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循環經濟是一種倡導以物質不斷循環利用為基礎的新的經濟發展模式,是實現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選擇。立足于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和國家的生態環境安全,推行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是解決當前和今后面臨的一系列重大資源、環境和經濟問題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 循環經濟 可持續發展
一、發展循環經濟的實際意義
科學發展觀提出以后,圍繞這個思想產生了一些新的經濟模式,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循環經濟這個提法,其主旨是通過模仿自然生態系統中物質循環的過程來進行經濟活動,人們試圖通過這種模式的建構,從根本上解決資源環境問題。循環經濟是一種倡導以物質不斷循環利用為基礎的、新的經濟發展模式,是實現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選擇。中國經濟用短短20多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上百年的路程,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依靠物質資源的高消耗來實現的,沒有從根本上改變“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協調、難循環、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長方式。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一煤炭消費國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資源消耗是驚人的。粗放式發展導致污染加劇,資源和環境的承載力已難以支撐經濟的高速增長,成為經濟增長的瓶頸,因此必須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
隨著吉化雙苯廠爆炸泄漏物料造成水體污染、廈門PX項目在兩會期間引起政協委員齊聲呼吁等等一些化工項目在社會上引起重大反響,國家各級環保部門大大加強了監管力度。在我直接或間接接觸的項目中,因環評達不到國家標準而停滯或改遷廠址的情況時有發生,許多項目在核準時就要求提出具體的節能減排方案,尤其對污水的循環再利用提出了強制性的治理措施。國家環保總局提出,我國必須走循環經濟之路。與傳統經濟模式相比,循環經濟要求按照生態規律組織整個生產、消費和廢物處理過程,其本質是一種生態經濟,是解決我國經濟高速增長與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矛盾的根本出路。循環經濟可以為工業化以來的傳統經濟轉向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提供戰略性的理論依據,從而從根本上消除長期以來環境與經濟發展之間的尖銳沖突,可以說發展循環經濟是實施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二、發展循環經濟的可行性
傳統工業經濟是由“資源—產品—廢物和污染排放”所構成的單向物質流動經濟。在這種經濟中,人們強制把自然資源和能源開采出來,在生產加工和消費過程中又把污染和廢棄物大量排放到環境中去,對資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一次性的。循環經濟倡導的是一種建立在物質不斷循環利用基礎上的經濟發展模式,它要求把經濟活動按照自然生態系統的模式,組織成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物質反復循環流動過程,使得在整個經濟系統以及在生產和消費過程中只產生很少的廢物。
綠色GDP是發展循環經濟的切入點。綠色GDP是為了克服GDP的缺陷而提出來的,它是指從現行的GDP中扣除環境資源成本和對環境資源的保護服務費用后的剩余國內生產總值,它為構架循環經濟新體制指明了方向。把綠色GDP作為衡量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指標,是在保證經濟增長的同時不會過度消耗能源,不對環境造成損害的有效途徑。同時綠色GDP是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外在動力。我國必須改善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將環境保護與經濟結構性調整結合起來,完善核算體系,建立綠色GDP,才能加快經濟增長方式轉化。
借鑒國外成功經驗,我國提出具有中國特色的推動循環經濟發展的“3+1”模式,即小循環、中循環、大循環,廢物處置和再生產業:在企業層面,建立以清潔生產為核心的物質小循環,也就是根據生態效率理念,通過產品生態設計、清潔生產等措施,減少產品和服務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實現污染物排放的最小化;在區域層面形成的中循環,按照工業生態學的原理,通過企業間的物質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企業間的工業代謝和共生關系,建立工業生態園區;在社會層面上形成大循環,重點進行循環型城市和省區的建立。國家環保總局已在東北部地區進行了以改造老工業基地為核心的循環經濟示范區建設試點工作,在西南部地區進行了以發揮當地資源優勢,構建新的產業格局為核心的循環經濟城市建設試點工作。同時建立廢物和廢舊資源的處理、處置和再生產業,以從根本上解決廢物和廢舊資源在全社會的循環利用問題。
三、循環經濟是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要按照循環經濟的理念,建設符合循環經濟要求的綠色技術支撐體系,不斷探索發展循環經濟的有效途徑。循環經濟是將過去傳統經濟體制下的非成本要素——生態環境從經濟系統之外獨立出來,進入經濟系統內部成為一種生產要素,從而改變企業獲得利潤而要社會大眾承擔生態環境成本的不對稱的經濟運行機制,它是一種生態經濟,這也正是環保型經濟增長方式的本質所在。發展循環經濟是發展路徑和模式的根本變革,這種變革就是要建立環保型經濟增長方式,這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要保證和必然選擇。
循環經濟是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深化和具體化,是解決經濟高速增長與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矛盾的根本出路。目前,可持續發展被寫入各級的規劃和計劃之中。與此同時,我國加快了資源與環境保護的立法進度,制定、修改了一系列與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相關的法律法規;大力推行了清潔生產,努力實現環保與發展經濟的“雙贏”。目前,初步形成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環境與資源保護的法律框架體系,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正逐步走上了法治化、制度化和科學化的軌道。立足于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和國家的生態環境安全,推行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是解決當前和今后面臨的一系列重大資源、環境和經濟問題的有效途徑。具體到我們自身專業要把資源—經濟—環境—投入產出核算得更加精準,尤其是環保投資在整個工程造價中的確定,并對其在生產運營階段的影響作出正確的分析與評價,使之在建設項目各個階段都趨于科學與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