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介紹我國傳統物流企業發展現狀的基礎上,提出了基于現代信息化物流發展趨勢的物流企業資源整合措施,進而增強企業競爭優勢。
[關鍵詞] 現代信息化物流 傳統物流 資源整合
一、我國傳統物流企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我國經濟中出現的許多物流企業,雖然當今國內部分物流企業的成長性高達20%以上,但仍然難以掩蓋我國傳統物流企業普遍面臨的困境。
1.服務水平欠佳,落后于市場需求
傳統物流企業專業化程度低,服務質量差,普遍存在服務水平難以達到客戶的高要求現象,服務水平不足主要表現在企業提供的功能單一和服務質量差兩個方面。我國的大多數物流企業都是由原來的倉儲、運輸和貨運代理企業轉型而來的。這些企業主要的業務仍然局限于轉型前的基礎性服務,成功開展綜合業務的公司并不多。
2.系統規模弱小,缺乏網絡支持
我國大多數物流企業的規模偏小,離最優規模經濟狀態還很遠。物流系統的小規模,有其靈活、應變能力強的一面,但更多的是其不利的方面。首先,開拓市場乏力。其次,開展業務困難。最后,抵抗風險能力弱。和規模小并存的另一個問題,是物流系統缺乏完善網絡的支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網絡規模小,覆蓋面窄。很多物流企業都是地方性的運輸或倉儲服務提供商,業務網絡的覆蓋僅限于鄰近的省市;二是有點無線。即使物流公司有自己的網絡節點,但卻除公路線路以外,沒有可供調配使用的長距離的鐵路運輸線路和航空運輸線路。
3.技術設施薄弱,信息系統不健全
傳統物流企業現有的設施基本上是按傳統的物流方式配置的,與提供現代物流服務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同時,管理的單一化和粗放性,致使物流設施已經無法滿足現代物流服務復雜化和時效性的要求。由于我國傳統物流企業具有依附性和功能單一性的特點,長期以來作為生產和流通的附屬企業只注重與母體行業儲運要求的符合性;只注重相關硬件的投入,對于軟件的投入幾乎為零。因此,物流技術在我國物流業應用并不普及,比如自動識別和條型碼技術、GPS全球定位系統等先進的信息技術在我國物流業中的應用更是尚處于學習和起步階段。企業物流信息系統不僅有利于實現企業物流供應鏈的一體化和信息化,提高物流管理的系統性和集成性,也將為企業與供應商、銷售商、客戶間物流信息網絡的建設和供應鏈一體化奠定良好的基礎。我國物流供給市場的信息化程度較低,功能不健全,信息系統已經成為我國物流企業發展的“瓶頸”,有待進一步提高。
二、基于現代信息化物流的物流企業資源整合
進入新世紀,由于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日益加快,我國傳統物流企業一定要適應現代信息化物流的發展趨勢,做好企業資源整合。物流資源整合就是將原本互相聯系卻被分割開來進行管理的各種物流活動,重新整合為一個整體。它的重要性在于,物流資源種類很多而且十分分散,如果不經過整合,不會形成強大的生產力,甚至長期維持小生產的狀態,這對物流企業的競爭與發展是十分不利的。盡管不同的物流企業在實際運作中所采取的資源整合的方式方法不盡相同,但還是有一些共同的范疇需要納入物流企業的視野。它們是客戶資源整合、能力資源整合和信息資源整合。
1.客戶資源整合
包括客戶、服務及老客戶資源的整合。結合現代信息化物流的特點,我們要做好下面幾個方面:
(1)信息化:客戶、服務及老客戶資源信息收集的代碼化和數據庫化,信息處理的電子化和計算機化,信息傳遞的標準化和實時化,信息存貯的數字化和業務數據的共享化等。目前例如客戶信息系統,數據挖掘技術等廣泛應用于客戶資源整合中,信息化使客戶資源整合更加容易,并形成一個客戶資源的綜合服務中心。
(2)柔性化:這本來是生產領域提出來的,物流作業的柔性化是生產領域柔性化的進一步延長,它可以幫助物流企業更好地適應消費需求的“多品種、小批量、多批次、短周期”趨勢,靈活地組織和實完成流作業,為客戶提供定制化的物流服務來滿足他們的個性化需求。從而有效的整合了客戶資源。
(3)協同化:市場需求的瞬息萬變、競爭環境的日益激烈都要求企業和整個供應鏈具有更快的響應速度和協同運作的能力,以及對供應鏈上的前向洞察力。通過與供應商和客戶的實時溝通與協同,企業一方面能使供應商對自己的需求具有可預見能力,使其能提供更好的價格和服務,同時對其供應能力也有較好地預見性,為自己長期的、充足的供給業務提供了保障;另一方面,自己也能及時了解客戶的需求信息,在多變的市場環境中保持更快的響應能力,跟蹤和監控需求滿足的過程,準確、及時、優質地將產品和服務遞交到客戶手中。只有企業間真正達到了彼此協同,才能使物流作業的響應速度更快、更具有前向的預見性、更好地共同抵御各種風險、降低成本和提高產出,滿足客戶的需求。
2.能力資源整合
物流服務能力資源既包括物流服務所需的有形的實體資源,如必要的倉儲設施和運輸設備等;又包括物流服務所需的無形的技能資源,如貨運組織方式和存貨控制能力等;還包括物流服務的知識資源,如擁有豐富的物流管理知識和對具體產品的物流運作具有透徹的了解等,更包括一個有效的物流管理團隊等。因此需要加強以下幾個方面的建設:
(1)網絡化:網絡化是指物流配送系統的組織網絡和信息網絡體系。從組織上來講,它是供應鏈成員間的物理聯系和業務體系,信息網絡是供應鏈上企業之間的業務運作通過互聯網實現信息的傳遞和共享,并運用電子方式完成操作。
(2)自動化:物流自動化的核心是機電一體化,其外在表現是無人化,效果是省力化。此外,物流自動化的效果還有:擴大物流作業能力、提高勞 動生產率、減少物流作業的差錯等。物流自動化的技術很多,如條碼技術、射頻自動識別技術,自動化立體倉庫回來技術,自動存取技術,自動分揀技術,自動導向和自動定位技術,貨物自動跟蹤技術等。這些技術在經濟發達國家已經普遍使用于物流作業中,在我國,雖然某些自動化技術已被采用,但達到普遍應用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自動化的應用可以大大加強物流企業能力資源整合。
(3)電子化:所謂電子化是指商業過程實現電子化,即電子商務。它同樣也是以信息化和網絡化為基礎的。電子化具體表現為:實現業務流程及其每一步驟的電子化、無紙化;所有商務涉及的貨幣實現數字化和電子化;交易商品實現符號化、數字化;業務處理過程實現全程自動化和透明化;交易場所和市場空間實現虛擬化;消費行為實現個性化;企業之間或供應鏈之間實現無邊界化;市場結構實現網絡化和全球化,等等。電子化使物流企業能力資源整合不僅要成為信息聚散中心,而且成為管理決策中心、觀念與技術創新中心、市場和消費中心。
(4)共享化:供應鏈管理強調鏈上成員的協作和社會整體資源的高效利用,以最合理的、最少的資源來最大化地滿足整體市場的需求。而供應鏈上的企業只有在建立互惠互利的共贏伙伴關系的基礎上,才能實現業務過程間的高度協作和資源的高效利用,只有通過資源共享、信息共享、技術共享、知識共享、業務流程等的共享,才能實現社會資源優化配置和供應鏈上物流業務的優勢互補以及更快地對終端市場和整個供應鏈上的需求作出響應。
3.信息資源整合
(1)要有IT系統的支持,就必須注意標準化,標準化技術是現代物流技術實現信息資源整合的根本保證。貨物的運輸配送、存儲保管、裝卸搬運、分類包裝、流通加工等各個環節中信息技術的應用,都要求必須有一套科學的作業標準。只有實現了物流系統各個環節的標準化,才能真正實現物流技術的信息化、自動化、網絡化、智能化等。
(2)做好物流服務知識管理和決策機制的變革,就必須要采用集成化和智能化。供應鏈物流業業務是由多個成員、多個環節組成的,全球化和協同化的物流運作方式要求物流業務中的所有成員和環節在整個流程上的業務運作銜接的更加緊密,因此,必須對這些成員和環節的業務、以及業務處理過程中的信息進行高度集成,實現供應鏈的整體化和集成化運作,使各環節的業務更加接近客戶和客戶的需求。這種集成化的基礎是業務過程的優化和管理信息系統的集成,而二者都需要有完善的信息系統解決方案通過決策、優化、計劃、執行等方法和功能來予以支持,并使所有成員各自的信息系統進行無縫連接,實現系統集成、信息集成、業務集成、流程集成、資源集成。智能化是一種高層次應用。物流作業過程涉及大量的運籌和決策,如物流網絡的設計與優化、運輸(搬運)路徑的選擇、每次運輸的裝載量選擇,多種貨物的拼裝優化、運輸工具的排程和調度、庫存水平的確定、補貨策略的選擇、有限資源的調配、配送策略的選擇等問題都需要進行優化處理,這些都需要管理者借助優化的、智能工具和大量的現代物流知識來解決。同時,近年來,專家系統、人工智能、仿真學、運籌學、智能商務、數據挖掘和機器人等相關技術在國際上已經有比較成熟的研究成果,并在實際物流作業中得到了較好的應用。
三、結論
總之,物流企業的資源整合必須以戰略調整方案為基本依據,我們要做的就是結合現代信息化物流的特點找到最佳結合點,并實現物流服務資源的優化配置。
參考文獻:
[1]成耀榮:淺論物流資源整合[J].物流技術,2004,(1)
[2]饒揚德:基于資源整合觀的企業戰略重構[J].工業技術經濟,2005,(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