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自1999年以來連續8年干旱,水資源量急劇減少,為確保供水不得不持續超采地下水,水資源供求形勢日趨嚴峻。水源緊缺,節水先行,尤其農業節水更要先行。
農業一直是我市用水大戶,近幾年用水量雖呈不斷下降趨勢,但到2005年農業用水比例仍高達38%,而且農業用水的89%來自地下水。為緩解我市水資源緊缺的壓力,仍需進一步加強農業節水,其中發展雨養農業是一個重要選擇。

一、雨養農業節水方案更優
農業節水可有三條技術路徑:
一是設施節水,即發展滴灌、滲灌、微灌等設施灌溉,這是促進農業節水的主導思路。設施節水能顯著提高用水效率,但一次性投入大,技術要求高,推廣面積不可能太大。
二是休耕,即在一段時間內在現有耕地上退出農業生產。休耕雖能直接減少農業用水,但對農民的經濟損失大,代價高,目前尚在探討階段。
三是農藝節水,即發展雨養農業,通過調整種植制度、采用抗旱品種及旱作技術等,完全利用自然降水進行農業生產。雨養農業由于減少了地下水抽取,節水效益顯著。如果全市300萬畝糧田逐步推廣雨養農業,可直接實現年節水10多億立方米。雖然節約下來的灌溉水不能直接轉換為城市生活用水,但對涵養回補地下水,促進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具有重要意義。
二、我市發展雨養農業條件有利
1、氣候條件。我市地處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雨熱同季,全年降雨量85%集中在6~9月,與夏季作物生長季節基本吻合。我市現有的玉米、大豆、棉花、花生、高粱、紅薯等作物完全適合雨養農業條件下種植。
2、可借鑒成功經驗。雨養農業是我國西北干旱地區的主要耕作方式,已形成了適應各種立地條件的栽培管理體系,包括種植制度的選擇、抗旱品種的選育、覆膜、施肥、生物調控技術以及蓄水保墑工程技術等。我市發展雨養農業可以借鑒這些成功經驗和模式。
3、技術條件。由于連年干旱,我市許多地區已由充分灌溉區轉變為非充分灌溉區,灌溉農業成為事實上的半雨養農業。應對這一變化,我市加快抗旱品種培育,目前已培育出玉米、小麥等節水抗旱新品種,并在密云、通州、房山等地示范種植,取得了良好效果。特別是今年在85萬畝耕地上種植的雨養旱作玉米,節水成效顯著,預計年節水4000萬立方米,相當于100萬市民的年用水量。
4、政策條件。今年4月,我市發布實施《北京市農業用水水資源費管理暫行辦法》,在全國率先開征農業水資源費,先期在農業用水量較大的朝陽、海淀、豐臺、石景山、通州、大興、順義等7個平原區試行。《辦法》規定了各項農業用水限額,對超出部分制定了兩檔計費標準,是促進農業節水的有力措施,為發展雨養農業提供了有利的政策導向。
三、發展雨養農業的政策建議
1、加強技術支持。扶持雨養農業科研立項,加快培育、引進節水抗旱的新作物、新品種、新技術,為推廣雨養農業提供技術支撐。進一步加大對“玉米雨養旱作節水科技示范推廣工程”的支持力度,通過扶持項目帶動雨養農業發展。制定雨養農業發展規劃和科技培訓計劃,建立雨養農業技術培訓體系,為農民提供免費培訓。
2、制定補償政策。考慮到雨養農業前期會造成一定經濟損失,對比灌溉區同類作物的產量、產值,對實行雨養農業造成的減產部分實施資金補償,保障農民利益。據初步測算,糧經作物的補償標準可按150元/畝,果菜可按400元/畝。
3、嚴格水資源費征收。嚴格執行《北京市農業用水水資源費管理暫行辦法》,逐步將征收范圍擴大至山區縣,并適時調整限額標準與超定額的計費標準,加大征收農業用水水資源費,通過增加用水成本激勵雨養農業的推廣。
4、劃定優先區域。根據不同地區發展雨養農業對涵養水源、促進節水的效益大小,建議首先在懷柔、密云、昌平、順義4個區縣的140萬畝耕地推廣雨養農業。這4個區縣位于潮白河沖洪積扇和永定河沖洪積扇的中上部地區,含水層富水性好、調蓄能力強,地下水資源豐富,是城市供水的主要水源地。在這一地區發展雨養農業對涵養水源、保護水環境的貢獻大,節水效益顯著,每年可減少抽取地下水3億立方米左右。
(作者單位:北京市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