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家電業(yè)從來就不缺乏炒作,天下無人不知乃至媒體狂轟濫炸,省了企業(yè)商業(yè)運作的宣傳銀子,自然歡喜。
6月15日,長虹終于按捺不住內心的喜悅,高調向外界宣布:微軟(中國)有限公司簽署致四川電器股份有限公司的《承諾函》,承諾將作為戰(zhàn)略投資者認購長虹非公開發(fā)行1500萬股股份,認購股份自非公開發(fā)行結束之日起36個月內不上市流通。
百度一下:微軟長虹,兩家合作的新聞從2003年12月即開始進入生猛的合作炒作階段,一會兒數字多媒體產品,一會兒IPTV,一會兒3G融合,什么產品熱門,兩家就密議聯合搞啥。直到今天,微軟與長虹的聯姻結果是——微軟認購了長虹非公開發(fā)行的1500萬股股份。
應該說,這場商戰(zhàn)的贏家是微軟,1500萬的股份,一個億的資金,就可以打進中國家電巨頭之一的長虹家門,微軟自然竊喜。記得4月在海南博鰲亞洲論壇的2007年年會上,微軟公司董事長比爾·蓋茨在談到技術和政府透明度問題時,他毫不諱言地指出,對中國公民而言,使用微軟技術可以使政府部門更有透明度。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公共預算花在何處,它可以讓人們就共同關心的問題交流看法,看看政府的工作還有哪些方面有待改善。這是讓大家相互交流看法、解決政府經常面臨的復雜問題的一種方法。如同我們需要強大的市場利益刺激一樣,微軟更需要政府行為、慈善事業(yè)和特別的激勵作為補充,以確保廣大民眾從中受益。毫無疑問,微軟在中國市場除軟件、信息家電外,已經將其戰(zhàn)略觸角延伸到中國市場經絡的深處,其商業(yè)目的在于贏得更大的市場和利潤。
除此之外,微軟入股長虹其更精巧的商業(yè)企圖在于利用長虹的銷售渠道與網絡資源,利用長虹的政府資源、本土人才資源,將其技術與商業(yè)基因“嫁接”到長虹中,建立其產品與服務集中營式的本土化輻射乃至最后壟斷中國市場。
對于長虹而言,外界有些人士認為是艱難中抓了根“救命稻草”、傍了個技術“巨”款,自然底氣十足。但客觀地講,透過長虹這幾年的戰(zhàn)略調整和人事變局可以看出,其戰(zhàn)略轉型仍行走在路上,并不能說取得了巨大成功。其前期押寶等離子已絕非當年倪潤峰在大連彩電巨頭峰會上“攜天子以令諸侯”的豪邁,等離子在液晶面前并不能阻擋彩電平板技術潮流的推進,即使暫時來看液晶在虧損負重中前行。而國虹手機在巨大的“雷聲”中也無法對得起其市場占有率的“雨點”,無論其對3G寄予何種厚望,國虹要擺脫國產手機群體性的經營困局,挑戰(zhàn)諾基亞、LG、三星、索愛等跨國通信巨頭仍難具備足夠的品牌與技術號召力。另外,趙勇重金支持的長虹空調主要以西南地區(qū)為橋頭堡迂回作戰(zhàn);從這兩年全國市場的實際表現來看,在強者恒強的空調市場角力格局中,長虹仍需要艱苦的市場與品牌修煉。
對于長虹而言,尋找與全球頂級技術與資金大鱷的戰(zhàn)略合作無疑可以讓外界看到長虹浩淼的中國精神。借助微軟的品牌、技術與資金實力,長虹軀體上綁上了火箭,即將振臂起飛。
微軟此番入股長虹究竟是圍“趙”救“微”,抑或其他更大的商業(yè)企圖,以及長虹引“微”入“虹”如何實現其商業(yè)擴張、再揚長虹國威,更值得競爭對手和市場多方耐心看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