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結合遼寧省經濟發展及環境現狀,從樹立環保建設思想、加強政府和法律的監管作用及運用經濟手段等三個方面論述實現遼寧省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的對策。
[關鍵詞] 遼寧省 經濟發展 環境保護
實現經濟與環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是一個具有現實意義和長遠意義的重大課題,必須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盡快采取有效措施,切實推進遼寧省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順利實施。
一、樹立環保建設思想
大力弘揚環境文化,提高人們的環境意識和公共道德水平,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統一,是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事業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
1.協調環境保護與市場經濟發展的關系
首先,要在市場經濟活動中重視環境保護,搞好環保建設,沒有生態保護措施的經濟發展是不能持久的。其次,要重視環保投資額的增加,世界大多數國家的環保投資占GDP比重為0.5%~2%,我國的環保投資比例為0.65%,而遼寧省2005年的環保投資只有0.46%。第三,要樹立環境價值觀念,各級政府、經濟主管部門和企事業單位及所有生產經營者要樹立正確的環境資源價值觀,并以此來調節社會經濟活動和經濟政策。第四,要積極發展環保產業,制定環保產業政策,引導環保產業健康發展。
2.發揮公眾和輿論的作用
環境保護事業具有廣泛的社會性和公益性,必須依靠全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完成。因此,在當前市場經濟條件下,除加強政府的宏觀調控職能外,還必須發揮廣大民眾的參與作用和輿論監督作用。重大建設項目特別是對民眾可能有危害的項目,應讓群眾了解并征求他們的意見,進行可行性論證。對那些造成嚴重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危害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群眾切身利益、拒不執行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典型案件要嚴肅處理,并通過輿論曝光,切實增強企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保護環境的責任感。
此外,搞好環境保護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注重資源節約,而節約資源不僅是企業的事,更是全社會的事,要做到人人參與。要充分發揮各個新聞媒體和社會團體的作用,宣傳和推廣科學利用資源、節約資源的好方法、好典型。對浪費、破壞資源的行為,加強輿論監督,在全社會形成節約資源、合理利用資源、保護環境的良好風氣。
二、加強政府和法律的監管作用
加強環境保護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舉措,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內在要求,是堅持執政為民、提高執政能力的實際行動,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有力保障。
1.強化政府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
保護環境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政府作為代表行使保護環境的職能,應對轄區的環境質量負責。因此,政府應堅持經濟建設、城鄉建設、環境建設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的指導方針,充分發揮政府對經濟的宏觀調控作用,全面規劃經濟建設和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編制環境保護規劃,并使之真正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中、長期規劃和年度計劃中。各級政府根據本地區情況制定相應的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并將其工作成果列入政府領導政績考核內容,定期向群眾公布,實行群眾與政府共同監督,有效地提高轄區環境質量。
2.科學制定經濟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規劃
地方各級政府必須搞好區域可持續發展總體規劃,依法保護并合理開發土地、水、森林和礦產資源,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適當調整擴大保護區面積,形成一個布局合理、類型齊全的自然保護區網。要堅持經濟建設、城鄉建設、環境建設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的方針,以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要注重處理好宏觀大循環與微觀小循環的關系,把生態示范區建設與本地區經濟建設有機統一起來。企業發展要注意規劃和規模,應結合本地區的資源優勢,選擇市場占有率大、科技含量高、污染能控制的項目。
3.加強環境法制和環境監察
當前環保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因此需要加快立法,完善法制。環保部門應加大執法力度,加強環境監察隊伍建設,隨時能夠出現在污染現場,要敢抓敢管,同時也要正確運用環保法及有關規定予以處罰,運用法律手段,樹立環保權威。
三、運用經濟手段協調經濟與環境的發展
經濟手段在調整國家利益與部門、個人利益,長遠利益與近期利益中起著重要作用。
1.將環境保護納入宏觀管理
將環境保護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宏觀經濟政策目標要有環境保護目標;第二,環境保護要納入國民經濟平衡,環保投資要占有一定比例;第三,把環境質量作為計劃考核指標。
2.從中觀層次協調經濟與環境的發展
(1)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
按照可持續發展的要求調整和優化遼寧省的產業結構,積極推進企業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的根本轉變。第一,積極促進企業由資源消耗型向資源高效利用型轉變,走生態工業的發展道路,大力促進發展高效益、低消耗、低污染的技術密集型和高附加值型產業,依靠科技進步推動產業結構的不斷升級和優化,并積極推動發展循環經濟;第二,調整和優化企業的產品結構,特別是注重發揮遼寧省老工業基地的優勢,依靠科技進步,開發無廢少廢、節能節水的新產品和新工藝,淘汰質量差、成本高、污染大的產品;第三,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特別注重發展金融業和旅游業,找到新的經濟增長點,從而拉動第二產業產業結構的不斷提升與優化。
(2)實現環境保護的產業化
應當按照市場規律,進行環境保護工程的建設,將環境保護的潛在市場變為現實的環保市場,促進環保產業的發展。要應用經濟政策手段,制定優惠政策,對環境治理項目給予免稅和補貼;規范環保市場,按國際通行的慣例對環保企業和環保產品進行第三方認證;應當加大對環境保護的投入,開展環境技術的開發和產業化,提高環保企業的競爭力,擴大遼寧省的環境貿易;在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的同時,環保產業的管理也要向行業管理轉變,以實現環境保護的產業化,實現社會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的協調。對于生活廢棄物的處理,在政策上應當吸取國外的經驗,實施“污染者付費”的政策,收取生活廢棄物的處理費,以保證環保企業的正常運轉。
3.把企業環境保護納入生產管理程序
企業是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直接產生者。要對環境進行有效管理,就必須從微觀層次上對企業產生的污染與破壞進行控制,并把環境保護納入企業生產建設管理程序,使生產建設與環境保護有機的結合起來。企業的污染防治主要采取兩個措施。
(1)控制新污染源
認真貫徹執行《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法》,從兩個方面控制新污染源:一是堅持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對大中型建設項目,凡對環境影響產生污染和危害的,都必須作環境影響評價。對小型項目和限額以下的技改項目也要求其填報環境影響報告表。經環境保護部門驗收合格方可正式投入生產或者使用。二是實行“三同時”制度,即污染治理工程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環境保護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施工,施工過程中應當保護施工現場周圍的環境,防止對自然環境造成不應有的損害;防止和減輕粉塵、噪音、震動等對周圍產生環境的污染和危害。
(2)治理已有污染源
目前遼寧省的環境污染主要來自于工業,因此,必須采取措施,切實解決工業污染。在深化改革,轉變經營機制過程中,必須明確企業治理污染的責任,堅持“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決不允許企業向社會轉嫁污染換取自身的高效益。因此,企業必須積極治理由自身所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首先要努力完成環保主管部門下達的污染源限期治理計劃,完成排污總量控制指標;同時也還應積極創造條件,盡可能采用能耗低,物耗小,污染物排放量少的清潔生產工藝,堅決淘汰那些能耗高,資源浪費,污染嚴重的工藝、裝備和產品,特別是要鼓勵可再生資源、能源的使用,更新有害環境的產品,大力發展綠色產品,促進具有環境保護標志的產品的生產和使用。
還應當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重視中小企業的發展,制定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專門政策。支持的手段包括促進中小企業生產的專業化,提供技術培訓,幫助中小企業解決融資問題以實現其生產技術和設備的升級換代,幫助建立廢棄物集中處理設施等。這樣既有利于中小企業自身的發展,也有利于從源頭減少污染的產生,從而有利于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目標的實現。
參考文獻:
[1]任勇夏光俞海李霞:解讀環境友好型社會理念[N].中國環境報,2006-02-16
[2]邢秀鳳曹洪軍:試論環境與發展綜合決策[J].環境科學動態,2004,(4):28-30
[3]曹光輝汪鋒張宗益:我國經濟增長的環境污染關系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6,(1):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