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是人類起源與成長的搖籃。在不盡的時間長河中,它以廣袤的大地與無盡的寶藏,綠色的植被與茂密的森林,川流不息的江河與浩瀚的海洋,以生長在大地母親懷抱中的萬物,滋養和支持著人類的生存與發展。中國古代書圣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中有“ 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甚”的名句,就包含著中國先人所謂的“三才”,天,地,人之間不可分割的關系。
但從原始洪荒時代進化到現在,地球資源與人類消耗的矛盾日益增長,人類與地球的關系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美國著名生態學家、地球政策研究所所長萊斯特·布朗(Lester Brown )近年出版的名為“Plan B 2.0 ”的新著,對這個問題有所論證。他還在約翰·霍布金斯大學的“中國論壇”上對此進行分析論證,筆者在會上曾經和他進行交談。
布朗指出,全球經濟發展正在超越世界資源所能支撐的程度,21世紀的世界文明面臨著走向沒落以至于崩潰的危險。由于只求經濟增長,地球的有限資源將無法承受無限的開發。人類對資源的消耗速度已經超過了資源再生速度,造成森林面積縮小,草原退化,水資源和水產類不斷減少與土壤腐蝕。
縱觀整個世界,現象觸目驚心:農地縮少,交通堵塞,垃圾成災,過度捕撈,城市擁擠,空氣污染,環境惡化,能源需求緊缺,生活質量降低。由于河道干枯,農民與城市居民爭奪水資源加劇。人類正在快速耗盡石油資源,而排放溫室氣體的速度之快使自然界來不及吸收,從而使氣溫上升的速度高出歷史上的任何紀錄。
布朗首先描繪了一幅美國人口與資源的矛盾圖景。他說,美國人口每年增加180萬,再加100萬移民,到2043年要增加到4億人口。美國的人口主要集中在城市,人們每天要喝掉一加侖水,而咖啡、果汁、茶和啤酒等飲料則要花500加侖的水來生產。
美國人口越多,意味著需要鋪設更多的道路,修建更多的停車場。每一輛汽車需要1/5英畝土地來鋪路和停車。美國1982 年每人駕車平均要花6個小時在路上等車通行。到 2003年,等車的時間增加到了 47小時。美國2003年因堵車而造成的汽油浪費高達2.3億加侖,相當于630億美元。擁有22600萬輛汽車的美國已經鋪設了400萬英里的道路,它的長度足以繞地球赤道57圈。更多的汽車意味著更多的廢氣排氣量。
世界環境保護人士一直認為,美國是世界頭號消費大國。因為美國人口只占世界總人口的5%,但美國人卻消費著將近三分之一的地球自然資源。
布朗也把眼光轉向中國,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他指出,隨著中國經濟的加速增長,從總量上看,中國對多種基本商品的消費數量已經超過了美國。中國這些年來急劇的經濟增長,已經使它的糧食、肉類、煤炭和鋼鐵消耗量超過了美國,只有石油消耗落在美國之后。
布朗還從人均的角度提出了這樣的假設:如果中國每戶家庭像美國人一樣擁有3輛汽車,那么中國在2031年將有11億輛汽車,遠遠超過全世界現在的汽車總量。中國相應需要修建的道路,高速公路以及停車場就等于中國現在種植大米所需要的耕地。當然,中國不大可能每家擁有3輛汽車。
在列舉了這么多的事實和假設之后,布朗得出的結論是:世人崇尚消費至上的美國夢,將會給地球帶來難以承載的巨大負荷,世界將面臨災難性的后果。他認為,“中國的例子告訴我們,以礦物燃料為基礎、以汽車為中心、用了就扔的西方經濟模式不適用于中國。也不適用于印度,甚至這也不適用于發展中其他有美國夢的30億人口。由于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都在爭奪有限的資源,這種經濟模式甚至也不再適用于工業化國家。
布朗主張,全世界應該摒棄目前的消費模式,用再生能源、形式多樣的運輸體系以及強調全面再生和循環概念的經濟取而代之。但即使以生物能源來代替礦物能源,也仍然會產生新的問題。美國現在有11家生產甲醇的工廠,每年要用5300萬噸谷物。加上擴建與新建的工廠,總共每年要消費13900萬噸谷物, 等于美國2008年全年產量的一半。
但是要灌滿25加侖汽油桶的甲醇,需要的玉米等于一個人全年的谷物消費量。即便是把美國的全部谷物用來制造甲醇, 也只能滿足汽車所需的汽油消費量的16% 。由于美國玉米產量占全球產量的40% 和出口量的70% ,把大量谷物用于制造甲醇,就會使玉米、小麥與大米價格上漲。
6月13日,萊斯特與另外三位有關能源生產的美國企業家和學者,在美國國會參議院的能源與公共生活委員會上作證。萊斯特認為,“美國以更多谷物投入甲醇生產,將會引起全球食品價格上漲。自從2005年汽油價格猛漲之后,美國對甲醇生產的投資大量增加。明年,當正在興建中的幾家甲醇廠投產之后,甲醇產量將增長到相當于目前美國汽油消費量的30%。這一前所未有的改變,將使更多谷物轉向甲醇生產,并影響全球各地的食品價格,并引發國際政治的不穩定性”。
實際上,以更多的甲醇取代汽油,不僅意味著食品中牛奶、雞蛋、黃油、家禽、牛肉、冰淇淋以至啤酒價格的增長,由于玉米是窮人的主要食品,它的價格上漲還會增加貧富差距的基尼系數,引發城市騷亂。在窮人多的印尼、阿爾及利亞、尼日利亞、墨西哥以及其他的不發達國家,情況可能更為危急。
布朗以美國印度的對比來說明這種變化。印度平均每人每年消費谷物200公斤,美國為800公斤。這不是說美國人吃谷物吃得比印度人多,而是消費結構發生變化,吃的肉蛋牛奶多了。 因為打開冰箱,里邊的牛奶、雞蛋、牛排、啤酒等必需品,都要靠谷物來生產,玉米不但要喂雞,而且還要喂汽車。中國人現在糧食消費量確實比以前減少了,但是他們的高脂肪與高蛋白食物消費量卻大大增加了。如果將來更多的人富裕起來,改變食物結構,也要像美國人那樣消費,中國本身的糧食生產顯然是難以完全滿足需求的。
布朗原來是美國新澤西州種植西紅柿的農民。由于多年的研究和努力,他已經成為當代世界上最受矚目和尊敬的生態科學家。他曾經獲得美國與世界上的40個榮譽學位,著作被譯成40種語言出版。他所建立的地球政策研究所,正在致力于實現世界可持續經濟發展問題。布朗所提出的問題與試探解決人類面臨問題的設想,無疑是值得人們重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