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隨著經濟的發展,環境惡化程度加深,作為經濟活動的一部分,物流活動同樣面臨環境問題,建立綠色物流體系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在分析現代物流活動對環境和資源產生各種消極影響的基礎上,分析了綠色物流的三大理論基礎,提出了構建現代綠色物流體系的現實意義,并從政府和企業的角度提出了構建綠色物流體系的實現路徑。
[關鍵詞] 綠色物流 實現跨經
一、物流活動對環境和資源的影響
1.貨物運輸的影響
運輸是物流作業最基本的活動,運輸車輛的燃油消耗和污染是物流作業造成環境污染的最主要因素,同時現代物流管理變革也加劇了對環境與資源的負面影響,具體表現為:(1)物流體系規劃不科學,貨運網點及配送中心布局不合理,導致貨物迂回運輸,增加了車輛燃油消耗,加劇了廢氣污染和噪音污染,過多的在途車輛增加了對城市道路面積的需求,加劇了城市交通阻塞。(2)現代物流所要求的集中庫存雖然能有效降低企業的倉儲成本,但同時又產生了較多的一次運輸,從而增加了燃料消耗和對道路面積的需求。(3)即時配送(JIT)作為現代物流發展的基本理念之一,其強調無庫存經營,貨運方式主要利用公路,如果供應商與生產商之間距離較遠,實施JIT大量以公路運輸取代鐵路運輸,不僅貨運成本提高,而且加劇了環境污染與資源消耗。
2.包裝物的影響
為保持商品品質、美化形象、提高附加值,商品包裝日趨多樣化,其中相當部分商品的包裝材料和包裝方式,不僅造成資源的極大浪費,而且嚴重污染環境。(1)目前市場上流行的塑料袋、玻璃瓶、易拉罐等包裝品種,使用后會留下長久的污染物。(2)相當一部分工業品特別是消費品的包裝是一次性使用,這些包裝材料,不僅消耗了有限的自然資源,廢棄的包裝材料還是城市垃圾的重要組成部分。(3)少包裝材料是不可溶解的,它們長期留在自然界中,會對自然環境造成嚴重影響。
3.流通加工的影響
流通加工是指為完善使用價值和降低物流成本,對流通領域的商品根據需要施加包裝、分割、計量、分揀、組裝、價格貼付、標簽貼付、商品檢驗等簡單作業的總稱。不合理的流通加工方式會對資源與環境造成負面影響。(1)由消費者分散進行的流通加工,資源利用率低下,浪費能源,如餐飲服務企業對食品的分散加工,既浪費資源,又污染了空氣。(2)分散流通加工產生的邊角廢料,難以集中和有效再利用,造成廢棄物污染。(3)流通加工中心選址不合理,也會造成費用增加和有效資源的浪費,還會因增加運輸量而產生新的污染。
二、綠色物流概念的界定及理論基礎
綠色物流是指在物流過程中抑制物流活動對環境與資源造成危害的同時,實現對物流環境的凈化,使物流資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綠色物流是一個多層次的概念,從廣義的角度看,它既包括企業的綠色物流活動,又包括社會對綠色物流活動的管理、規范和控制。從狹義的角度即企業綠色物流活動的范疇看,它既包括各個單項的綠色物流作業,還包括為實現資源再利用而進行的廢棄物循環物流。
1.可持續發展理論
可持續發展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過程構成威脅。1987年國際環境與開發委員會發表的《我們共有的未來》的研究報告提出,當代對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必須有利于下一代環境的維護及其資源的持續利用,因此,為了實現長期、持續發展,就必須采取各種措施來維護我們的自然環境。這種經濟上的可持續發展政策同樣適用于物流管理活動。由于物流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消耗能源和資源,產生環境污染,因而為了實現長期、持續發展,必須采取各種措施來維護自然環境。現代綠色物流管理正是依據可持續發展理論,形成了物流與環境之間相輔相成的推動和制約關系,進而促進了現代物流的發展,達到環境與物流的共生。
2.生態經濟學理論
生態經濟學是研究再生產過程中,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之間的物質循環,能量轉化和價值增值規律及其應用的科學。物流是社會再生產過程的重要環節,它既包括物質循環利用、能量轉化,又有價值轉化與價值實現。因此,物流涉及經濟與生態環境兩大系統,理所當然地架起了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之間聯系的橋梁。而傳統的物流管理沒有處理好二者的關系,過多地強調了經濟效益,而忽視了環境效益,導致了社會整體效益的下降。經濟效益主要涉及目前和局部利益,而環境效益則關系到宏觀與長遠利益。現代綠色物流的出現,較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綠色物流以經濟學的一般原理為指導,以生態學為基礎,對物流的經濟行為、經濟關系和規律與生態系統之間的相互關系進行研究,以謀求在生態平衡、經濟合理、技術先進條件下的生態與環境的最佳結合及協調發展。
3.生態倫理學理論
生態倫理學迫使人們對物流過程中造成的環境問題進行深刻的反思,從而產生一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與義務感。為了人類自身更健康和安全地生存與發展,人類應自覺維護生態平衡。綠色物流正是從生態倫理學中得到了道義上的支持。
三、構建綠色物流體系的現實意義
構建綠色物流體系能夠實現企業和社會“雙贏”,是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必然選擇。
1.綠色物流有利于企業謀求新的競爭優勢
日趨完善和嚴厲的環保法規,要求企業必須積極解決經濟活動造成的環境問題,自覺放棄危及企業長久生存和發展的生產方式。哈佛大學Nazli·Choucri教授深刻闡述了對這一問題的認識:“如果一個企業想要在競爭激烈的全球市場中有效發展,它就不能忽視日益明顯的環境信號,繼續像過去那樣經營……對各個企業來說,接受這一責任并不意味著經濟上的損失,因為符合并超過政府和環境組織對某一工業的要求,能使企業減少物料和操作成本,從而增強其競爭力。實際上,良好的環境行為恰似企業發展的馬達而不是障礙。”綠色物流的核心思想正在于實現企業物流活動與社會和生態效益的協調,以此形成高于競爭對手的相對競爭優勢,進而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2.綠色物流可以提高企業品牌價值
隨著可持續發展觀念不斷深入人心,消費者對企業的接受與認可不再僅僅取決于其是否能夠提供質優價廉的產品與服務,而是越來越關注企業是否具有社會責任感,如企業是否節約利用資源、是否對廢舊產品的原料進行回收、是否注重環境保護等等,這些都成為決定企業形象與聲譽的重要因素。綠色物流從產品的開發設計,整個生產流程,到其最終消費都納入了對這些因素的考慮,其構建不但可以降低舊產品及原料回收的成本,而且有利于提高企業聲譽,增加品牌價值和壽命,延長產品生命周期,從而間接地增強企業的競爭力。
3.綠色物流是適應國際競爭形勢的必要措施
隨著經濟的發展,資源日益緊缺,環境污染不斷加劇。為了實現人口、資源與環境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許多國際組織和國家相繼制定出臺了與環境保護和資源保護相關的協議、法律體系,例如《蒙特利爾議定書》、《里約環境和發展宣言》、《工業企業自愿參與生態管理和審核規則》、《貿易與環境協定》等;我國也相應制定了《環境保護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規。這些強制性法律法規要求生產商必須對自己產品造成的污染承擔相應的責任,采取相應的治理措施,否則將會受到嚴厲懲罰。這就要求特定區域內特定產品的生產企業必須構建相應的綠色物流體系,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經營風險和違反法律的成本。
四、綠色物流體系的實現路徑
綠色物流管理作為當今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質量的改善具有重要的意義,無論政府有關部門還是企業界,都應強化物流管理,共同構筑綠色物流發展的框架。
1.政府的綠色物流管理措施
(1)對發生源的管理:主要是對物流過程中產生環境問題的來源進行管理。由于物流活動的日益增加及配送服務的發展,引起在途運輸的車輛增加,必然導致大氣污染加重。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對發生源進行控制:制定相應的環境法規,對廢氣排放量及車種進行限制;采取措施促進使用符合限制條件的車輛;普及使用低公害車輛;對車輛產生的噪音進行限制。我國自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不斷強化對污染源的控制,如北京市為治理大氣污染發布兩階段治理目標,不僅對新生產的車輛制定了嚴格的排污標準,而且對在用車輛進行治理改造,污染物排放量大為降低。
(2)對交通量的管理:發揮政府的指導作用,推動企業從自用車運輸向營業用貨車運輸轉化;促進企業選擇合理的運輸方式,發展共同配送;政府統籌物流中心的建設;建設現代化的物流管理信息網絡等,從而最終實現物流效益化,特別是要提高中小企業的物流效率。通過這些措施來減少貨流,有效地消除交錯運輸,緩解交通擁擠狀況,提高貨物運輸效率。
(3)對交通流的管理:政府投入相應的資金,建立都市中心部環狀道路,制定有關道路停車管理規定;采取措施實現交通管制系統的現代化;開展道路與鐵路的立體交叉發展,以減少交通堵塞,提高配送的效率,達到環保的目的。
推進綠色物流除了加強政府管理外,還應重視民間綠色物流的倡導,加強企業的綠色經營意識,發揮企業在環境保護方面的作用,從而形成一種自律型的物流管理體系。
2.企業綠色物流管理措施
(1)綠色運輸管理。①開展共同配送:共同配送(Joint distribution)指由多個企業聯合組織實施的配送活動。幾個中小型配送中心聯合起來,分工合作對某一地區客戶進行配送,它主要是指對某一地區的客戶所需要物品數量較少而使用車輛不滿載、配送車輛利用率不高等情況。共同配送可以分為以貨主為主體的共同配送和以物流企業為主體的共同配送兩種類型。從貨主的角度來說,通過共同配送可以提高物流效率。如中小批發者,如果各自配送難以滿足零售商多批次、小批量的配送要求。而采取共同配送,送貨者可以實現少量配送,收貨方可以進行統一驗貨,從而達到提高物流服務水平的目的;從物流企業角度來說,特別是一些中小物流企業,由于受資金、人才、管理等方面制約,運量少、效率低、使用車輛多、獨自承攬業務,在物流合理化及效率上受限制。如果彼此合作,采用共同配送,則籌集資金、大宗貨物,通過信息網絡提高車輛使用率等問題均可得到較好的解決。因此,共同配送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人員、物資、資金、時間等資源的利用效率,取得最大化的經濟效益。同時,可以去除多余的交錯運輸,并取得緩解交通,保護環境等社會效益。②采取復合一貫制運輸方式:復合一貫制運輸(Combined transportation)是指吸取鐵路、汽車、船舶、飛機等基本運輸方式的長處,把它們有機地結合起來,實行多環節、多區段、多運輸工具相互銜接進行商品運輸的一種方式。這種運輸方式以集裝箱作為連結各種工具的通用媒介,起到促進復合直達運輸的作用。為此,要求裝載工具及包裝尺寸都要做到標準化。由于全程采用集裝箱等包裝形式,可以減少包裝支出,降低運輸過程中的貨損、貨差。復合一貫制運輸方式的優勢還表現在:它克服了單個運輸方式固有的缺陷,從而在整體上保證了運輸過程的最優化和效率化;另一方面,從物流渠道看,它有效地解決了由于地理、氣候、基礎設施建設等各種市場環境差異造成的商品在產銷空間、時間上的分離,促進了產銷之間緊密結合以及企業生產經營的有效運轉。大力發展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Third party logistics)是由供方與需方以外的物流企業提供物流服務的業務方式。發展第三方物流,由這些專門從事物流業務的企業為供方或需方提供物流服務,可以從更高的角度、更廣泛地考慮物流合理化問題,簡化配送環節,進行合理運輸,有利于在更廣泛的范圍內對物流資源進行合理利用和配置,可以避免自有物流帶來的資金占用、運輸效率低、配送環節繁瑣、企業負擔加重、城市污染加劇等問題。當一些大城市的車輛配送大為飽和時,專業物流企業的出現使得在大城市的運輸車量減少,從而緩解了物流對城市環境污染的壓力。除此之外,企業對各種運輸工具還應采用節約資源,減少污染和環境的原料作動力,如使用液化氣、太陽能作為城市運輸工具的動力;或響應政府的號召,加快運輸工具的更新換代。
(2)綠色包裝管理。綠色包裝是指采用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包裝。綠色包裝的途徑主要有:促進生產部門采用盡量簡化的、以及由可降解材料制成的包裝;在流通過程中,應采取措施實現包裝的合理化與現代化:①包裝模數化:確定包裝基礎尺寸的標準,即包裝模數化。包裝模數標準確定以后,各種進入流通領域的產品便需要按模數規定的尺寸包裝。模數化包裝利于小包裝的集合,利用集裝箱及托盤裝箱、裝盤。包裝模數如能和倉庫設施、運輸設施尺寸模數統一化,也利于運輸和保管,從而實現物流系統的合理化。②包裝的大型化和集裝化:有利于物流系統在裝卸、搬遷、保管、運輸等過程的機械化,加快這些環節的作業速度,有利于減少單位包裝,節約包裝材料和包裝費用,有利于保護貨體。如采用集裝箱、集裝袋、托盤等集裝方式。③包裝多次、反復使用和廢棄包裝的處理:采用通用包裝,不用專門安排回返使用;采用周轉包裝,可多次反復使用,如飲料、啤酒瓶等;梯級利用,一次使用后的包裝物,用畢轉化作它用或簡單處理后轉作它用;對廢棄包裝物經再生處理,轉化為其他用途或制作新材料。④開發新的包裝材料和包裝器具:發展趨勢是,包裝物的高功能化,用較少的材料實現多種包裝功能。
(3)綠色流通加工。流通加工(Distribution processing)指物品在從生產地到使用地過程中,根據需要施加包裝、分割、計量、分揀、組裝、價格貼付、標簽貼付、商品檢驗等簡單作業的總稱。流通加工具有較強的生產性,也是流通部門對環境保護可以大有作為的領域。綠色流通加工主要包括兩個方面措施:一是變消費者加工為專業集中加工,以規模作業方式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環境污染;二是集中處理消費品加工中產生的邊角廢料,以減少消費者分散加工所造成的廢棄物的污染。
(4)廢棄物物流的管理。從環境的角度看,今后大量生產、大量消費的結果必然導致大量廢棄物的產生,盡管已經采取了許多措施加速廢棄物的處理并控制廢棄物物流,但從總體上看,大量廢棄物的出現仍然對社會產生了嚴重的消極影響,導致廢棄物處理的困難,而且會引發社會資源的枯竭及自然資源的惡化。因此,21世紀的物流活動必須有利于有效利用資源和維護地球環境。
廢棄物物流(Waste material logistics)指將經濟活動中失去原有的使用價值的物品,根據實際需要進行收集、分類、加工、包裝、搬運、儲存,并分送到專門處理場所時形成的物品實體流動。廢棄物物流的作用是,無視對象物的價值或對象物沒有再利用價值,僅從環境保護出發,將其焚化化學處理或運到特定地點堆放、掩埋。降低廢棄物物流,需要實現資源的再使用、再利用,為此應建立一個包括生產、流通、消費的廢棄物回收利用系統。要達到上述目標,企業就不能只考慮自身的物流效率化,而是需要從整個產供銷供應鏈的視野來組織物流,而且隨著這種供應鏈管理的進一步發展還必須考慮廢棄物的循環物流。即管理型物流追求與交易對手共同實現效益化;供應鏈型物流追求從生產到消費流通全體的效益化;循環型物流應追求從生產到廢棄物全過程效率化,這是21世紀綠色物流管理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
參考文獻:
[1]宋華胡左浩:現代物流與供應鏈管理[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0
[2]張鐸周建勤:電子商務物流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孟祥茹:論綠色物流[J],物流科技,2001(4)
[4]林敬松鐘唯希:對發展綠色物流的思考[J].物流,2002(8)
[5]劉少華:構建現代綠色物流體系探析[J].武漢市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