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世界各國大力發展旅游業的背景下,世界遺產作為一大品牌受到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然而,由于國內一些旅游開發者急功近利,過分追求經濟效益,進而導致許多遺產地出現錯位開發,甚至是破壞性建設現象,嚴重損害了遺產資源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因此,本文就我國在世界遺產保護與開發中出現的一些問題進行了分析,并就這些問題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戰略設想。
[關鍵詞] 中國 世界遺產 保護與開發 戰略思考
一、中國世界遺產開發利用現狀
世界遺產是祖先和大自然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中國作為一個文明古國,自從1985年簽署《世界遺產公約》以來,在短短的20多年時間里 ,現已擁有35處世界遺產,其中包括25處世界文化遺產、6處世界自然遺產、4處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此外還有非物質文化遺產4項。中國的世界遺產總數僅次于意大利、西班牙兩國,名列世界第三位。此外,中國目前還有100多處遺產地,現已列入世界遺產預備清單。
世界遺產作為一種新興的旅游品牌,它在為遺產地帶來巨大商機的同時,也為遺產地帶來了巨大的社會效應,因而它以一種超乎尋常的強大吸引力,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
二、中國世界遺產保護與開發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景區內人工化、商業化、城市化現象較為嚴重
許多遺產地在開發建設時,缺乏科學的分析論證,缺乏整體的規劃方案,缺乏適時有效的監督管理,致使一些經營者以滿足游客的需求為由,新建、亂建、擴建了許多遺產地內本不應該出現的飲食、住宿、娛樂、購物等場所。這一方面與保護世界遺產《公約》的原真性原則不符;另一方面也會使游客的旅游質量下降,造成人滿為患的現象。
2.外部環境質量差,缺乏有效的治理措施
在傳統的遺產資源開發中,人們關注的往往是遺產資源本身的開發與保護,而對遺產資源的外部環境卻很少重視。許多遺產地外圍環境臟亂差現象非常普遍,從而嚴重影響了游客的旅游感知,同時也不利于遺產地資源特色的發揮,甚至造成一定的視覺污染。這種不和諧的景象,現在已經成為遺產地發展的重要障礙。我們可以試想,如果遺產周邊環境得不到科學、合理和有效的保護,遺產資源的核心價值勢必會受到影響。如果果真是這樣,我們又怎么能談得上遺產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呢?
3.市場意識淡漠,管理保護欠佳
隨著旅游發展的全球化,旅游需求的個性化和多樣化趨勢日漸突出??梢哉f靠單一的市場供給已經遠遠不能滿足旅游市場的需求,因此我們必須對遺產類旅游資源進行深層次的開發和加工,以滿足不同層次游客的需求。在許多遺產地,由于地方政府對市場需求狀況缺乏深入的了解,同時也完全沒有顧及到遺產資源本身的特性而盲目建設,嚴重破壞了遺產資源原有的自然風貌和歷史風格,甚至還將本地區遺產資源原有的一些獨特之處也抹殺掉了。這可以說是非常令人痛心的事。就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管理不善,保護意識不強造成的。
三、中國世界遺產保護與開發的理論思考
1.建立遺產資源的層次性開發理論模式
旅游開發是一種長期行為,而不是短期行為,所以說遺產資源的開發應遵循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為了使遺產資源能夠長久地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我們在開發時必須堅持旅游開發的時序性,實行階段性開發,將暫時不具備開發條件的資源先保護起來,留給后人開發,等以后條件成熟了再逐次進行梯度開發。依照地理學的圈層理論,遺產資源的開發應該是一種有層次、有序的開發利用過程,這樣才能有利于保護重點資源,實現留有“余地”。因此,在將遺產資源地開發為旅游景區時,一定要注意劃分出不同的層次地帶。這不僅是我國古代名山保護利用的傳統,也是現代國外國家公園保護利用的基本原則。
2.逐步構建世界遺產旅游與社區參與旅游的協調機制
所謂社區旅游,就是在遺產所在地的社區所參與的旅游活動。其旅游對象不僅僅是指世界遺產本身,而且還包括融入遺產的社區及外圍環境。它不僅可以讓旅客觀賞到原汁原味的遺產景觀,而且還可以讓游客充分地體驗到遺產地的風土人情,從而滿足了游客多元化的旅游需求,所以說社區旅游大大擴大了遺產旅游的內涵。它不僅留住了游客,延長了游客滯留時間,給遺產地帶來了更多的實惠,同時也促使旅游企業對遺產的開發行為由遺產地擴大到到社區,從而降低了對遺產開發的壓力,使遺產資源得到了更為有效的保護。例如,平遙古城在開發過程中就充分注意到了遺產旅游與社區參與旅游的有機結合。他們在旅游開發中,充分調動起了社區居民的參與熱情,使社區居民積極參與到景區的建設和保護當中。當地居民不僅開始講普通話,學說外語,而且一些開發商還不斷開發建設民俗賓館、客棧。這樣讓游客到了遺產地之后,一方面可以目睹遺產的風采;另一方面還可以住民俗客棧,充分體驗遺產地的文化??傊鐓^參與旅游開發,不僅減輕了遺產地旅游的壓力,而且解決了社區居民的就業問題,促進了遺產地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同時也大大地改善了遺產地的旅游環境。所以說逐步構建世界遺產與社區相結合的社區旅游,是一條保護世界遺產的有效途徑。
3.通過實施收費制度,推行世界遺產綠色管理
通過實施收費制度,來調整各方面的經濟利益關系,是促進遺產地資源與外部環境獲得有效保護的一種重要方式。其概括起來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第一,對污染物的排放者征收排污費;第二,對可能會破壞遺產地環境和資源的旅游活動加重收費;第三,對世界遺產地的旅游生產者和消費者征收補償費,收入用于補償或恢復開發利用過程中對社會環境造成的破壞。例如,對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峨眉山的開發和管理,就應適當地采取一定的收費制度。凡是進入景區的游客,必須繳納一定限度的環境保護費;對進入景區的交通工具可征收一定的排污費;對在開發過程中給景區造成視覺污染的單位要加大懲罰力度,征收重稅,并令其限期拆除,所征收的費用用于遺產的保護和管理,以解決遺產保護資金匱乏的問題,做到以遺產養遺產。此外,在遺產地進行任何項目的投資和決策都必須進行環境影響評價,仔細研究投資項目對遺產資源有沒有不利影響,堅決杜絕有害遺產地環境質量的項目上馬,以加強對遺產地環境的保護。
參考文獻:
[1]鄧明艷:世界遺產資源保護性開發模式新思考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4.3
[2]陳向紅:中國世界遺產地旅游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學探析資源與人居環境,2004.5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