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基于對我國企業特征的分析,得出我國企業社會責任的范疇,并以此為基礎構建了我國企業社會責任評價指標體系,并分析了不同指標的選擇依據。
[關鍵詞] 我國企業 社會責任 評價指標體系
一、問題提出
自加入WTO以來,我國已愈來愈深地融入到全球化浪潮中。作為“世界工廠”,中國已成為全球資本和產業鏈中的重要一環,國際上正在風行的社會責任運動也越來越直接地影響到中國企業。比如,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不斷對中國供應商施加壓力,要求他們在工廠的勞動條件、工人權利、健康與安全及商業道德方面能夠符合相關行為守則。從國內來看,在人們的溫飽問題解決以后,食品安全、生活質量、環境保護等問題日益成為社會公眾關注的焦點。因此,國際和國內的企業社會責任運動浪潮,對于企業來說,是一個越來越強的、新的、不可回避的外部約束,只有那些快速反應的積極應對者,才能贏得競爭優先地位,從而更好地生存并發展。為了幫助我國企業更好地應對國內外的企業社會責任運動的新挑戰,制定并推行既符合國際慣例,又切合中國實際狀況的企業社會責任評價體系,顯得尤為重要。企業社會責任評價指標體系,既是企業應該遵守的行為準則,又是企業改善社會責任表現的行動指南。
二、我國企業社會責任的界定
企業社會責任(CSR)的概念可以追溯到19世紀20年代,英國人奧利弗.謝爾頓首次于1924年提出企業社會責任這一詞條,繼《商人的社會責任》一書之后,人們才開始了對企業社會責任的理論和實踐研究。由于大型商業企業所擁有的權力及其對社會所造成的重大影響,博文將社會責任定義為:商人有義務按照社會所期望的目標和價值,來制定政策、進行決策或采取某些行動。自博文之后,學者對社會責任的研究逐漸深入和寬泛,對社會責任概念的界定也逐漸從關注商人個體轉向關注企業這一經濟組織的社會責任。對CSR的概念界定也進入一個百家爭鳴的時代。
而在我國學術界,對企業的社會責任的研究還是一個嶄新的研究領域。對我國企業來說,新的公司法已經對其社會責任做出明確的書面表達:“企業必須承擔社會責任”。因此,理清社會責任對于我國企業的的內涵是十分有必要的。企業的社會責任強調企業對自身角色的認知和行為界定,經歷了“企業辦社會”時代的中國企業,對于企業社會責任的認識是有誤區的,如將企業的社會責任等同于企業捐贈或企業所做公益事業等,這些認識是不全面的,企業社會責任是指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在追求經濟利益的同時,有計劃、有目的的承擔企業對員工、股東、客戶、供應商、政府、社區以及自然環境的責任,以獲得良好的品牌形象和社會贊譽,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由于我國特有的政府政績考核機制與特有的政企關系,我國企業的社會責任的內涵主要包括以下幾種:第一,單一強化經濟責任:這種經濟責任不僅包括對股東和企業所有者創造最大化利潤的責任,同時承擔著增加最大化利潤以最大化地方稅收,最大化地區GDP總量的責任;這種單一的企業社會責任的要求與地方政府的地區競爭制度息息相關。由于地方政府的競爭主要是招商引資,為了吸引投資企業,他們往往提供各種便利,企業的其他責任被刻意弱化。第二,倫理責任。企業除要承擔相應的經濟責任以外,還要承擔特定地區與特定時期的社會期望,包括產品安全責任、環境保護責任、依法納稅責任、社會公益責任等,還有些特殊的倫理責任如妥善安置下崗工人、投資再就業工程,貧困助學等。第三,發展的責任。企業的發展責任是指在本土商業環境中的探索發展模式的責任。如提高員工利益,探索解決“民工荒”問題的新的基于價值而不是價格的商業模式的責任。第四,慈善的責任。我國企業現已經逐步認識到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重要作用。2006年CCTV中國企業社會責任調查顯示,我國各類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正在深化。大量中國企業積極參與到慈善捐贈與公益事業的事業上。
三、指標選取原則
建立企業社會責任評價指標體系,便于對我國企業的社會責任水平進行有效的、準確的評價,并更好的引導我國企業率履行社會責任。對此應考慮三個層面的關系,經濟關系、社會關系和環境關系。同時在指標的選擇上,也要考慮以下原則:
1.目標一致性原則
是指在指標選取時要考慮行為目標的一致性,即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目標要與企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相一致。
2.可測性原則
該原則是指該指標要可量化,便于測量。
3.信息成本最小化和可比性原則
不同的指標需要不同的收集方式,有的可以從生產記錄中獲得,有的需要專門的技術首府安進行檢測,還有的需要企業配備專門的人才進行收集,因此,指標的選擇要本著到信息成本最小化的原則;同時要求指標簡明扼要,具有可比性,計算基礎必須一致。
4.有效性(Timing)原則
是指該指標信息的披露要及時、真實、有效。
我們在每個層面進行了代表指標的選取。指標選取主要考慮是,突出重點,以點帶面,力圖使所選指標具有代表性和可操作性,選取其中那些有可靠信息承載量的關鍵指標。
四、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根據以上原則,結合中國現代企業的特點,分層次構建我國企業社會責任指標體系。我國企業經歷了“企業辦社會-企業下社會包袱”的特殊的歷史階段,對于社會責任的認識還停留在強制執行的社會責任的范疇內,而實際上,企業的社會責任是由強制型的社會責任和自愿型的社會責任兩部分組成的。其中,強制型企業社會責任主要包括企業必須承擔的責任,有社會經濟貢獻的責任、遵守法律法規的責任和環境保護的責任;而自愿性社會責任包括企業自身發展的責任、員工培訓與安全的責任、利益相關者利益保障的責任、社區服務與貢獻的責任、產品安全與消費者教育的責任、公益捐贈和公平競爭的責任。具體如下表所示:
表 我國企業社會責任評價指標體系
同時,由于不同企業所處的行業和經營業務的不同,對社會責任的內涵也不同。因此,企業社會責任評價指標的選取也將針對不同行業的企業、不同組織特點的企業有所不同。建立起各行業的企業社會責任評價指標體系,可以幫助企業科學的界定社會責任,將對企業積極承擔社會責任起到科學指引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楊帆吳江:國外關于企業社會責任的理論評介[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5)
[2]萬莉羅怡芬:企業社會責任的均衡模型[J].中國工業經濟,2006,(9)
[3]龔天平.企業倫理:社會的普遍約束與企業的內在構成[J].哲學動態,2006,(4)
[4]姜萬軍楊東寧周長輝:中國民營企業社會責任評價體系初探[J].統計研究,2006,(7)
[5]駱建艷:基于社會責任的企業環境業績評價指標選擇分析[J].集團經濟研究,2006,(2)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