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發展特色農業,是革命老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途徑。本文分析了湖北大別山區發展特色農業的區域優勢,概括了當地發展特色農業的基本做法,指出了面臨的實際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 大別山區 特色農業 優勢 問題 對策
湖北大別山區位于湖北省東北部,包括羅田、英山、麻城、紅安、蘄春、大悟、孝昌七個縣市,總面積約14571平方公里,現轄102個鄉鎮(場)和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共約286萬人。湖北大別山區按照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依托當地獨特的地理、氣候、資源、產業基礎和條件,形成了具有一定規模優勢、品牌優勢和市場競爭優勢、主導當地區域經濟發展的高效特色農業。
一、湖北大別山區發展特色農業的區域優勢
1.獨特的自然條件和豐富的自然資源。湖北大別山區是重要的生態功能區,四季分明,氣候溫濕,雨量充沛。復雜的地形和獨特的氣候特征,使大別山區蘊藏著豐富的生物資源。羅田縣是聞名全國的“蠶繭之鄉”、“茯苓之鄉”、“甜柿之鄉”。板栗產量列全國第一,蠶繭年產量居湖北之冠。英山縣茶葉面積、產量均居湖北省第一位,被農業部命名為“中國綠茶(名茶)之鄉”和“全國無公害茶葉生產基地示范縣”。麻城縣的龜山鄉,三河鎮為湖北省蠶桑第一鄉,第一鎮。紅安花生粒小、香脆、出油率高,譽滿全國,產量居全省第一,是國家花生基地縣。蘄竹、蘄艾、蘄龜、蘄蛇歷稱“蘄春四寶”,《本草綱目》記載的藥物中,蘄春出產700余種,其中不乏名貴品種。烏桕樹是大悟的縣樹,年產桕籽500萬公斤,居全國縣級產量之首。孝昌縣出產的太子米是全國五大優質米之一,其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樹種——銀杏更是享譽全國。
2.優越的交通和區位優勢。湖北大別山區處于鄂豫皖贛結合部,東接安徽,北靠河南,南與江西九江和本省黃石、鄂州一江之隔,西與武漢和隨州相鄰。區內依傍一條黃金水道(長江),緊鄰武漢天河和江西九江兩個機場,貫通三條鐵路,飛架四座長江大橋,縱橫六條高速公路,具有“承東啟西、縱貫南北、得中獨厚、通江達海”的區位優勢。在中國經濟的大坐標中,該區東連“長三角”,南接“珠三角”,西倚大三峽,北承大中原,是承東啟西、縱貫南北的“紐帶”和“橋梁”。
3.千載難逢的戰略機遇。湖北中部崛起戰略和武漢經濟城市圈戰略的提出為大別山區的發展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湖北大別山區是武漢的“東北大門”,是接受“長三角”幅射最直接的區域,是武漢城市圈內面積最大、人口較多的地區。同時又是城市圈內發展潛力較大的地區。各地可充分利用自身優勢,在一縣一業、一鄉一品、特色農業的基礎上,發揮傳統農業和現代農業的雙重優勢,建設大武漢優質特色農產品生產和加工基地。
二、湖北大別山區發展特色農業的基本做法
1.定位準確,合理布局,區域主導產業已基本形成。湖北大別山區立足于自身自然資源,培植了一批適度規模的特色產業。蘄春的藥材、英山的茶葉、大悟和羅田的板栗、麻城的蠶桑、紅安的花生、孝昌的苗木花卉產業優勢愈來愈強,形成了特色產品集聚效應,有效地帶動了區域經濟的發展。這些特色產業集結了當地60%的農戶,40%的農村勞力,創造了60%以上的農村收入。特色產品的聚集效應,推動了技術市場和產品市場的成熟和發展,帶活了相關產業,基本形成了對外招商引資的磁場效應。
2.不斷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培植新的經濟增長點。如羅田縣按照“縣抓經濟帶,鄉抓萬畝村,村抓千畝園,戶抓萬畝田”的總體思路,大力調整農業經濟結構,已建成板栗、桑蠶、甜柿等多種經濟基地102萬畝。名貴藥材生產形成氣候,其中茯苓常年產量150萬公斤。全縣建成各類農產品加工企業近200家,并引進了山東綠潤、遼寧君澳、寧波佳佳等全國知名企業來縣興辦農產品加工企業,使全縣逐步形成了“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種養加、產供銷、貿工農一體化的特色農業格局。以板栗、桑蠶等特色產業為主的多種經營收入占全縣農業總產值的45%,財政收入的35%,農民人均純收入的45%。
3.高標準建立產業基地,壯大產業化龍頭企業。全區堅持高標準、高起點、高質量建設特色產業基地,推進基地生產的專業化、集約化經營。英山縣已建成了紅南走廊、白小線、中英線、屏峰至河南畈四大生態茶葉產業帶,西河流域蠶桑帶,北部山區菌藥帶等7條特色產業帶,初步形成了“村村有產業、戶戶有基地”的特色產業發展格局。全縣已先后扶持起了綠屏茶葉股份有限公司等78個龍頭企業,形成“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帶動了農民增收。孝昌縣按照建設優質稻、優質果、優質苗木花卉和特色養殖“四個大縣”的發展方向,已開發8.7萬畝藥茶、13萬畝干鮮果、21萬畝優質稻、3.4萬畝苗木花卉、2.9萬畝蔬菜,初步形成了優質稻、優質果、優質畜禽三大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和板栗、茶葉、藥材、花生四大特色產品板塊基地,覆蓋全縣90%的村組和農戶。
4.實施品牌戰略,努力提高農特產品的市場競爭力。特色農業的關鍵在“特”字上,各縣市非常重視創品牌、保品牌。孝昌太子米公司培育引進太子玉波、太子玉竹等優良品種,注冊了“步牛氏”商標,產品于1991年被農業部評為全國五大優質米之一,遠銷廣東、河南、貴州、云南等省市。目前,該縣龍頭企業培植了“潤珠牌”香米、鳳凰茶葉、綠豐田源鮮果、“七月七”白花菜、“鹿園春”牌鹿血酒、管氏茶葉等20多個農業品牌。英山縣圍繞建設“中國茶葉大縣”的目標,大力發展茶葉特色產業。以紅山屏峰至楊柳河南畈兩個鄉鎮15個村萬畝生態帶為依托,網絡周邊6個鄉鎮70個行政村,建成5萬畝的高標準茶葉示范帶。蘄春縣已建成集藥品生產、藥材種植、生化科研、醫療教學于一體,占地2000畝的李時珍本草綱目生化園,建成GMP工廠4座,首批投產的新型中藥就有193種藥品獲國際GMP認證。
三、湖北大別山區特色農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發展滯后,板塊經濟優勢不突出。重視農產品初級生產,忽視高新技術發展對產業化、對縣域經濟和對廣大農民的帶動作用,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還有很大發展空間。大別山的特色經濟通過科技扶貧有了較快的增長,但缺乏大型龍頭企業的帶動,缺乏市場優勢品牌,品牌小而分散,占領國內外市場大品牌產品有待培育,沒有形成區域性特色板塊經濟優勢。
2.資源開發利用的深度和廣度不夠。湖北大別山區雖然形成了特色鮮明的支柱產業和特色產品,并已經成為當地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和農民增收的主要途徑,但這些特色資源的開發力度不夠,還處于低層次的粗放式的經營階段,缺乏深加工和精加工等高附加值產品,效益十分低下,和協助竹產業無論是在規模還是在帶動能力上還無法使當地群眾從根本上擺脫貧困。
3.龍頭企業、營銷大戶和農民之間沒有形成互惠的利益聯結機制。該區各縣市以農副產品加工為重點,培育壯大了一批龍頭企業近4000家,如中商麻城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湖北李時珍藥業股份有限公司、鄂東繭絲綢公司分別被列為農業產業化國家和省級重點龍頭企業。然而,在很多情況下,龍頭企業、營銷大戶與農戶之間的聯結關系是相當松散的,相互之間的經濟利益分配所依靠的也主要是市場機制,市場風險造成利益波動幅度大。即使個利益主體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前提下,簽訂契約合同。由于龍頭企業和農戶之間并沒有形成穩定的共同體,龍頭企業和農戶簽訂的合同大都是短期行為,加上企業、農戶的合同法制觀念淡薄,企業、農戶違約現象時有發生。再者,在簽訂協議過程中,農戶一般沒有太多的商討余地,大多數農戶只能在龍頭企業印制好的文本上簽字同意。因此,在風險承擔、違約責任等方面缺乏應有的公平性和有效的制約機制。
4.科技成果推廣力度不夠,農業信息化建設有待進一步發展。“十五”農村信息化建設取得了初步成效,電視網、電信網發展已基本普及,先后組建了黃岡、孝感兩大科技信息中心,建立了300多個網絡平臺,其中市縣二級涉農網站近40個,鄉鎮信息示范站100多個,近500個科技信息示范企業,發展科技信息示范戶3500個,基本形成了市、縣、鄉、村、農戶五級網絡體系結構。但困繞農業產業發展、區域板塊經濟發展、高新技術企業發展、技術服務體系建設,市場經濟營銷和促進貧困人口素質提高等方面提升作用有待加強,特別是村級網絡平臺建設,企業網絡平臺建設、信息服務體系和信息知識與技術的普及等方面建設工作還任重而道遠。
四、促進湖北大別山區特色農業發展的對策
1.建立聯動機制,實施“整體推進”戰略,促進大別山區特色農業板塊經濟發展。湖北大別山區各縣市都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地形地貌、氣候條件、相同的農業基礎和現狀,完全有能力也有條件通過建立聯動機制,合力推進特色農業板塊經濟發展。茶葉是湖北大別山區的傳統農業產業,也是富民富縣的優勢產業,要應用有機茶關鍵技術,建設英山、大悟、孝昌、紅安等縣市綠色生產基地,更新改造中低產茶園,建設有機茶園和無性系良種茶園;繼續壯大板栗優勢支柱產業的發展,形成以羅田、大悟、麻城為主要板塊的優質板栗產業帶,促進大別山區板栗產業外向發展;以鄂東現有桑園和繭絲綢加工企業為基礎對鄂東蠶桑生產發展進行整體規劃和布局,借“東桑西移”的機遇,加大桑園調整力度,著力改造低產桑園和集中發展連片新桑園,逐步形成以麻城、英山、羅田為中心相對穩定的蠶桑優勢產業帶;繼續壯大花生產業的發展,形成以紅安為主要板塊的優質花生產業帶,大力推廣優質花生高產連片種植技術,提高花生產業板塊總產的上升空間,帶動大別山區花生產業帶的高效發展;以蘄春為重點,建立地道中藥材種植基地,輻射孝昌、大悟、麻城、紅安、英山、羅田等縣市。
2.要做強做大產業化龍頭企業,帶動農民增收。龍頭企業是農產品走向國際市場的主體和生力軍。要認真貫徹落實國家一系列扶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政策和措施,要通過引導、扶持和支持,盡快形成一大批產業關聯度大、技術裝備水平高、經濟實力雄厚、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和企業集團,把龍頭企業成為拉動湖北大別山區農業發展、擴大農產品出口的中堅力量。
3.依靠科技進步,搞好科技扶貧,積極開發農村人力資本。加快農業高新技術成果的轉化,建立健全適應農業結構調整要求的科研創新體制、技術推廣體系和教育培訓體系,提高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水平,為農業的發展提供共從良種、良法到加工、包裝、儲運、保鮮、營銷等一整套系列化的服務,把新品種、新技術、新成果推廣應用到產前、產中、產后的每一個環節。鼓勵科研機構和技術推廣人員與企業結合、與生產結合;鼓勵支持龍頭企業與農業科研單位、院校、技術推廣部門聯合,開展技術合作,共同開發新產品、新技術,為特色農業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進一步完善科技服務體系,培育一批農村科技服務組織和農村科技帶頭人,造就一支科技服務大軍,全面提升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和生產技術水平。
4.把特色農業發展與小城鎮建設結合起來。推進農村城鎮化水平是擴大內需、刺激經濟增長和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一個前提。湖北大別山區很多地方農村城鎮化水平較低,基礎設施薄弱,城鎮功能和形態基本處于低水平階段,滯后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搞小城鎮建設,能以較小的投人產生較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如集約用地、共享城鎮基礎設施。隨著經濟的發展,讓鄉村人口向城鎮和非農產業轉移,發展要素向城鎮聚集,工業和第三產業向城鎮集中。通過主導特色農業產業的帶動,在縣域經濟持續的推動下,以產業化方式,實現城市工業主導產業與特色農業對接,利用工業帶動,加速工農、城鄉一體化進程,促進當地特色農業乃至城鄉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章勝勇陳詩波:湖北大別山區扶貧開發的問題及對策[J].學習月刊,2006,(2):88
[2]郝朝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與農戶的利益機制問題探析[J].農村經濟,2004,(7):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