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縣域經濟是行政建制經濟,是區域經濟的組成部分。至今,縣域經濟研究已經過了三個發展階段,研究的內容涵蓋了縣域經濟發展中的各個環節和方面,縣域經濟研究雖取得了不小成績,但對縣域經濟的研究仍還處于探討階段。
[關鍵詞] 縣域經濟 述評
一、縣域經濟研究的發展階段
縣域經濟作為區域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它更有行政建制經濟特色。以往縣(市)作為行政建單位,雖也提出發展縣(市)經濟,但明確提出發展縣域經濟卻是近幾年事情。根據縣域經濟研究的進展,縣域經濟研究大致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
一是萌芽時期(1978年~1985年)。十屆三中全會確定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后,我國經濟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以往被忽視的縣域經濟的也跨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但這一時期,縣域經濟研究卻還處于萌芽時期,各方面特別是理論工作者對此關注得比較少,主要是各級實際工作者為了本縣市經濟發展的需要,而提出的一些對策建議等,還沒有上升到理論高度。
二是成長時期(1986年~1991年)。隨著我國改革的深入經濟建設力度的加大,胡福明教授于1986年撰寫出版了《中國縣域經濟學》,這是目前所能見到的我國最早出版的縣域經濟方面研究的專著。它的出版標志著我國縣域經濟的研究正式確立。縣域經濟作為區域經濟的一個分支正式發展起來。《中國縣域經濟學》發表,標志著中國縣域經濟研究進入了一個新時期。由于當時我國還在實行有計劃的商品經濟,作為基層的縣域單位的經濟發展并沒有引起太多的重視,因此,關于這方面的理論研究也不多。在這一時期的著作中對區域經濟研究的比較多,而對專門研究縣域經濟的則相對較少。既是有相關方面的文章也主要是工作計劃、工作要點等之類的文章,缺少理論深度。主要研究成果就是1990年中國經濟出版社出版的由孫學文等著的《中國縣經濟學》,這本書比較全面地研究了中國縣域經濟發展的一些問題,反映了當時我國縣域經濟研究的情況。
三是快速發展時期(1992年~)。1992年,鄧小平南巡談話的發表,到下半年中共十四大召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我國正式確立。經濟發展實現了由計劃到市場的突破,縣域經濟的發展也迎來新的時代。伴隨著快速發展的發展縣域經濟,縣域經濟研究也步入一黃金時期,縣域經濟研究在全國得到了重視。先是一些實際工作者結合工作實際寫出了一些研究縣域經濟的文章。一些理論工作也參與到了這一新的研究領域,發表了一批文章、出版了一批專著。1993年中國經濟出版社又出版了由王長遠主編的《縣域經濟發展戰略》一書。1996年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出版了謝自奮、凌耀初的《中國縣域經濟發展的理論與實踐》,這是繼胡福明的《中國縣域經濟學》后的又一全面研究縣域經濟發展的專著。1997年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的高級經濟師王占國的研究專著《邊境地區縣域經濟發展研究》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出版,是這一時期縣域經濟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這是全國第一部研究邊境縣域經濟發展的學術著作。”1999年科學出版社出版了由王錚等著的《走向縣域可持續發展》;2001年人民出版社分別出版了朱舜的《縣域經濟學通論》和王懷岳的《中國縣域經濟發展實論》等兩本專著;國防科技大學出版社出版了熊躍平著的《縣域經濟發展理論、模式與戰略》。據從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搜索,從1994年到2002年之間就發表文章2000多篇。各期刊、報紙、網站也紛紛開辟“縣域經濟”專欄,經濟日報還辦一個縣域經濟專刊,并辦了一個縣域經濟網。經用“百度”搜索工具檢索,網上共縣域經濟類網站10多個。寧夏、河北、湖北等一些省區還召開了縣域經濟發展的理論研討會。可以說我國縣域經濟的研究進入了一個繁榮時代。江澤民同志在黨的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所做的報告中談到全面繁榮農村經濟、加快城鎮化進程時,第一次非常明確地提到了要“壯大縣域經濟”。此前,盡管在黨和政府的文件報告中,也曾多次使用縣(市)經濟這一提法,但明確使用縣域經濟這個概念這還是首次。這是黨和政府對理論界、實踐界的多年研究的成果的認可,這必將促進縣域經濟研究進入一個新階段。
二、縣域經濟研究中的成績與問題
通過對有關縣域經濟研究方面文獻、專著的研究,我們發現,前一段時期我國縣域經濟研究取得了不小成績,主要表現在:一是研究得比較全面,所發文章和專著幾乎涉及了縣域經濟發展的各個方面。二是研究隊伍比較龐大。由于縣域經濟是我國經濟的基層單元,對這一經濟領域的研究既有縣鄉一級的實際工作者,又有專門的理論工作者,有領導干部,有經濟學家,有工人、農民、學生等,研究隊伍很是龐大。三是研究進展比較迅速。從1986年胡福明發表第一本專著到現在,僅有10多年的時間,大規模的研究也只從近幾年才開始,但發展很快,出版了一批專著,發表了不少有理論深度的研究文章。
我國縣域經濟研究也還存在著一些問題:一是低水平重復。雖然從總體上來看,發表的文章比較多,但大都是一些工作計劃、工作總結之類的文章,造成一些措施、對策相似也在所難免。由此帶來大量文章的低水平重復;二是理論性不強。文章缺乏理論深度,只是停留在表面,浮光掠影,沒有深入。2000年以前的文章這種情況表現得特別明顯;三是定性的研究比較多,定量的研究比較少。縣域經濟的研究在我國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仍處于發展階段。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在更多理論工作者和實際工作的參與下,我們有理由相信我國縣域經濟的理論和實踐的研究會取得更大的成績。
三、縣域經濟研究的發展方向
胡錦濤總書記2007年6月25日在中央黨校省部級干部進修班上的重要講話中,提出了“四個堅定不移”的重要論斷,即必須堅定不移地堅持解放思想;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堅定不移地落實科學發展,社會和諧;堅定不移地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而奮斗。這一重要論述,是總書記站在歷史和時代的高度,從我國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的改革與發展實踐出發提出的重大理論創新,是對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發展經驗的科學總結,是我們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保證,是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道路主題的展開和深化細化具體化,對保持黨和國家事業順利發展的大局至關重要。這不僅具有重大的理論指導意義,而且具有重要的實踐指導意義。我國縣域經濟研究要按照中央的指示精神,不斷地拓寬縣域經濟的研究的“面”和“點”。比如,由于縣級區域經濟增長的方式尚未實現根本性的轉變,縣域經濟投入產出的效率還不高,可持續發展的能力還不強,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生態之間的矛盾比較突出。這些矛盾和問題,有些是在中國發展的現階段難以避免的,有些則是由于發展觀的偏差所導致的或者所加劇的。因此,解決這些矛盾和問題,迫切要求我們縣域經濟工作者樹立科學的發展觀,把縣域經濟經濟發展建立在社會全面進步的基礎上,建立在人口數量控制和質量提高的基礎上,建立在資源節約的基礎上,建立在環境保護的基礎上,建立在生態改善的基礎上,促進縣域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全面提高。縣域經濟科學發展,社會和諧,也是適應新階段的新任務、新環境和新條件提出來的。縣域經濟在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勝利實現了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標,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縣域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但是,縣域經濟現在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地、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進入新世紀后,我們黨和國家面臨的新任務,是要在本世紀頭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這就要求從過去那種側重于解決縣域經濟溫飽問題、偏重于沿海地區發展、偏重于經濟建設的發展觀,轉變到更全面、更高層次、更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發展觀上來;必須以和諧社會理念,回答在社會變革的過程中如何處理和協調不同社會群體的利益,特別是解決強勢群體和弱勢群體之間的利益均衡問題。
參考文獻:
[1]江澤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胡福明:中國縣域經濟學[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6年
[3]孫學文等:中國縣經濟學[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0
[4]王長遠:縣域經濟發展戰略[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3
[5]謝自奮等:中國縣域經濟發展的理論與實踐[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6
[6]王占國:邊境地區縣域經濟發展研究[M].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