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亦莊)醫藥園作為北京國家生物產業基地的國際園,以國際化為切入點,聚集了像拜耳、第一制藥、安萬特、GE等一批跨國企業,國際化特征愈發明顯。
“亦莊藥谷”步入國際化之路
GE醫療、島津醫療、第一制藥......數十家世界500強和國際著名制藥企業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大規模投資。
國家人類基因組北方研究中心、國家863生物領域病毒基因載體研究基地等一批研究中心,ABO產業聯盟等醫藥研發外包機構也紛紛在這里落戶。
據開發區藥監局介紹,2006年開發區醫藥工業總產值約占全市醫藥工業總產值的40%。其中,藥品生產企業銷售收入約占全市制藥工業的30%;醫療器械生產企業銷售收入約占全市醫療器械工業的60%。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已經成為名符其實的北京“藥谷”,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
國際特色鮮明的產業集群
拜耳醫藥1995年入駐開發區,投資5億6千萬元建設醫藥生產基地。由于旺盛的客戶需求,拜耳再次增資對工廠進行了擴建。預計擴建結束后,拜耳北京工廠的生產能力將達到現在生產能力的4倍。入駐“藥谷”的企業在開發區獲得了快速發展,生產和銷售均以令人吃驚的速度在增長。
目前,這些像拜耳一樣在北京、全國,甚至世界醫藥行業的“亮點”、“明星”企業,已經在開發區投資并逐步形成了從研發到孵化器再到醫療器械和醫藥生產的產業集群。
亦莊醫藥園是北京市最早形成規模的生物醫藥產業集聚區。經過十年的發展,醫藥園有意識地將生物醫藥和醫藥器械產業領域的企業集中進行聚集,從而形成了一個以國際制藥和醫療器械企業為主的專業園區。目前園區在聚集和服務國際制藥和醫藥器械方面已積累了成功的經驗,園區服務于國際同類產業的產業發展環境已基本成熟。因此,在北京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建設過程中,園區定位于國際產業化區,發揮專業特長,形成特色化的企業集群,從而擴大北京生物生產,特別是生物醫藥產業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和品牌效應。
產業集群發展,聚集效應不斷顯現──美國瓦里安醫療系統公司除本土之外的全球第一條生產線、中國最大的心臟瓣膜生產企業北京思達醫用裝置有限公司、外資在中國建立的第一個骨科生產基地林克骨科(中國)有限公司、北京市最大醫藥研發外包機構實驗基地康龍化成(北京)新藥技術有限公司......“藥谷”不斷迎來新成員。
開發區藥監局提供的數據表明,目前,“藥谷”共吸納了45家藥品企業和80家醫療器械企業,還有40家保健食品企業、13家醫療機構等,主要由國內外著名生物技術與醫藥企業組成。2006年,開發區藥品、醫療機械等生產企業年產值達到了125.7億元。

研發制造相結合的產業特點
近年來,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生物醫藥領域大型企業發展良好,中小型企業發展迅速,已經成為北京市重要的生物醫藥研發和制造基地。
一批國際著名的新醫藥和醫療設備跨國公司繼續良性發展。2005年拜耳醫藥、第一制藥、安萬特制藥、航衛通用、通用華倫、島津醫療6家企業的工業產值和銷售收入分別占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生物醫藥產業的53.08%和12.74%。
一批國家級研發中心,如國家人類基因組北方研究中心(諾賽基因)、病毒生物技術國家研究中心(凱因生物)、國家藥物安全評價監測中心、國家863計劃生物領域病毒基因載體研究開發基地(本元正陽)、異基因臍帶血造血干細胞庫等企業(機構)發展迅猛。
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生物醫藥企業,如神州細胞、昭衍生物等企業也得到快速發展。
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已形成由國際著名制藥和醫療設備企業、國家重大項目的研發機構、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國內企業為主體的具有創新能力和規模效益的北京生物醫藥研發和制造基地。
與此同時,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中藥企業發展迅速,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同仁堂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和北京同仁堂天然藥物有限公司均已進駐北京開發區,建立起3個車間,分別是1個年產膠囊 11.5億粒、滴丸1億粒的新劑型車間,1個中藥片劑生產車間,和1個藥材、提取物、同仁堂傳統天然藥物生產車間。2005年上述3家公司中藥總產值達20億元。目前,北京益芝堂現代制藥有限公司也正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大型中成藥生產研發基地,項目總投資為5億元。
2005年9月,由市科委生物醫藥產業中心、中關村生物醫藥園與匯龍森公司投資入股的京師利源公司及區內企業凱因生物、諾賽基因、昭衍生物、本元正陽、國家藥評中心等8家單位發起成立的ABO(Alliance of Biotech Outsourcing, China 生物技術外包服務)聯盟成立。聯盟集中了國內優秀醫藥研發外包服務機構,是中國第一個專注于生物技術領域的外包服務組織。2006年1月10日,北京市生物醫藥研發服務專業委員會成立,其中近一半企業來自北京開發區。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已成為生物醫藥研發服務的重要區域。
配套服務良好的產業發展環境
“藥谷”的發展壯大,標志著開發區管委會的高效服務和產業引導發揮了積極作用,從而為企業創造了良好的產業發展環境。
“作為首家本土之外的大型設備制造廠,瓦里安公司在全球范圍內精心選址,最終確定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因為這里的產業配套功能很讓我們心動。”美國瓦里安醫療設備有限公司(中國)總經理王小韻表示,開發區醫藥企業的集群化發展形成了產業鏈條。這使瓦里安公司相信,在北京開發區,會得到更良好的發展。
的確如此,生物醫藥企業在開發區獲得了可喜的迅猛發展。日前,以拜耳醫藥、瓦里安醫療、本元正陽、康龍化成、悅康藥業為代表的十余位開發區醫藥企業的老總們,紛紛向管委會提出了一個共同亟需解決的問題:“我們在開發區的發展太快了!我們需要更大的空間!”
康龍化成公司總經理樓小強說,“我們8000平方米的生產基地去年剛剛落成,現在就覺得不夠用了。2007年,我們的銷售收入預計將超過1億元。2008年,公司的研發人員將從現在的300人增長到1000人,銷售收入將翻番。”
對于生物工程與新醫藥產業的發展,相關負責人表示,開發區將為相關企業提供充足的發展空間,并進一步完善產業配套體系。開發區將整合區內產品鑒定、臨床實驗、評價中心、動物實驗中心以及通用實驗室等方面的資源,促進產業發展。建立起生物醫藥技術公共服務平臺,為企業提供上游技術開發和中試產品階段的平臺條件、生產及市場網絡的平臺。此外,還將加強孵化器等生物醫藥專業服務鏈建設,優化完善區內外生物醫藥產業主鏈條,加速實現由“量”向“質”提升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