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大連港是東北地區的重要港口。研究東北地區經濟發展與大連港吞吐量之間的關系,對于提升大連港競爭力,促進港地一體化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 東北地區 經濟發展 大連港 吞吐量
大連港作為東北地區的綜合性港口,在東北地區經濟發展和貨物轉運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經大連港轉運的貨物己占東北口岸總海運量的70%以上。近年來,大連港吞吐量穩步增長,1997年大連港貨物吞吐量為7千萬噸,到2005年則達到1.71億噸。但是,其在全國的地位日漸衰落,尤其是在上世紀90年代之后,大連港口貨物吞吐量和集裝箱吞吐量在全國中的排名基本上是呈下降的趨勢的, 2005年,大連港口吞吐量僅排名全國第六,而集裝箱吞吐量在全國排名第八。大連港發展的這一現狀有其自身的原因,但東北地區經濟發展這一外在原因也至關重要。
一、東北地區經濟和大連港口吞吐量的相關關系分析
1.指標選擇
本文中首先選取的是能體現港口規模的指標:港口吞吐量;由于集裝箱運輸是一種反映時代特點的現代化、集約化運輸方式,集裝箱的多少表明了港口在全球中的優勢地位和競爭能力的強弱,因此,集裝箱吞吐量也是一重要指標。腹地經濟的指標,這里選取的是反映腹地經濟總體水平的GDP,以及對港口有較大影響的對外貿易額,而且此指標也反映了腹地經濟的活力。
2.建立線性回歸模型
建立總體回歸模型:
(1)
其中:是大連港口貨物吞吐量(萬噸)或集裝箱吞吐量(萬標箱);是GDP的自變量的觀測值(億元)或進出口總值(億美元);為隨即干擾項(以外的其他影響因素);為年份。
假定該模型:
(1)與不相關。
(2)隨機干擾項服從均值為零,方差為的正態分布,即。
有了以上假定,運用來估計模型的參數。
回歸模型:
(2)
其中:為殘差項(與總體回歸模型中的誤差項相對應);是總體系數的估計量。樣本回歸方程為:
(3)
3.數據資料
根據相關資料,我們選取了大連港1985年~2005年間的總吞吐量和集裝箱吞吐量和東北地區GDP和進出口價格按可比價格作為研究對象。
4.回歸分析結果的闡述
(1)計算結果表明,腹地GDP和大連港口貨物吞吐量和集裝箱吞吐量存在比較強的相關性。這說明腹地經濟總量的情況對大連港口發展確實存在較強的影響,地經濟總量越大,經濟越發達,大連港口就愈有發展前途。同時也可以看到腹地對大連港口貨物吞吐量和集裝箱吞吐量的影響程度是不同的,僅從相關性的分析中,港口貨物吞吐量和腹地經濟發展更緊密一些,這是和腹地輸出產品有關。
(2)腹地進出口和大連港口貨物吞吐量和集裝箱吞吐量存在較強的相關性,分別高于腹地GDP和大連港貨物吞吐量和集裝箱吞吐量的相關系數。這說明腹地的進出口對港口的影響比腹地總量有更明顯的影響。這和當今世界的情況是吻合的,據統計,各國對外貿易的70%~90%運輸量是通過港口進出和裝卸的。也表明了腹地外向型經濟的發展對大連港口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3)從表中可以看到,東北三省(遼寧、吉林、黑龍江)GDP和進出口額對大連港口貨物吞吐量和集裝箱吞吐量也是存在著正相關的關系,但是對大連港口的影響程度是不同的。按三省的總量和增長速度,遼寧對大連港的影響強一些。
(4)東北三省進出口額對大連港口貨物吞吐量影響要強于對集裝箱的影響。這主要是和東北三省的貨物種類有關。東北三省海運貨物主要是原油、成品油、糧食、礦石、鋼鐵等 。這些貨物絕大部分不適合集裝箱運輸,因此使得經濟總量的影響能強一些。
(5)在東北三省中,遼寧和大連港口的聯系較吉林和黑龍江都強。這和遼寧本身經濟實力和地理位置有關。從表中我們可以看到,遼寧GDP和進出口總值明顯的強于吉林和黑龍江,而且遼寧主要是通過大連港口和國內外進行貿易的。據統計,遼寧海運物資通過大連港運輸的平均每年超過75%。而黑龍江和吉林通過大連港運輸的貨物占其海運貨物總量的比例也均超過50%。
(6)黑龍江無論在GDP和進出口總值方面都比吉林高,但是其對大連港口貨物吞吐量和集裝箱吞吐量的影響都比吉林的要弱。是由于黑龍江對外貿易中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是和俄羅斯的邊境貿易,也就是出現了對外貿易貨物的分流,因此黑龍江對大連港口的影響受到的削弱。而且隨著黑龍江和俄羅斯貿易飛速發展,這種影響將會繼續存在,并將還有擴大的趨勢。
二、東北地區經濟發展與大連港吞吐量關系的原因分析
1.大連港腹地經濟雖然自改革開放以來有了長足的發展,但是以市場經濟為取向的改革使得東北經濟增長賴以存在的資源條件、體制條件和社會環境發生變化,以往許多優勢逐步消失,甚至變成發展的劣勢。因此出現了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東北現象”。雖然之后中央和各個有關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整個地區的經濟開始扭轉長時間徘徊不前的局面,出現新的增長。但總的來說,東北經濟在改革開放后發展緩慢。區域經濟的不景氣致使大連港口吞吐量增長低于沿海的主要的港口。
2.由于腹地產業結構不合理、產業競爭力弱,產品在國內和國際的競爭力弱,弱化了和區外、國外貿易聯系,導致作為東北經濟區貨物主要出海口的大連港口發展緩慢。這是大連港口發展緩慢的深層次原因。
根據東北的資源特點和原先的工業基礎,國家在“一五”時期重點建設了重工業體系。改革開放后,經過20多年的改造調整,以傳統產業為主的工業產業結構仍未能有較大改變。以重工業為主、傳統產業比重大和國有經濟占主導地位等結構性問題依然突出。改革開放以來,支撐東北經濟增長的主要是石油天然氣開采、冶金、石油化工等傳統支柱產業,新興產業如日用家電、電子通信、新興機械設備、高新技術等增長緩慢。工業結構在一定程度上還沒有擺脫資源依賴型的特征。而且其工業并未形成縱深的合理加工層次,加之技術水平落后,使得東北經濟區的初級產產品,中間產品比重大,而精細產品少,以至最終導致產品競爭能力下降。產品主要在省內或東北經濟區內流通,和區外和國外的貿易相對就減少了。因此,作為東北主要出海口的大連港必然要受到強烈的影響,吞吐量增長緩慢。
3.東北地區外向型經濟尤其是對外貿易發展緩慢影響了港口吞吐量的生成。在改革開放后,東北地區外資無論是在數量、質量上和沿海其他地區尤其是廣東都有很大差距。2005年,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全年實際利用外資分別為35.9億美元、15.2億美元和11.51億美元,和廣東等地相差甚遠。雖然自上世紀90年代后期外資投資領域加寬,但是其產業層次較低,重復引進問題突出。在外商投入大量資金的制造業中,雖技術含量有所增加,卻仍是以勞動密集型、資源加工型項目為主,高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值的項目較少,引進的設備和技術相對落后,致使生產出的產品檔次較低,缺乏競爭力。此外,在東北地區,農業、能源、交通等基礎產業吸收利用外資的比例很小,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東北地區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在黑龍江省和吉林省,由于這兩個省是農業大省,農業在其經濟中占有相當的比重,而外資在開發農業資源方面還遠未發其作用,尤其是對種植業的外商投資幾乎沒有。在同期,東北三省的對外貿易發展也不是很迅速。以吉林為例,近年來進出口總值呈減緩的趨勢。同時,東北三省的主導產品出口增長速度也是近年來增幅較緩,其中,重工業產品出口年增長速度平均只有0.38%。
由于改革開放以來外資在東北經濟區既沒有形成數量上的優勢,又沒有提高其投入的相關產業的競爭力,從而弱化其產品的競爭力,加之東北經濟區本身對外貿易發展緩慢,使得貿易對港口的擴大效應無法發揮。
參考文獻:
[1]唐建新楊軍:基礎設施與經濟發展[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l0
[2]王海平劉秉鐮:港口與城市經濟發展[M].中國經濟出版社,2002
[3]2003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報告[M].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3.4
[4]丁四保吳殿廷:大連市與東北地區經濟協調發展研究[J].東北亞論壇,1998.2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