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作為生產、生活的基礎性物品,在社會經濟發展、社會文明進步中發揮著要素和支撐作用。廣大農業地區,擁有著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是農產品的生產基地,農產品通過流通渠道進入農產品市場后為企業或個人的生產或生活所消費是農產品價值的實現途徑。農產品的價值化在于能否商品化,人力與自然雙重作用結晶的農產品商品化順利與否在于農產品流通體系有沒有建立、農產品流通體系是否完善合理。可見,農產品流通體系在農產品商品化價值化過程中起著瓶頸性作用,基于解決農產品商品化程度低和農產品賣難的問題,對農產品流通體系的形成因素進行分析十分必要。
農產品流通體系的形成因素主要有資源稟賦、需求拉動、政策傾斜及區位優勢四個因素。下面對農產品流通體系的形成分別從要素稟賦、需求拉動、政策傾斜及區位優勢四個角度進行分析:
資源稟賦
農產品流通體系存在的前提是具備相應的農產品資源稟賦,資源稟賦決定經濟發展水平與發展模式的邊界。與農產品相對應的工業品商品化體系包括三個組成要素,即:制造工業品的資源稟賦、工業品的流通體系、工業品市場,其中:制造工業品的資源稟賦是基礎,工業品流通體系是橋梁,工業品市場是商品化的終極目的地。同樣,農產品商品化體系也包括三個組成要素,即:制造農產品的資源稟賦、農產品流通體系、農產品市場,這三個要素之間具有與工業品商品化體系三要素之間的類似分工。可見,農產品資源稟賦在農產品流通體系形成過程中具有基礎性作用,農產品資源稟賦影響:農產品的生產范圍、農產品的潛在生產規模、農產品市場的性質;農產品資源稟賦與消費偏好者分布狀況結合后影響農產品的流通方向;農產品資源稟賦、農產品流通方向及農產品市場的性質、規模與范圍共同決定:農產品流通體系的存在與否、農產品流通體系的類型、農產品流通體系通路口徑及農產品流通體系的覆蓋面。
農產品資源稟賦影響了農產品市場體系的橫向地區分工和縱向價值鏈分工,農產品市場體系的橫向分工派生出基于分工的規模經濟和基于分工的生產效率的提高,農產品市場體系的縱向分工派生出基于價值鏈條的農產品流通體系,此流通體系涵蓋了關于農產品的物質流、信息流、資金流、人員流。農產品流通體系的實質是關于某一農產品生產交易方面分工的產物,農產品流通體系的初始點是農產品生產與交易的基礎性物質,即農產品資源稟賦。因此,農產品資源稟賦在農產品流通體系形成過程中是一個決定性因素。
需求拉動
需求是消費者的在生理和心理的雙重作用下的對某項產品或服務的渴望,需求的內容決定消費的內容,消費的內容決定生產的內容,進而形成一條反向產品流通渠道,即與“資源稟賦→生產者→流通中介→消費需求”反向的一條產品流通渠道;需求的數量決定消費的規模,消費的規模決定市場的容量,市場的容量決定了產品流通量,即決定了流通體系產品通道的吞吐口徑;需求者的空間分散與集中度決定產品流通體系的覆蓋范圍。在需求導向的市場經濟中,需求內容、需求規模與資源稟賦結合起來,就決定了生產內容與生產規模、生產地點和銷售地點,進而決定了中介流通體系的性質與規模、產品流通體系的始點與終點。
對農產品的需求或消費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區分:一是按照消費后是否有經濟成果產出來區分,農產品消費主要包括:工業加工消費和私人家庭生活消費。工業加工消費,就是農產品加工企業在市場需求的誘導下,依托地域資源稟賦,對農產品資源進行初級或深度加工,部分或全部改變農產品資源的物理或化學結構,方便產品的包裝、運輸及銷售,實現價值增值。這樣因工業加工的需求刺激會形成一個需求拉動型的農產品流通通路,即農產品流通體系。私人家庭生活消費,主要與家庭的恩格爾系數有關,即家庭的食物支出。食物需求對于人的生存是必需品,隨著人口數量的增長,單個人的食物需求的加權總和就非常巨大,這么一個龐大的固定必需品需求誘導下,會產生一個巨大的農產品市場,進而形成一個關于農產品的大流通體系。二是按照消費的空間進行區分,可將農產品消費劃分為:城市消費和農村消費。城市消費是一個特殊的消費群體,因為農產品加工企業和大量的人口聚集在一個狹小的空間內,形成一個規模超大的農產品消費市場。這個市場密集度極高,就像黑洞一樣能把周圍的光、能量、物質全部吸收過來,產生極強的規模效應和洼地效應:規模效應刺激了農產品生產、流通、交易三個經濟運行環節的誕生,并在農產品流通體系出現以后能自動提高各環節中相關技術創新能力和組織管理效率;洼地效應導致大量的技術、資金、人才等要素向農產品流通體系內集聚,為農產品流通體系的形成、規模擴張和結構升級提供了要素支撐。農村消費的消費者基數巨大、地理分布零散,導致一個寬覆蓋面、大容量的農產品消費市場的形成,銜接生產和消費的農產品流通體系也是一個蜘蛛網,從流通體系始點出發延伸出很多的分支路線,范圍分布廣,相互間隙大,農村地區的消費需求特征導致目前還未成型但潛力巨大的隱形農產品市場的出現。
政策傾斜
農產品流通體系的形成成本昂貴,主要是方便農產品流動的交通、通信及交易市場基礎設施的投入巨大,單靠某一個人,農產品流通體系是不可能建立起來的,需要借助政府的力量。另外,農產品流通體系是一種具有強烈外部效應的公共物品,流通體系一旦建立后,很多的生產者、流通中介、終端分銷者就可以享受不投資單消費的“搭便車”服務。在這種情況下要是政府不介入,農產品流通體系單靠市場的運作和經濟體系的內生機制是不可能形成的,因為投資者缺失、制定和執行游戲規則的管理者缺失,不存在任何促使單個自然人或法人建設和管理農產品流通體系的激勵力量。
政府在農產品流通體系的形成和完善過程中主要作為政策的供給者。為了縮小農村與城市的差距、解決農產品賣難的問題及增加農民收入、豐富城市居民的生活資料。政府在制定政策時應保持一定的傾斜度,在融資、財政支出、稅收、制度規章、通信、交通等方面進行“孵化”式處理。所謂的“孵化”式處理是指為了扶植或培育某一經濟實體或產業而在各種政策中進行支持化處理,以降低經濟實體或產業形成和發展的成本。
農產品流通體系兩端的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要發生關于農產品交易方面的經濟聯系,必須突破地理條件限制,交通狀況必須符合農產品流通特性,否則交易就不可能發生,基于交易下的流通就不存在。農產品交易發生率與生產者消費者之間的距離成反向關系,即距離越近,交易發生的可能性就越大。而支撐農產品流通體系的交通條件的改善,所需的投資巨大,是單個經濟實體或組織無法完成的,這就需要政府承擔交通條件改善的職責,加大對交通基礎設施的投入。
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交易的是農產品,農產品流通的背后是有關農產品的生產信息和需求信息,只有生產信息和需求信息進行交流和擴散后,農產品交易才能發生、交易規模才能擴大、交易內容才能不斷更新。因此政府在信息管理方面的作為,將會降低農產品交易中關于信息方面的成本,提高交易發生的幾率,進而優化農產品流通體系形成的信息環境。
政府在融資、稅收、制度規章方面提供的支持,對于農產品流通體系的誕生和完善,具有外生性推動作用。一些地區就是因為融資有保障、稅收有優惠、制度規章寬松合理,在當地農產品資源稟賦基礎上,演繹出一個龐大的流通體系,形成一個規模巨大的農產品市場。
區位優勢
區位優勢所在地的吸附功能,能把農產品的供求者聚集到一個狹小的區域內,降低了相互之間“尋找交易者”的成本,縮短了尋找交易者和搜尋信息所花費的時間,保證了農產品的時間價值,從而提高了農產品交易發生的幾率,吸引和推動農產品資源的價值化、商品化,促使農產品消費者的需求得到滿足,整個社會的福利得到提高,農產品資源實現帕累拖最優配置和市場出清,進而出現一個高效的農產品交易市場,這樣基于農產品生產、流動、交易的農產品流通體系就形成了。
區位優勢所在地因為交通便捷、金融體系發達和信息網絡健全,為農產品的物質流、人員流、信息流的高效流動提供了硬件保障,降低了農產品交易過程中非人為交易成本。同時,縮減了為達成交易而花費的信息搜索和農產品運輸時間,保證了農產品的時間價值。區位優勢所在地為農產品交易的發生創造了方便的基礎條件,有利于農產品資源的價值化、農產品市場和農產品流通體系的形成。
通過上述農產品流通體系的形成因素分析,本文得出如下結論:
1. 資源稟賦在農產品流通體系形成過程中發揮基礎性作用,像生態系統演化過程的氣候、空氣與水土資源,是后續流通體系演進的邊界和框架,影響流通體系的性質、類型及規模。
2. 需求拉動作為農產品流通體系形成重要推動因素,在農產品資源的價值化與商品化過程中發揮一種誘發和牽引作用。它是從需求出發,進而形成流通中介,然后激發出對農產品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動力,形成一條反向倒推的農產品流通體系。
3. 政策傾斜對于農產品流通體系的形成發揮著孵化和支點作用。政策傾斜是政府作用的體現,政府作用主要發生在市場調節失靈的領域,流通體系建設的高投入令單個經濟實體望而卻步,流通體系的公共物品性和強外部性抑制了民間建設流通體系的積極性。在這種情況下,單純依靠市場調節和經濟規律的內生機制是不可能自動形成流通體系的,必須借助政府的力量,政府的作為主要在政策供給時作出傾斜,為流通體系形成提供:資金、基礎設施、政策保障和流通體系內的游戲規則。
4. 區位優勢從空間角度對信息、資金、交通等相關資源進行了整合,區位優勢所在地處于農產品流通體系的中間環節,分別從兩個方向對流通體系的形成產生拉動和催化作用,一是從流通體系的始點,即農產品資源所在地出發,激發對農產品資源開發利用的積極性,促使農產品資源的價值化和商品化,并向區位優勢所在地集中;二是從流通體系的終端開始,將農產品消費偏好者吸引到區位優勢所在地,加速農產品向終端消費地擴散。區位優勢所在地起到有利于農產品生產和交易的樞紐作用,能有效的將農產品資源所在地分布信息、農產品生產信息與農產品消費需求信息對接起來,形成一條先行于物質流、資金流、人員流的信息引導流,通過樞紐和吸附集散功能誘發農產品流通體系的形成。
(作者單位:湖南農業大學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