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關于制定“十一五”規劃的建議提出: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形成自主創新的基本體制架構。企業要進行自主創新,了解現狀是必需的,只有充分了解了我國企業自主創新的現狀,才能在現有的基礎上不斷改進、完善、發展。
[關鍵詞] 自主創新 創新主體 籌資渠道 創新環境
一、我國企業自主創新的現狀
1企業還沒有成為創新的主體。首先就研發投入而言,目前我國企業的研發投入占營業額的比重遠遠低于發達國家。其次,我國目前大多數科研成果仍來自于科研單位,而科研單位與企業之間存在著脫節,這使得企業不能成為創新成果應用的主體。最后,大多數企業內部創新氛圍不夠活躍,在我國2800家大型企業中,75%的企業沒有技術研發機構,50%的企業一年都不開展研發活動,而國外企業中80%的企業都有研發中心。
2.企業創新資金、創新人才缺乏。企業創新資金的來源主要是自身籌集,其它渠道的融資所占比例很小。國家統計局的“企業創新專項調查”結果顯示,75%以上的創新經費來自企業內部籌資,而貸款只有12%,政府資金、合作伙伴資金、資本市場資金合計不到5%。在企業創新的障礙中,“技術人才短缺”排名第二,“管理人才短缺”排名第四。
3.創新環境不能令人滿意。這里的環境既包括法律、政策環境,又包括崇尚創新的社會氛圍。2006年中國企業500強科技自主創新問卷調查結果顯示,41.18%的企業的知識產權曾被侵權,只有4.41%的企業對目前企業自主創新的政策環境表示“非常滿意”,有65.67%的人認為是“缺乏鼓勵自主創新的社會氛圍”是阻礙企業自主創新的主要外部因素。
4.中小企業自主創新的狀況有待改善。大多數中小企業為了維持現有的利益,“不想”也“不愿意”進行自主創新,即使有的中小企業有意識的進行自主創新,也會遇到長久以來形成的“重大輕小”的思想及制度體系所設置的重重障礙,創新活動較于大企業而言更加艱難。
二、對我國企業自主創新現狀的分析及評價
1.企業在自主創新中的主體地位不明確
(1)就研發投入而言,只有極少數企業如華為、中興等可以達到其營業收入的10%左右,絕大多數企業研發投入過少。而其他的國際知名公司,其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的比重都很大,如韓國的三星電子,每年研發投入在25億美元以上,占營業收入的10%以上。對比之下可以看到我國企業創新投入的不足。
(2)科研單位與企業之間嚴重脫節,嚴重阻礙了創新成果的轉化。2006年中國企業500強科技自主創新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影響“產、學、研”有效合作的主要矛盾方面在于科研院所和企業之間缺乏信息溝通。因此,要想讓企業成為創新主體,必須為企業與科研院所提供一個信息交流的平臺,實現以企業為主體、高等學校和科研單位為合作者的合作方式。
(3)自主創新表現在企業內部,就是建立研發機構,培育研發人員,鼓勵發明創造。但是我國大多數企業都沒有自己的研發機構,不能進行自主研發,不能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伴隨著企業的成長,這將成為企業發展的致命傷。
2.企業籌資渠道狹窄,研發資金短缺
在我國,企業創新資金的獲取渠道及數量十分有限,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1)政府的投入力度不夠。 我國目前研發投入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為0.6%,而發達國家為2.3%~3.0%,發展中國家為1.5%,由此可見我國政府對創新的投入有待加強。
(2)我國資本市場的不完善。一方面,完善的資本市場有助于找到愿意承擔風險的直接投資者。如在股票市場上,企業可以通過增資擴股吸收成千上萬的股民的投資,解決了企業自主創新的燃眉之急;另一方面,完善的資本市場有助于風險投資機構的成長,從而通過風險投資機構的來解決企業創新資金短缺的問題。
3.企業自主創新的人才缺乏
我國的科研人員更愿意進入科研院所、高等學校,而不是企業,這是因為:
(1)企業對科研人員的激勵不足。目前我國科研院所和大學院校的待遇相對高于企業,而且收入比較穩定,各種福利措施也比較良好,因而更能吸引科研人員的加入。所以為了能夠招攬并留住創新人才,企業首先要做的就是采取多種制度化的激勵形式調動其積極性,如科技獎勵、技術入股等。
(2)企業的實驗條件遠遠落后于科研單位和高等學校。國家把大部分的科研經費投入到科研單位和高等院校,因此他們的實驗設備先進、實驗經驗豐富,這對于潛心做研究的人來說有著很大的吸引力。反觀企業,有實驗機構的只是少數,實驗裝備也不能與科研院所相媲美,因此不能吸引科研人員的眼光。
4.創新環境有待改善
(1)對創新的法律環境而言,最重要的是知識產權的保護問題。我國的知識產權法律體系還不健全,現有的專利法、商標法等還需進一步完善。法律的不健全導致現在侵權案件時有發生,挫傷了企業自主創新的積極性。
(2)在國家政策方面,主要有以下幾方面:首先是財政。國家通過財政補貼等形式支持創新,并且要確保這些投入切實落實到企業。其次為了鼓勵企業自主創新,我國出臺了一系列的稅收優惠政策。但是,光有政策是不夠的,我們要的是政策所產生的結果,在這方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一系列的實施細則等。然后是金融。國家要制定鼓勵風險投資的金融政策來解決企業融資渠道狹窄的問題。最后是政府采購。政府要優先采購國內的創新產品,從而起到支持企業創新并引導消費的作用。
(3)崇尚創新的文化氛圍尚未形成。研發需要時間,創新會有風險,這需要社會上形成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以利于創新活動的開展。
5.重視中小企業的自主創新
在人們的觀念里,總認為中小企業科技創新能力不能于大企業相提并論,但事實上,科技創新能力與企業規模之間并不存在著必然的聯系。在我國,中小企業占到企業總量的99%,如果中小企業的自主創新水平沒有提高,將會大大制約我國整體創新水平的提高。中小企業的創新活動歷來與政府的支持密切相關,因此政府要針對中小企業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政策以保證其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厲以寧:“關于企業自主創新的十個問題”.中華工商時報,2006-4-24
[2]夏忠:“企業自主創新問題的思考”.學習時報358
[3]“盤點中國企業創新現狀”.工人時報,2006-10-28
[4]連燕華:“我國企業知識產權的現狀、問題及建議”.中國經貿導刊,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