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從連云港的自身經濟發展狀況、區位條件和產業布局等實際情況,結合連云港市物流發展的總體發展規劃,提出針對連云港市物流發展戰略的針對性措施。
[關鍵詞] 一體兩翼 物流 戰略
連云港市是我國第一批沿海開放城市之一,新亞歐大陸橋的東橋頭堡,全國公路主樞紐城市。連云港港是國家沿海主要港口之一和綜合運輸體系的重要樞紐;是江蘇省、連云港市率先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重要依托;是連云港市及蘇北地區接納產業轉移、調整產業結構,發展外向型經濟,實現工業化的重要支撐;是隴海、蘭新鐵路沿線及中西部地區擴大對外開放,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與交流的戰略資源和最便捷出海口。
一、連云港“一體兩翼”港口物流發展戰略目標與定位
為了提升連云港港口競爭力,提升主港區的功能,主港區以集裝箱運輸為主導功能,爭取至2008年實現吞吐量超億噸、集裝箱吞吐量超300萬標箱的國際干線港的目標,提出“建設港口群,發展組合港”的思路。建設“一體兩翼”的億噸組合大港,充分發揮港口的龍頭帶動作用,提升整個區域經濟的發展實力。以主港區為中心, 配合兩翼產業發展建設港口群。
1.指導思想
連云港物流發展指導思想是:加強港口綜合建設,推動港城一體化建設,加快集裝箱運輸發展,完善物流綜合服務功能。
2.發展目標
立足新亞歐大陸橋通道所連接的廣袤腹地,發揮連云港的港口吞吐能力和對外通道優勢,由五個物流子體系密切結合,相互分工,形成資源合理配置、功能優化互補的現代物流體系,將現代物流業發展成為連云港先導產業、支柱產業和基礎產業,將連云港打造成為區域性的國際物流中心城市,加速東西雙向開發開放、實現區域物流與經濟協調發展。
3.連云港“一體兩翼”港口物流定位
構建依托連云港港口、面向蘇北及長三角區域、服務新亞歐大陸橋區域、輻射東南亞的現代物流體系。通過港區內部交通體系加強“一體兩翼”主體港區對兩翼港區的帶動作用,未來港區內部也將形成以公路為主,鐵路、水運為輔綜合聯絡交通:
(1)主體港區與北翼港區。未來主體港區與北翼港區之間,形成242省道北段和204國道贛榆北段為主要交通聯絡線,沿海鐵路和通榆運河連云港北段作為輔助交通方式,修建海頭鐵路支線實現與沿海鐵路的聯系。
(2)主體港區與南翼港區。未來主體港區與南翼港區之間,以226省道作為主要交通聯絡線,輔以沿海鐵路、東干河等其他運輸方式,為實現鐵路直達港口,修建埒子口港口支線和燕尾港港口支線聯系連鹽鐵路。
二、連云港“一體兩翼”港口物流發展戰略措施
結合連云港自身經濟發展狀況,區位條件和產業布局等實際情況,連云港市現代物流發展應采用港口帶動型模式,依托港口資源,通過港口物流要素的集約化、規模化和高效化,建立圍繞港口的集疏運系統和保稅物流園區等物流樞紐中心,促進城市和區域現代化物流的發展。
1.建立港口物流中心
港口物流中心的基本形態一般有三種:一是全能型的物流中心,兼具商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流通功能,并配備完善的服務基礎設施;二是基礎設施型的物流中心,主要提供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等流通所需的基礎設施;三是商流型的物流中心,它只具有商流功能。連云港港口物流中心要以最大限度地滿足客戶需求為至高目標,為實現物流中心的目標,港口物流中心應具備物流集散、貨物存儲分撥配送、國際物流服務、市場交易、信息管理、服務咨詢和增值性服務等功能。這突破了原有港口作為單一交通樞紐基礎設施的設計理念。根據現代物流的功能要求對港口資源進行重新整合,通過功能多元化、標準國際化、布局合理化、管理現代化和運行高效化的改造,使港口功能適應未來國際集裝箱多式聯運和國際物流網絡節點的要求,以全面提升港口競爭力。
2.構筑連云港市現代物流體系
連云港市區域性物流中心包括港口物流、鐵路物流、公路物流、航空物流子體系和管道物流五大子體系。
(1)港口物流體系是連云港港口以現有港口基礎設施、集疏運通道、貨運站場和保稅倉庫等為基礎,通過延伸包裝、流通加工和國際信息服務等功能構建形成的國際物流體系。
(2)鐵路物流體系是連云港市以現有新亞歐大陸橋鐵路為通道,通過擴展鐵路貨運站和倉庫等功能構建形成的服務于新亞歐大陸橋沿線區域經濟發展的物流體系。
(3)公路物流體系是連云港市依托本市高密度的城市公路網以及良好的對外交通網絡,通過完善現有公路貨運站場和倉儲中心構建形成的服務于沿東隴海產業帶經濟和貿易發展的物流體系。
(4)航空物流體系是連云港市以白塔埠機場為中心,通過新建航空貨運站場、倉儲設施和信息平臺構建形成的沿新亞歐大陸橋沿線區域經濟和貿易發展的物流體系。
(5)管道物流體系是連云港市在國家管道物流發展戰略布局下,通過新建管道基礎設施構建形成的服務于國際整體經濟發展戰略的物流體系。連云港市五個物流體系相互分工,形成資源合理配置、功能優化互補的現代物流體系,促進連云港市區域性國際物流中心的形成。
3.整合港口基礎設施,提高集散能力
整合港口現有的條件,就是要對港口的配套設施進行技術改造,合理安排作業流程,提高設備利用率,縮短貨物在港停留時間,提高港口通過能力,降低船舶在港停留時間,使港口現有的集疏運設施完備,完成貨物集散的功能。要完善高性能的公用物流信息平臺。利用EDI、 INTERNET等信息技術,將港口與港口、港口與海關、港口與貨主、港口與承運商連接起來,形成一個開放的有機整體,提供諸如貨主跟蹤涉及貨物狀態、貨物交接單證、辦理和管理提單、通關、聯運、倉儲儲存情況、船期預告、泊位使用情況、貨運市場行情等信息,擴大業務合作,建立國際物流,使港口具備物流信息港的功能,提供高效、周全優質的物流服務。
4.轉變港口核心硬件的觀念,提升服務水平
將港口的核心硬件從以碼頭為主體轉向以倉儲為主體,擁有大型現代化倉庫是港口成為物流服務供應商所具備的必要條件之一,是為物流服務使用者創造“零倉儲”,以使貨物“流動”得更為順暢。重塑企業形象,突出港口服務。港口服務分為三個層次:一是以貨物裝卸為主的核心服務;二是利用不同的裝卸機械、運輸工具,在特定的貨場完成貨物裝卸、運輸、堆碼、儲存的輔助服務;三是向貨主提供優質、便捷的貨物交接的延伸服務。港口企業應以客戶需求為中心,規范服務,提高核心服務質量,增強服務的特色,樹立超出一般的品牌形象,贏得客戶信任,建立競爭優勢。
5.發展特色物流與發展協作戰略相結合
港口背靠的腹地經濟狀況不同,決定了港口的經營目標和市場定位各不相同,物流服務的范圍和重點也不盡相同,這就必須因港制宜形成自有的特色物流。樞紐港充分利用自己的技術和實力優勢,向物流中心方向發展;中小型港口則應根據業務范圍,選擇與大型港口聯營等方式找準物流服務的切入點,協作發展。港口物流服務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孤軍奮戰,是很難完成全部物流服務任務的,應采取協作發展戰略。
(1)縱向協作。即物流服務供應商應與客戶企業建立長期的一體化合作關系。港口縱向協作包括:①港口企業讓渡出部分碼頭、倉庫、堆場給擁有物流鏈的企業,讓它們在港區內從事企業物流,轉變港口企業自己經營物流的傳統觀念。②與航運、公路、鐵路等運輸企業共同構筑物流鏈。國際航運企業擁有全球范圍的代理網絡,公路運輸則最具有門到門的運輸便利,鐵路運輸則是多式聯運在內陸最廣泛的延伸,而港口作為物流平臺,可以成為多種運輸方式的交匯點。因此,港口企業與航運、鐵路和公路運輸企業結成物流聯姻,形成綜合優勢。③港口企業與生產要素市場和消費市場資源整合。生產要素市場和消費市場一般會伴隨著巨大的物流資源,選取本港進出的具有廣泛市場需要的貨種或具有開發前景和潛在市場的貨種,在港區內或鄰近港區建立物流基地,形成交易市場,開拓物流鏈。
(2)橫向協作。主要表現為港口群的協同發展。隨著國際集裝箱運輸的發展和港口腹地的巨大變化,港口之間的國際競爭已經近乎白熱化。通過樞紐港與喂給港的戰略同盟,可以提高區域性樞紐港和全球性樞紐港的國際競爭力。在一個經濟地理區域范圍內,往往會形成多個集裝箱港口共同發展的局面,它們以共同的業務、共同的利益而聯合,又以共同的利益而競爭,從而形成一個港口群。
參考文獻:
[1]丁軍華:服務大陸橋經濟帶 融入長三角港口群.大陸橋視野[J].2006~6
[2]秦光漢:略論新亞歐大陸橋與江蘇連云港.淮海工學院學報[J].2003~3
[3]魏鳳龍:試論如何建設好連云港港口物流中心.現代物流[J].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