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和科學發展戰略的深入推進和有序實施,全國各地風逐浪涌地掀起了以改革求發展、以發展促穩定、以穩定謀改革的循環經濟建設與和諧社會構建熱潮,形成了一種思想大解放、經濟大發展、社會大進步的良好態勢,各具特色的區域經濟異彩紛呈。民營企業在區域經濟發展中如何把握這一時代潮流,突破壁壘、加強合作、突出重點、加快協作、突顯優勢、加大動作,以較為強大的核心競爭力可持續發展,無疑是一個值得認真思考和探究的重大課題。本文擬從區域經濟的視角就民營企業合作型發展的優勢所在和價值所向等方面作初步透視,以拋磚引玉。
一、民營企業合作型發展的區位優勢
1. 民營企業合作型發展的地理位置優勢。地理位置區位和空間距離因素是影響區位決策和區域經濟發展布局的重要方面。是否臨港、臨海、臨江、臨空(機場),是否符合傳統區位理論“三指向布局”原則,對加強區域經濟合作、加快區域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尤其是,由于地理上相互接近、位置上相互倚重,新建區位與原有區位之間通常存在密切的聯系,語言、生活和文化習慣往往具有較大的相似性,也有利于相互間的溝通協調和交流合作。綜觀現在一些發展較好的民營企業,它們要么沿江沿河沿道、要么在航空機場或車站附近、要么是原料基地或其他重要物質與產業基地;它們可在諸多方面自然地保持著相當的一致性和聯系性。因此,天然的地理位置優勢造就和增強了民營企業之間的合作型發展,持續的合作型發展形勢更利于打造和發揮地理位置的區位優勢。
2. 民營企業合作型發展的生產要素優勢。雖然隨著科學技術和交通運輸的迅猛發展,傳統區位理論中強調接近能源、原料產地的重要性受到了挑戰,由此使得經濟活動的區位突破了能源、原料的羈絆,以及影響區位決策和區域經濟發展的生產要素也隨之改變;但是,由于民營企業在規模和實力等方面的個體性不足或弱勢,都使得其完全靠自己單獨發展的力量和勢頭難以強勁。基于此,民營企業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存立足、壯大獲利,就必須加強相互合作,積聚利用其它企業在成熟的勞動、資本和技術市場,高素質的勞動力,充足的擴展空間和適度的土地價格等生產要素上的互補性優勢,各取所需、揚長避短、互惠互利。
3. 民營企業合作型發展的基礎設施優勢。基礎設施一般可分為經濟、社會和行政性基礎設施,其良好程度不僅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的必要前提,也是招商引資、搞活開放的重要基礎。尤其在當今的知識經濟時代,良好的交通通訊設施、完善的服務網絡、優良的環境質量、多樣化的文化休閑機會和較低的違法犯罪率等,對區位決策和區域經濟發展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和影響。當前,民營企業在發展過程中,不論是依靠其自己的力量還是政府的支持或扶持,它們在交通、通訊、旅游、政務、商務、物流、商流、信(息)流等方面的基礎設施都基本具有了互通有無、協建共用、齊抓共管、高效便捷等優勢,這些優勢將隨著其進一步的合作而得到凸顯和發揮。
4. 民營企業合作型發展的市場行為優勢。區位決策和區域經濟發展既要受到市場規模大小和市場發展潛力等客觀因素影響,也會受到決策者的決策行為過程跟進、政策制度設計安排等主觀因素影響。民營企業不論是從解決就業的規模還是積累資源的藏量上,都已表現出巨大的市場經濟優勢;而從民營企業合作型發展過程中所實施的高層協作到全方位合作、從一般的交易事項協商到企業整體發展的全面談判,更加說明了它們相互間合作行動和作為上的優勢。民營企業合作型發展既可發揚利用這種優勢,更須壯大保持這種優勢。
二、民營企業合作型發展的戰略價值
1. 產生集聚經濟。集聚經濟是一個內容極為豐富的概念,本質上是一種外部經濟。在區域合作及由此形成的區域經濟中,集聚經濟可指一些較小而獨立的地區在空間上的集聚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和成本節約,源于各種相關的經濟活動的集中而帶來的效益。由于知識外部性,風險分擔、基礎設施共享的作用,以及其他不可分性的存在等,地理位置接近的一些地區會因為集聚產生的外部經濟性而使其生產率獲得普遍提高或其規模報酬有所遞增。在區域經濟合作中,實施產業集群、資產重組、設施共用等都能產生較大較好的集聚經濟。民營企業合作型發展也不例外。通過共同利用各種基礎設施、服務設施、公共信息、能源資源和市場網絡等,可以減少能源和原料消耗、節約經濟活動成本、增進相互了解和信任、增加市場需求和發展機會、促進技術創新、加快觀念、思想和知識的擴散等。
2. 增強競爭經濟。競爭是創造競爭力的重要源泉,只有通過合理有效的競爭,才能創造現實的強競爭力。在區域經濟發展中,一方面由于各種競爭對手相互集中在該區域,直面競爭的時間和空間增加,由此就形成了一種交流信息、透視敵手及互動強化的獨特競爭環境,競爭程度和強度明顯加劇,又反過來促使各競爭者進行創新、降低成本、提高質量,增強整個區域的競爭優勢,帶動整個區域的競爭力提升。另一方面卻進行多種形式的合作,如聯合開發新產品、開掘新能源、開拓新市場、開創新領域等,由此形成一種既有競爭又有合作的區域運行機制。通過這種機制的作用,弱勢方可以在金融、技術、設計、營銷、分配等方面,實現高效的網絡化的互動與合作,以克服其內部經濟的劣勢和規模不經濟;而強勢方則可以將其好的觀念、知識、技術和方法等進行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的傳播擴散,緩和與弱勢方由資源稟賦差異和經濟利益差異所帶來的沖突,減少交易的困難、順暢信息的流通,從而獲取區域內部經濟和外在經濟。在這方面,民營企業的相互合作型發展同樣能奏效。
3. 獲取創新經濟。創新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原動力,它不僅可以促進區域經濟增長、提高區域生產力和競爭力,而且有助于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推動區域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提高區域經濟增長質量和區域社會福利水平;其顯著特點是具有強烈的相互作用性、本地傾向性和交互學習性等,民營企業合作型發展將充分利用知識技術的外溢性和轉移成本的小額化以及其區域內外各種相互聯系的網絡,使其創新活動在地理空間上全面擴散、創新內容在相互作用中廣泛深化、創新結果在利用領域里循環貢獻。
4. 形成品牌經濟。由品牌到名牌,是特定市場主體科學技術、管理理念、實踐經驗、價值觀念、形象信譽、戰略思想、運籌策略、精神文化以及服務質量等方面因素的精華凝結和升華,是高品位、高質量、高信譽度、高知名度、高市場覆蓋率和高經濟效益的集中體現;品牌一旦成為名牌,就會獲得一種獨立的、甚至對市場與特地主體前途命運產生支配力量的地位,發揮著巨大的輻射杠桿功能,此即所謂的品牌效應或稱為品牌經濟。
三、民營企業合作型發展的初步設想
1. 要從企情出發,突出企業特色和區域特色。各民營企業的存在與發展,都會隨著時間的沉積而創造和形成出具有鮮明企業特色的悠久歷史、富饒資源、天然“景觀”和豐厚文化底蘊等;因此,民營企業之間的合作型發展就必須立足企業、因企制宜、揚長避短,充分挖掘區域比較優勢,積極培育、創造并維持區域競爭優勢,最終形成企業發展價值和區域經濟優勢。比如,對有規模和實力的民營企業,完全可以通過發展戰略聯盟或產業聚群等方式協作并進;對處在具有豐富礦產資源和旅游資源等地方的民營企業,可以與其它有資金、政策優勢的民營企業在資源開發、建設和利用上攜手互動;其它的還可加強在交通運輸與通訊基礎設施、主要工農業基地、新興工農業經濟帶、沿江河經濟開發或開放帶、金融信貸類服務領域等方面的友好協作關系。
2. 要堅持科學發展觀,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區域經濟發展的空間不平衡性、階段性和人地互動性,是區域經濟發展的普遍規律。這就要求在進行民營企業合作型發展的實踐中,不能盲目追求民營企業合作型發展的均衡性和區域經濟發展的平衡性,不能強求區域內各地和各企業發展改革戰略的全方位與統一及步調一致,不能不看到和注重人地關系的綜合平衡對區域經濟發展的重大影響;相反,正確的態度和做法應是,在制定、實施和管理民營企業乃至區域經濟合作和發展戰略、規劃、計劃和政策時,必須強調以人為本、堅持“五個統籌”,正確認識和預見并正確把握本區域內各企業和各地方的經濟發展階段、以及結構變化而產生的階段性發展,處理好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增長、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的關系,做到“四位一體”與和諧發展。
3. 要優化資源配置。各民營企業在土地、勞動力、設施、自然資源等方面各有所長或所缺,其相互間的合作不論是從聚集當地資金與整合當地資源的條件,還是從爭取各種投資與獲得其他地區或企業資本輸入的能力等方面來看,其所需區域資源應該是有相當大的來源和相當好的保障的。因此,開展民營企業合作型發展,就必須充分利用這些有利因素,積極克服影響企業合作發展和區域合作發展的個體性差異變動因素,因勢利導地解決其合作與發展中的一些實際問題,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和作用發揮。這方面要做的工作很多很細,也很雜,包括有效開展SWOT分析以制定區域經濟合作與發展戰略、正確研究區位理論以作好區域經濟合作與發展的區位決策、合理推動區際分工與要素流動以形成良好的區際經濟關系、及時成立區域經濟合作與發展的組織結構以利于從政策層面到實踐環節去領導協調合作各方等。
4. 要善于借鑒。通觀國內外的區域經濟發展和企業合作聯盟等情況,不難發現其中有許多值得我們借鑒和效仿的寶貴經驗。民營企業合作型發展是完全有條件實現存在和發展的共同性并產生功能互補與分工,帶動本區域經濟的一體化發展和各企業的激進性發展的。為此,必須慎重思考而解決、對外借鑒而善待以下的一些方面:可以考慮先制定出一個區域內各民營企業合作與發展的總體規劃;可以用科學的組織制度去規范和運作各種形式的協作和聯合;可以制定和執行有關民營企業在區域經濟發展中加強合作的創新體系、預警系統和保障機制;可以強化在“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民營企業合作中對本企業和本地的優勢條件和特色資源充分而有效地利用的規范性;可以嚴格在思想上重視、在行動中落實、在總結下改進合作的系列制度落實;可以充分利用一些循環經濟發展與和諧區域建構的思路、構想、模式和出路。
(作者單位:四川文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