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泰公司在全球范圍大規模召回在中國制造的玩具,再一次引發對“中國制造”的信任危機。這次事件中,我們首先必須承認相關生產廠商在與歐盟安全標準對標過程中出現了疏漏,導致了產品的質量問題,但是這種級別的過失卻發展成為兩國高官紛紛出面表態的“事件”,不能不說是個別國家夸大其辭,以維護用戶安全為名,行貿易保護之實。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各國對經濟自由化的態度各不相同。相對落后的亞、非、拉美國家的自由化步伐日漸堅實,而歐美等發達國家喊著自由化的口號來打開別國市場的同時,卻在自己國內搞起了各種形式的貿易保護,美國的“Exon - Florio條款”、法國的“捍衛民族文化運動”等都在此列。
面對如此情境,我國提出的“走出去”戰略不失為對癥的一劑良方。將“中國制造”變為“世界制造”,對內可以解決龐大的外匯儲備帶來的兩難境地,對外可以化解海外市場對泊來品牌的排斥,盡可能地消融貿易保護主義的堅冰。
在政府“走出去”戰略的強力推動下,近年來我國對外直接投資飛速發展,2005年的對外直接投資凈額首次突破百億美元,達到122.6億美元,同比增長高達123%,我國的FDI呈現出投資主體多元化、投資區域多元化、投資領域多元化的新特點,多宗大型工程、大型并購一次次將世界的目光聚集到中國跨國企業的雄心與實力上來。但在這一片繁華的背后,各國針對中國商品的反傾銷訴訟層出不窮,貿易摩擦愈演愈烈,不少曾經風光無限的投資案最后卻舉步為艱,甚至慘淡收場。究其原因,文化沖突、保護主義其實才是問題的核心。
文化沖突是跨國公司在經營過程中最容易遭遇到的非關稅壁壘。能否化解這種消極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跨國直接投資能否成功,也決定了跨國企業今后的獲利能力。而當地化是緩和文化沖突、化解保護主義的最佳方式。
當地化實際上是外國投資者與投資東道國利益相關人之間尋求的一種行之有效的協調模式。其實質是跨國公司將生產、營銷、管理、人事等經營諸要素全方位融入東道國經濟中的過程,也是著實承擔在東道國的公司責任,將企業文化融入和植根于當地文化模式的過程。
實現當地化的重點有五個方面,其間的關系既可以是橫向并行的,也可以是縱向遞進的。
第一,實現市場營銷的當地化。這是多數跨國公司進入東道國后首先采用的一種當地化手段。使用東道國現成的分銷系統,委托當地中間商銷售產品,先立住腳跟,然后在此基礎上逐步爭取市場份額,建立自己的營銷渠道。市場營銷的當地化可以消除語言和社會風俗的隔閡,迅速了解和開拓市場,減少風險,贏得市場時效。
第二,實現人力資源當地化。我國對外投資企業中,大都偏重員工技術培訓,而忽略跨文化培訓,造成員工技術能力強、溝通能力弱,單兵能力強、團隊能力弱。使得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由于中外員工間的理解、交流與合作不足,內耗過大。加強中方員工的跨文化培訓,提高其對東道國文化的認同度和適應性,能夠有效減少企業內部的文化沖撞。
同時,也要提高聘用當地人的比例,盡可能地利用東道國的人力資源,這是很多跨國公司經營的制勝法寶。以NOKIA為例,本著“科技以人為本”的宗旨,NOKIA非常重視對本土人才的使用和培養。目前,NOKIA在中國擁有5000多名員工,其中中國員工占到90%以上。公司管理層從總裁到區域經理都由華人擔任。同時還不斷加大對員工和客戶培訓的投入,1999年建立了NOKIA中國學院,還與北大合作建立了EMBA項目,旨在通過世界一流的管理教育幫助學員更好地面對當今中國電信產業管理的挑戰。
第三,研究開發當地化。提高本國的自主研發能力是所有東道國的愿望,德國大眾當年就是因為高舉著“幫助中國建立民族汽車工業”的旗幟,才得以順利進入中國市場,才有了今天占有50%的中國市場份額的大好局面。
研發當地化一方面可以強烈刺激東道國的熱情,減少投資障礙,另一方面也可以更準確地了解東道國的市場需要,也能更充分地利用東道國的便利條件。實現研發當地化,搶占東道國內優秀人才和技術,比單一的資金投入更具戰略眼光。
第四,資本運作當地化。除了利用本國金融市場外,還可充分利用東道國的金融市場,接近和利用全球一體化的國際金融市場,并利用內部渠道轉移在不同金融市場上集中的資本,以獲得成本較低的資本。
第五,生產運作當地化。生產的當地化會在東道國內促進上下游企業的壯大,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采購的當地化直接或間接促進了投資東道國在相關技術領域制造業方面技術和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自然會受到東道國的歡迎,這對其投資進入、享受相關投資政策優惠以及擴大市場占有率都是有利的。
迎合“走出去”戰略的強勁推動力,靈活合理地實現當地化,將“中國制造”變為“世界制造”,必然能為我國企業的發展帶來新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