟經濟一體化主要合作類型是北北合作,而東亞經濟一體化主要是南南合作。從國際經驗來看,北北合作可以通過降低關稅和非關稅貿易壁壘、形成垂直分工、水平分工或者協議性分工形成規模經濟,從而促進區內各國經濟和貿易的發展。
4. 美國因素。當歐盟經濟一體化開始之時,歐洲大陸正處于冷戰時代,出于冷戰的需要,美國對歐洲的聯合自強給予了很大的支持。在美國的多方面、多角度幫助下,歐洲爭取到了一個相對有利的外部環境,從而可以靜下心來全身心地投入到一體化建設中來,這對歐洲而言是一個非常難得的歷史機遇,而且自己也很好地把握了這種歷史機遇。
東亞經濟一體化存在的障礙
1. 核心國家的不確定。東亞區域內三個主要經濟強國中日韓間的合作問題始終是東亞經濟一體化面臨的棘手問題。在東亞諸國中,日本實力最強應該無可爭議,因而它對東亞經濟一體化的態度與政策將直接影響到東亞合作的進程與成敗,但日本經濟的持續低迷限制了其對東亞經濟的帶頭作用,同時日本在諸多問題上不負責任的態度與做法則增加了東亞其他國家對與它合作的擔心與疑慮。中日韓三方如果加強合作就能夠具有類似于法德在歐洲一體化中的地位與作用,然而它們至今缺乏足夠的信任,在現實中還對對方加以防范與遏制,這就使未來東亞經濟一體化無法建立一個穩定的核心。與中韓關系的發展相比,中日政治關系發展滯后,可能成為中日韓加深經濟合作的最大障礙。所謂“中國威脅論”無非就是對中國可能出現的主導地位的擔憂,這種反應尤其顯示出日本政治右傾化與其利用東亞地區經濟活力來恢復經濟的要求之間日益尖銳的矛盾。在這一問題上東亞各國應該有一個客觀清醒的認識:中國不是威脅,而是孕育巨大潛在經濟利益的所在。對于這一點,已經被富有遠見和頭腦的政治和經濟精英看到,但是,中日之間的真正信任尚未建立。區域經濟合作雖然離不開政治問題,但政治問題畢竟不是主流,各國的目標應該是利用自身的比較優勢積極參與區域經濟合作,而不是力爭在區域合作中主導他國。因此,如何在推動東亞合作的過程中加強東北亞國家之間,其中是中日之間的合作,從而在中日之間培育信任,是至關重要的。
2. 區域內以南南合作為主巨大的差異性限制了一體化的發展。從經濟角度看,東亞地區既有發達國家、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也有發展中國家和經濟轉軌國家,發展水平差距很大,人均GDP從二、三百美元到三萬多美元不等,相差近一百倍。東亞經濟一體化屬于南南合作的類型,其前景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響:①市場容量。東亞各國人均GDP很少,經濟發展水平落后,國內市場狹小,派生需求和最終需求較小,很難為區內國家和地區提供廣闊的市場,無法形成達到較大的市場容量,以通過協議性分工獲得規模經濟。②產業結構。東亞各國產業結構雷同,進出口產品類型相似,生產技術和工藝相近,無法形成垂直分工。同時由于東亞各國主要是資源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產品,這從低水平的產業類型無法形成如同發達國家之間高附加價值產業的產業內分工。③貿易政策。東亞各國經濟發展不平衡,各國貿易政策差異很大,這一方面增加經濟一體化過程中國際協調的難度,同時,這種經濟政策上的不一致使得各國在經濟一體化過程過的收益和損失不對稱加大了各國之間的矛盾。④補償機制。正因為各國在經濟一體化過程中受益和損失不對稱,有必要建立相應的貿易補償機制,盡管中國在推進東亞經濟一體化過程中做出了一些讓步,但是這種讓步沒有機制化,其他發達國家韓日則積極性較小。
3. 從地域認同來看,東亞國家還普遍缺乏一種東亞意識。東亞意識的勃興是以東亞地緣條件和經濟騰飛為基礎,以“雁行”分工為紐帶所構筑的新型地區意識。東亞地域認同在東亞經濟聯系的加強和地區經濟合作以及地區經濟板塊形成中將發揮了積極作用,將是東亞經濟聯合的又一動力。在西歐與北美一體化日益加強的形勢下,東亞區域主義顯得越來越重要,因為任何一個國家都難以抗拒北美與歐盟的政治和經濟力量。從政治角度看,既有社會主義國家,也有資本主義國家,政治制度各不相同。從社會宗教文化角度看,分別有天主教、佛教、伊斯蘭教和儒家思想占主導的國家,各國風俗、語言和傳統等相去甚遠。這種巨大的差異給東亞經濟一體化帶來了不小的困難,嚴重影響了東亞地區成熟的國際市場機制的建立。更為嚴重地是,差異性顯示出東亞各國仍處于民族主義時代,民族意識比較強,非常看重主權。國家民族主義的強大決定了難以出現地區民族主義,這直接影響到東亞“地區認同”觀念的生成。當經濟一體化進入到必須讓渡一定的主權時,這種差異性必然會限制一體化的進展。
4. 美國的消極影響。美國的強烈反對,尤其是對東亞事務的插手,勢必影響東亞的整合。美國在二戰結束后向東亞轉移生產技術和開放本國市場,一方面是出于政治目的,試圖通過扶持中蘇周邊的中小國家的經濟增長來遏制中蘇的發展壯大;另一方面則是出于自身經濟結構調整的需要。美國把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東亞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既可以得到價廉物美的消費品,又能集中力量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同時還可以通過美元的杠桿作用,使東亞國家對美的貿易順差中的很大一部分又以債券或投資等形式回流美國。由于東亞地區沒有在經濟和政治上的聯合,美國可以在雙邊談判中通過單方面制裁等手段施加壓力,各個擊破,迫使東亞國家對美讓步。為確保自身利益,美國當然不愿東亞國家在經濟上聯合,不愿看到一個可以與之競爭的東亞區域經濟組織出現。美國等西方大國對東亞經濟一體化的消極態度,使得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十幾年前提出的定期舉行“東亞經濟會議”和在1997年金融危機時日本提出建立亞洲貨幣基金組織的構想,均因美國的強烈反對而夭折。另外,東亞許多國家因與美國存在經濟和貿易依賴關系,因此對美國的態度有所顧慮,在對待東亞區域經濟聯合問題上猶豫不決。
東亞經濟一體化對我國的啟示
由于東亞地區各國之間存在經濟發展水平的多樣性和地緣政治及文化的復雜性,而且在短期內難以彌合形成了東亞合作進一步發展的障礙,所以東亞經濟一體化必將歷經曲折和反復。這不僅影響東亞地區的整合與凝聚力,也使東亞國家間的關系具有不穩定性和復雜性,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各國的合作,從而影響東亞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就日本目前的經濟總量而言,在東亞新地區主義進程中無疑具有擔當核心的能力,但日本在對待歷史問題和區域敏感問題上缺乏誠意,難以取得東亞各國的信任,并且日本在經歷了上世紀九十年代的經濟泡沫之后,經濟上積重難返。雖說我國目前的經濟總量還過小,但本世紀初的二三十年將是我國經濟實現和平崛起的戰略機遇期,實力上的消長互見之后,一個以我國為核心的東亞經濟共同體將值得期待并逐漸在東亞經濟一體化進程中逐漸取得核心地位。如果將東亞經濟一體化比作是一次行程的終點,那么東亞各國正在一條并不平坦的路上前進著,所以我國對東亞經濟一體化不能期望過高,應在同東亞各國積極發展各種層次的經濟合作的同時,根據自己的戰略利益去逐步推進東亞經濟一體化。
(作者單位:甘肅省合作民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