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我國經濟欠發達地區在新農村建設中存在著資金短缺、生產方式落后、生態資源開發利用意識不強、教育科技素質較低、思想觀念落后以及盲目攀比等問題,據此,本文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 欠發達地區 新農村建設 問題與對策
一、經濟欠發達地區新農村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資金短缺,自我“造血”能力不足。經濟欠發達地區,主要在我國的中西部地區,大多數屬于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邊疆地區、交通閉塞地區等。這些地區的落后主要受制于自然條件的限制,如山區交通不便、信息不暢,有的地方還長期干旱缺水等,由于經濟狀況的落后還由此引發了當地教育、科技、文化以及觀念的落后,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因此,這些地區由于經濟落后、資金短缺,自我“造血”能力明顯不足,依靠內力走出貧困顯然極為艱難。
2.基本停留在傳統的生產和經營方式上,農業產業化步伐較慢。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生產和經營方式基本上是傳統的小農耕作方式,耗費大,收入低,僅僅夠勉強維持生計,農村二、三產業不發達,農業產業化的步伐較慢。由于我國存在事實上的工農業價格剪刀差,因而導致了農村地區更加落后,農業現代化步履維艱。
3.資源開發和生態利用意識不強。經濟欠發達地區大都蘊藏著極為豐富的天然資源和良好的生態環境,但由于這些地區對資源開發和生態利用的意識不強,導致了可以帶來滾滾財源的生態資源白白浪費,致使農業向二、三產業轉移的機遇被耽擱甚至喪失掉。如有些地方的風景優美,卻沒有得到有效宣傳,致使旅游業發展不起來,旅游市場冷淡;有些地方的天然礦產資源和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人文資源非常豐富,卻得不到有效開發,致使“養在深閨人未識”。
4.教育文化水平偏低,科技意識淡薄。經濟欠發達地區的教育事業相對落后,文化水平偏低,利用科學技術致富的意識欠缺。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欠發達地區的師資力量嚴重匱乏;其次是農民由于收入偏低,沒有條件供養孩子接受更高層次的教育;再次是農村科技人員嚴重短缺,農民獲得科技知識的渠道十分不暢;最后是欠發達地區的黨政部門由于財政緊張,在文化教育等基礎設施上的投入嚴重不足。
5.思想保守,觀念落后。相對于發達地區而言,經濟欠發達地區的人們在信息獲取的方式和數量方面要少得多,因而他們在思想上要保守得多,市場意識、競爭意識淡薄,效率觀念、時間觀念不強,民主意識、平等意識、法治意識模糊。如有些農村落后地區出現了“賄選村官”的現象,與這些地方農民權利意識的欠缺有很大的關系。
6.不顧條件,盲目攀比。有些欠發達地區在新農村建設中,不顧自身條件的限制,盲目地和發達地區的農村攀比,如有些欠發達地區的領導要求農民把舊房全部拆除,然后按照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的村鎮圖紙進行重建,結果農民陷入了由于資金不足既建不起新房又失去了舊房的尷尬和兩難境地。
二、推進經濟欠發達地區新農村建設工作的主要對策
1.國家要加大外部“輸血”的力度。經濟欠發達地區,由于自身“肌體”干癟,無力“造血”,因此國家應采取財政支援(即外部“輸血”)的方式使這些地方首先脫貧,解決溫飽問題。特別是對一些西部地區農村的日常用水、交通出行等急需解決的問題,國家要投入專項資金進行統籌規劃,逐步落實,讓他們也能分享到改革的成果。
2.調整農業經濟結構,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實行農業產業化經營,既不改變土地承包關系,又可以把若干農戶通過龍頭企業連結起來,形成農產品生產基地,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實行連片種植,統一采用生產技術,提高規模化程度,為提高欠發達地區的農業比較效益開辟了新的途徑,同時又增加了農民收入。
3.要充分利用當地優越的自然人文環境和生態資源優勢,不斷挖掘其經濟潛力。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很多資源環境生態優勢都可以轉變為經濟發展的推動力。因此,欠發達地區要充分利用當地的資源和區位優勢,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農產品加工業、釀酒業、食品制造業、交通運輸業、生態旅游業、文化產業、開采業以及高技術含量產業等。
4.加強農村教育設施建設和科技推廣,不斷提高欠發達地區農村勞動者的素質。首先,國家要投入一筆專項資金,專門用來改善欠發達地區農村的辦學條件和設施,同時采取一些優惠政策,鼓勵大中專畢業生到欠發達地區的農村中小學任教;其次,地方政府要大力重視農村科技人才隊伍建設,把先進而實用的科技知識向農民傳授、推廣,大張旗鼓地宣傳科技致富的理念。
5.用先進的思想武裝農民頭腦。對于欠發達地區的農民而言,在當前特別要注意加強以下幾方面的教育活動:其一是權利意識、平等意識的教育。要教育農民把握好、行使好自己手中的權力,要明確自己就是國家的主人,不要有尊卑貴賤的思想意識;其二是法治觀念的教育。要教育農民學會運用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切不可軟弱忍讓,向強權和惡勢力低頭;其三是教育農民要自覺樹立現代市場意識、競爭意識、效率觀念、時間觀念等。
6.欠發達地區在農村村鎮統一規劃中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循序漸進,不跟風、不攀比。在新農村建設中,加強村鎮的合理規劃是完全必要的,既可以節約土地資源,又可以加快農村城鎮化的步伐,但必須本著農民自愿的原則,在條件成熟的時候穩步推進,切不可盲目攀比、損害農民的利益。
參考文獻:
韓曦:《新時期農村教育功能定位思考》,載《井岡山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07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