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北京市產業、投資運行狀況良好,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工業結構優化升級趨勢延續,都市型現代農業加快發展,固定資產投資平穩。下半年,北京市將加快產業存量優化升級,培育后續產業,重點優化投資結構,做好奧運前后建設重點的順利銜接工作。
“快而穩”是北京市多年來經濟運行的顯著特點,2007年上半年北京市經濟發展又延續了這樣的歷史,繼續保持“又好又快”勢頭,從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獲悉,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064.3億元,可比增長12.1%,高于年初9%的計劃預期指標,沒有出現大的起伏。萬元GDP能耗在2006年下降5.25%的基礎上,繼續保持下降態勢。
產業、投資運行如何,對于經濟發展至關重要。在北京市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七次會議上,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張工《關于北京市200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上半年執行情況的報告》中介紹了北京市產業、投資2007年上半年運行情況和下半年完成年度計劃的主要措施。

上半年運行狀況
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2945.8億元,可比增長11.9%,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72.5%。服務業內部結構繼續優化。生產性服務業占三產比重超過50%。其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業、電子信息服務業分別增長26.8%、23.7%和19.5%,金融業在上年增長14.9%的基礎上又增長了8.4%。文化創意產業漸成規模。1—5月份,文化創意企業實現收入1502.9億元,增長22.1%。文化藝術、軟件網絡、藝術品交易、設計服務等行業增勢強勁。
工業結構優化升級趨勢延續。全市工業實現增加值935.1億元,增長13.1%。其中,高技術制造業和現代制造業分別實現增加值251.2億元和369.9億元,增長24.8%和19.7%,高于全市工業平均增速。電子信息、醫藥制造、電力熱力生產供應等行業增長較快,分別增長29.8%、20.3%和17.1%。開發區發展態勢良好。全市19個開發區共實現工業總產值2525.6億元,增長27.9%。
都市型現代農業加快發展,農業高端化、特色化發展勢頭不減。籽種農業、觀光農業、循環農業、科技農業發展迅速。全市無公害生產基地達到482個,綠色有機生產基地達到252個。上半年,全市農業觀光園收入達到3.7億元,增長36.9%;民俗旅游接待人數達到503.5萬人次,增長33.6%;設施農業面積達到25.1萬畝,增長7.6%。
固定資產投資比較平穩,結構繼續優化。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387.5億元,增長14.9%。其中,基礎設施投資完成409億元,增長31.9%,所占比重達到29.5%,同比提高3.8個百分點;房地產投資完成709.9億元,增長10.9%,所占比重為51.2%,同比降低1.8個百分點。按城市功能區來說,城市功能拓展區承載作用突出,全市50.3%的固定資產投資落地于此;城市發展新區要素資源流入加快,投資增速位居四類功能區前列,發展更富活力,上半年,城市發展新區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42.6億元,增長17.5%,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6個百分點。
下半年主要措施
加快產業存量資源優化升級。一是加大產業資源整合力度。加快區域內企業的資源整合,特別是培育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大型服務業企業集團;鼓勵轄區內企業跨區域整合資源,在更大空間內尋求優勢互補。二是促進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的對接,擴大企業融資規模。引導和支持企業通過上市、發行企業債券等多種方式籌措資金。三是以服務業優勢帶動提升制造業,促進產業融合。加強產業鏈中研發設計、中介服務、市場營銷等環節。加快產業融合特征明顯的文化創意、信息服務、生物醫藥、裝備制造等領域的發展,促進產業集聚。
做好后續產業培育,擴大產業增量。一是落實各項產業促進政策。盡快出臺加快服務業發展的意見,落實好文化創意產業、金融業、體育產業等專項政策,研究信息服務、會展旅游等行業支持政策,促進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二是抓好項目引進和服務。加快六大高端產業功能區建設,加大定向招商引資力度。加快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金融街西擴、金融后臺服務園區等建設,促進產業梯度分布和專業集聚。抓住和放大第三代移動通信、數字電視、下一代互聯網等關鍵標準和技術實施的機遇,帶動信息服務、文化創意等各環節發展。吸引一批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和跨國公司研發中心落戶北京。放大政府創業投資基金的促進和引導作用,用好銀行授信額度,鼓勵中小企業、非公經濟創業發展。三是全方位、多途徑、多形式地推動服務業和高技術產業的深度開放。
重點優化投資結構,實現有保有壓,特別是要做好奧運前后建設重點的順利銜接工作。一是積極挖掘新的投資領域和投資增長點。盡早啟動一批重點新城建設項目,要推進核心區舊城改造特別是南城地區改造的步伐,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生態環境建設的投入,加緊策劃一批重大的城市建設和產業發展項目,做好項目儲備和前期工作,以備奧運會后及時啟動。二是調整和優化房地產投資結構。加快“兩限房”和保障性住房建設,確保完成全年530萬平方米的計劃。鼓勵生產性服務業房地產發展,提高重點地區對總部經濟和現代服務業承載能力。三是加快在建項目的投資進度。奧運場館及配套設施、軌道交通等城市基礎設施、農村基礎設施、保障性住房等重點工程和重大在建項目加強統籌協調,解決征地拆遷等瓶頸制約問題。大力促進“在途土地”開發,加快項目建設進度。四是繼續優化投資環境。五是發揮政府投資引導和調控作用。加強項目前期工作,提高政府投資的效率和效能,促進社會投資合理流動和配置。此外,還要按照中央要求,嚴控新建辦公樓,嚴限高耗能、高污染和產能過剩行業項目上馬,嚴格整頓房地產市場秩序,嚴查土地違法違規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