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針對當前人民幣匯率面臨的升值壓力以及匯率改革,采用中國1989年~2004年數據,主要運用協整,Granger因果檢驗等計量方法對人民幣實際匯率波動與貿易收支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得出貿易收支差額的變化是引起匯率變動的原因,而匯率的變動卻并不能影響到一個國家貿易收支的差額。匯率的變動更多的是作為貿易收支變化的結果而不可能依靠一個國家匯率的變動就能夠調節國際收支(貿易收支)的。人民幣應該繼續保持匯率的穩定政策,如果單純地依靠改變匯率來調節國際收支是不現實的
[關鍵詞] 人民幣實際匯率 貿易收支 協整 Granger因果檢驗
一、問題提出
當前人民幣面臨著持續的升值壓力,貿易收支與人民幣匯率關系問題成為了關注的焦點。人民幣是否該升值,中國的匯率改革如何進行,都是值得研究的話題。我認為,匯率的調整能否改變一個國家的國際收支狀況要看二者之間的關系。因此,本文就著重研究人民幣匯率與貿易收支的關系。
二、理論分析方法
目前流行的分析方法是“彈性分析法”“吸收分析法和收入分析法”“貨幣分析法”。其中用的最多的就是彈性分析法。
完全彈性分析中的馬歇爾—勒那條件指出,在一國進出口商品的供給彈性趨于無窮大時,如果該國進出口商品的需求彈性之和的絕對值大于1,即|dx+dm|>1,則該國貨幣對外貶值就一定能夠改善該國的貿易收支狀況。此外,一個國家的貨幣貶值對國際收支調節的J 曲線效應也是理論界研究的很多的話題。J 曲線效應就是當一國貨幣貶值后,該國的國際收支逆差不會立即得到扭轉。相反,在貶值以后的最初一段時間內,貶值國的國際收支逆差還會加劇,過了一定的時間才會最終上升,也就是說貨幣的貶值有一定的時滯效應。
三、文獻綜述
對于人民幣匯率和貿易收支之間的關系國內外學者已經做了很多研究。理論上的以及實證研究。有很多人已對馬歇爾—勒那條件和J 曲線效應的存在性做了大量的實證研究。
1.外國學者的研究
Rose(1991)運用多種計量方法,估計了五個主要OECD國家的貿易收支方程,發現實際匯率波動對貿易收支幾乎沒有影響。Wilson(2001)對新加坡等國家的雙邊貿易彈性和進行檢驗,發現除了韓、美符合馬歇爾—勒那條件以外,其他國家匯率波動對進出口都沒有顯著的影響。Bond(2001)對1975年~1996年數據分析,運用結構協整向量自回歸分布滯后模型檢驗了實際匯率波動與進出口之間的關系,發現有五個國家滿足馬歇爾—勒那條件,而且存在J 曲線效應。
2.國內學者的研究
我國的學者做的實證研究主要是通過彈性分析看中國是否滿足馬歇爾—勒那條件,看人民幣匯率是否與貿易收支之間存在均衡的關系,以此來判斷人民幣匯率的變動是否會影響貿易帳戶。
謝建國、陳漓高(2002)通過長期協整分析,得出中國貿易收支的匯率彈性僅為0.089,人民幣貶值對貿易收支的影響不大,并通過沖擊分解,認為中國貿易收支的變動主要受國內供需狀況的影響;楊榮、賀曉波(2005)對彈性分析法進行了修正,分析初始貿易收支為赤字是,馬歇爾—勒那條件得出進出口需求彈性之和大于1,本幣貶值不一定能夠改善本國的貿易收支,而進出口價格彈性之和小于等于1時,本幣貶值惡化貿易收支;沈國兵(2005)許少強、馬丹(2005)通過對美中貿易收支與人民幣匯率之間的協整關系的檢驗,發現美國對華進出口與人民幣匯率之間并不存在長期的穩定協整關系,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并不是影響我國貿易收支的主要變量。
還有一些人研究表明二者之間存在一定的均衡關系。
朱真麗、寧妮(2002)通過建立多邊貿易方程和雙邊貿易模型分別進行OLS多邊分析,得出中國進出口彈性之和為-2.71,雙邊分析也得出了我國同個主要貿易伙伴過進出口需求彈性之和大于1,貶值可以改善中國貿易收支狀況;鐘偉(2001)通過構建我國的進出口需求函數和貿易平衡項函數,得出人民幣匯率變動對我過貿易收支改善的時滯大約是3個月;李海波(2003)采用單方程協整分析,Granger因果檢驗,趙蓉彬(2004)采用Granger檢驗和誤差修正模型,都檢驗出匯率波動與國際收支(貿易收支)之間存在著長期的均衡關系,并且李海波還證實了實際匯率變動可以改善短期內中國的貿易收支狀況。
四、數據的選取
基于數據的可得性,本文選取我國1989年~2004年的人民幣匯率和進出口額作為實證分析的數據來源。官方公布的均為人民幣名義匯率,自1994年以來,由于我國實行實質上盯住美元的匯率政策,人民幣名義匯率基本上保持穩定,但是這并不能反映我國的實際匯率水平,因此,本文采取人民幣實際匯率。但是,這幾年,有關人民幣實際匯率的計算問題有很多爭議,理論上將實際匯率定義為貿易品對非貿易品的相對價格,這種方法是基于購買力評價的,但是實際中很難測算。因此,實際中多用國外消費價格指數和國內消費價格指數來計算。
實際匯率=名義匯率*外國價格指數/本國價格指數
實際匯率上升以為著本幣對外幣的實際貶值,實際匯率下降則意味著本幣對外幣的實際升值。因為美國是中國最大的貿易伙伴國,又考慮到美元在世界貨幣體系中的作用,因此,用美元的實際匯率來反映人民幣的實際匯率水平。以1985年為基期計算人民幣對美圓的實際匯率,即:
實際匯率=名義匯率*美國消費價格指數/中國消費價格指數
表1 1989年~2004年人民幣名義匯率與實際匯率走勢圖
中國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05年
美國數據來源US Department of Labor, http://ftp.bls.gov/pub/special/html
如圖所示,雖然人民幣名義匯率(mer)自1996年以來維持穩定,但是由于兩國物價水平變化很大,從圖中可以看出人民幣實際匯率的變化。1996年~1997人民幣處于升值狀態,之后直到2003年一直處于貶值狀態,2003年之后人民幣升值的變化趨勢十分的明顯。
五、計量分析
為了避免各個時間序列變量之間作回歸時出現偽回歸,首先要檢驗各個時間序列是否為單位根過程。分別對人民幣實際匯率以及出口/進口取對數, ln(rer)與ln(ex/im).對ln(rer)與ln(ex/im)以及各自的一階差分進行ADF檢驗,檢驗結果見(ADF test statistic)將其結果比較可以得出如下判斷:
表2 各變量ADF檢驗值表
從上表的分析結果可以看出來,人民幣匯率與進出口比值這兩個序列都是一階單整的,則他們之間可能存在協整關系,需要進一步檢驗。用EG兩步法進行回歸分析:用ln(rer)對ln(ex/im)進行普通最小二乘回歸,對模型的殘差序列e做單位根檢驗,如果殘差序列e為平穩序列,則說明兩者之間有協整關系。
經檢驗殘差序列,殘差序列為平穩序列。人民幣實際匯率與出口/進口之間具有協整關系。(殘差序列的ADF檢驗結果仍見附件ADF test statistic).
最后,用Granger因果檢驗看二者之間的因果關系。
表3 Granger 因果檢驗表
從結果可以看出犯第二類錯誤的概率高達0.31521,因此拒絕第二個假設LNEXIM does not Granger Cause LNRER,應接受第一個假設。
也就是說,匯率的變動不是引起出口/進口變動的原因。而相反,出口/進口的變動是引起匯率變動的原因。
六、結論
總之,從以上實證分析的結果來看:貿易收支差額的變化是引起匯率變動的原因,而匯率的變動卻并不能影響到一個國家貿易收支的差額。更多的是作為貿易收支變化的結果而不可能依靠一個國家匯率的變動就能夠調節國際收支的。因此,人民幣應該繼續保持匯率的穩定政策,如果單純地依靠改變匯率來調節國際收支是不現實的。
參考文獻:
[1]朱真麗寧妮:中國貿易收支彈性分析.世界經濟.2002,(11)
[2]許少強馬丹:人民幣實際匯率對我國貿易收支的影響的實證分析.新金融.2005,(2)
[3]劉昕昕:人民幣實際匯率與中國國際貿易收支實證關系分析.上海金融學院報,2005,(06)
[4] Boyd ,D.,et al,2001,Real Exchange Rate Effects on the Balance of Trade:Cointegration and the Mashall—Lerner condi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Finance and Economics,6:201~216
[5] Rose A.K1991,The Role of Exchange Rates in A Popular Model of International Trade:Does the “Marshall-Lerner’ condition Hold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30:301~316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