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 點
筆記本電腦終究會取代臺式機,這種觀點就像那些以為買個房車便能四海為家的想法一樣幼稚。目前臺式PC仍占據國內市場主流,消費者仍苦于找不到好的產品。
很早以前就有一種說法,筆記本電腦終究會取代臺式機,理由是移動平臺性能瓶頸逐漸消除,便攜性優勢凸顯。但我并不這么認為,在我看來,這種觀點就像那些以為買個房車便能四海為家的想法一樣幼稚。
在2005年底,英特爾引發的筆記本電腦更新狂潮打動了不少國內廠商,一時間,幾乎所有廠商都放出消息,將大力發展筆記本電腦業務,弱化臺式PC產品。
但是,國內PC廠商鮮有擅長做產品的,更不用說把產品做精了。IT領域已不是亂世造英雄的時代,沒有具備競爭實力的產品支撐,就沒有能力挖掘更深的金礦。果不其然,筆記本電腦的熱潮沒有像廠商估計的那樣蓬勃發展,公模產品充斥市場,競相壓低價格,臺式PC同質化現象瞬間復制到了筆記本電腦產品上。
在這種看似激烈但實際上平淡無奇的市場競爭中,“走極端”的廠商日子反而要好過一些。我們首先想到的是神舟,堅持低價路線的發展策略曾經牢固地把握著南方四、五級城市的低端市場。
戴爾則可以代表另一個極端,這一點從其中、高端產品的身上就可以看得出來。經常有媒體嘲諷戴爾就是美國的神舟,但為什么戴爾的Dimension系列產品總能拿到性價比優勝的獎項呢?如果有人覺得戴爾的產品差,那真不知道應該如何評價國內一些廠商的產品了。
我們應該承認在技術和理念上的落后,IT廠商真應該學學航空領域。我們非要做A380么?這個目標難免不切實際,但我們可以做ARJ21。技術的成長不是一朝一夕的,何況理念的升華。相比筆記本電腦,臺式PC的設計復雜度要低得多,功能實現要容易得多,但臺式PC還沒能力做好,跳到筆記本電腦就能空手套白狼么?
整機廠商需要學會長久生存的辦法,那就是拿出好產品。目前臺式PC仍占據國內市場主流,近幾年還會保持增長態勢。況且在數字家庭等新應用概念的推動下,已經出現消費者苦于找不到好產品的情況,市場空白普遍存在著。
2006年底曾經出現了一陣臺式PC新品發布高峰,這說明很多廠商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但是要做出精品并不容易,工業設計是個很好的突破口,國外巨頭廠商多是這樣走過來的。
當然也不能總停留在工業設計方面,TCL的觀點值得借鑒。用個性化產品開拓窄眾市場,這個思路與黑莓手機的推廣策略不謀而合。廠商要正確認識什么是個性化,找噱頭吸引眼球并不是長久之計,像戴爾一樣去專注于BTX要比僅僅在機箱上增加幾個快捷鍵更有說服力。
廠商總是抱怨,中國的消費者思想過于復雜,很多時候費盡心思的產品總是會被性價比打敗。但事實并非完全如此,消費者如此表現是對產品缺乏信心,換句話說,他們認為這些費盡心思的產品不值這個價錢。廠商要反思了,為什么IBM的ThinkPad就值,而自己的就不值呢?那肯定是自己做得還不夠認真、不夠好,無法得到認可。
好的產品勢必帶動消費,臺式PC技術發展至今已經如此成熟,但精品卻少之又少,整機廠商過去都在做什么呢?以后廠商可以簡單套用經濟學中恩格爾指數的概念去衡量自己的產品:一款產品基礎平臺的價值占據總價值的比例越低,該產品的附加價值就越多,也就越有可能成為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