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份,中國從1.2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中拿出近30億美元,投資美國黑石私募基金,一些中資銀行也紛紛在海外展開收購或設立分支機構,中資企業的海外并購也同樣闊綽大方。一些接受《華人世界》記者專訪的海內外專家認為,這些活動給世界金融資本貼上了中國標簽,中國參與國際資本市場是中國與世界的良性融合。
老子曰:上善若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金融是一座水庫,它將社會閑置資金儲存起來再重新進行配置。金融資產,這座中國金融“水庫”的蓄水標志,改革開放之初僅為2000億元,如今已達到60萬億元。這是金融的“蓄水效應”,它也為中國融合世界打開了方便之門。
外儲摸著黑石過河
美國金融名書《門口的野蠻人》將私募基金稱為“野蠻人”。此書的主人公,Henry Kravis是私募基金Kohlberg Kravis Roberts(KKR)的創始人,今年4月他在紐約百人會年會演講時被問到,中國那么多貿易順差和外匯儲備正在積極尋找出口,你建議該怎么辦?Kravis的回答是,投給KKR。
大家都認為Kravis巧妙地用一個笑話,避開了一個難以回答的問題。沒想到短短一個月后,中國真的把30億美元投給了他們,在美國私人直接投資公司黑石集團首次公開發行之前,收購了其9.9%的股權。
成立于1985年的黑石集團,目前掌控著280億美元的自有資金,已向100多個公司進行了投資,交易額達1580億美元。此前中國政府允許外國投資人通過戰略投資的形式參股中國銀行和工商銀行等大型國有銀行,使得這些投資者賺得豐厚利潤,招致國內輿論認為中國政府賤賣國有資產的批評。黑石等私人資本運營公司正在籌備公開上市以籌集永久資本,中國可以從黑石對其投資收取的高額費用中獲益。這標志著人們期待已久的中國外匯儲備多元化計劃邁出了不同尋常的一大步。
黑石集團6月22日掛牌上市,成為美國五年來最大的IPO,將履行與中國國家外匯投資公司簽署的協議,向后者出售價格30億美元的股權,每單位的購買價格將會是黑石集團公開價格的95.5%,上市當天獲得5.5億美元的賬面獲利。
近年來中國外匯儲備余額增長迅猛,中國人民銀行早在4月12日發布的一季度金融運行報告顯示,3月末國家外匯儲備余額達到12020億美元,同比增長37.36%。這一數字比去年底再增高了1357億美元。
“中國外匯儲備持續創出新高,近年來已成為常態。”北京大學國民經濟核算研究中心蔡志洲研究員說,這主要是因為外貿順差不斷增長。目前中國1.2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資金量,相當于近6個月的國內生產總值,人均外匯儲備超過了900美元。西方國家通常有一個說法,就是外匯儲備至少要能夠應付3個月或半年的進口量。按照這樣的標準,中國的外匯儲備其實有3600億美元就足矣。
中國外匯儲備流回地方金融系統,助長了經濟結構的扭曲。如何讓外匯儲備保值和增值,讓中國資本更大程度參加國際資本市場,是中國和世界的共同需要。
“全球房東”還是“全球證券”
前摩根士丹利首席經濟學家謝國忠6月14日在上海接受《華人世界》記者專訪時認為,中國國家外匯投資公司入股美國黑石集團,意在投石問路。其目的主要是將一些資產打包讓海外資產管理公司經營管理,從中學習海外資產管理公司的經驗。
在謝國忠看來,中國十分缺少能在國際市場進行交易、信息收集、市場分析和風險控制等方面的、具有國際視野的專業人才。“因為中國參與國際金融資本市場的經驗太少,而中國市場經濟體制還有待進一步完善,人才和機制都需與國際接軌。”謝國忠建議,國家外匯投資公司當務之急,應該公開在國際市場上招聘人才,特別是可以考慮從一些國際級的大基金公司中挖人才。中國可以借鑒新加坡淡馬錫的經驗,把少量的外匯資產外包給有經驗的國際著名基金公司,讓它們負責“保值增值”。
中國證監會6月20日公布《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境外證券投資管理試行辦法》和相關通知,意味著基金管理公司、證券公司等為境內居民提供境外理財服務的業務即將展開。業內人士認為,此舉具有里程碑意義,標志著中國資本市場開放更上一層樓。
RAND亞太政策中心主管William Overholt稱,中國青睞大牌公司。如2005年中國聯想集團以12.5億美元購入IBM個人電腦(PC)業務,中國希望能通過與美國公司聯姻獲得分銷網絡,店鋪和品牌。據路透社的數據,自2002年來,數家中國公司已向全球各種能源公司和項目中投入逾150億美元。
近年來,歐美投資者源源不斷地將手中資金投向中國房地產市場,但他們更期望中國投資者投桃報李,成為“全球房東”。如果中國借鑒新加坡政府所設立的投資機構──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該機構有大量資金投資于全球范圍內的房地產行業。這種預測驗證了英國房地產咨詢公司DTZHoldingsPLC 5月份發表的一份報告,該報告中特別強調了中國資本有望在全球房地產市場中扮演更加活躍的角色。該公司北亞業務董事長大衛·瓦特指出,考慮到分散風險和回報最大化的需要,中國資本進入國際市場只是時間問題,而中國龐大的資本規模將使它日后組建的投資機構能夠輕而易舉地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全球性投資機構之一。
謝國忠認為,中國熱錢應在全球股票市場上有所作為,中國上海和深圳應允許外國股票在本地掛牌上市,擴大政府和普通民眾的投資受益面。
中資銀行瞄準海外并購
“假如你有一萬美元,會存在哪家銀行?”
這個問題的提出與2006年12月11日有關——這一天,中國入世5年保護期結束,中國金融業全面開放,中國向外資銀行全面開放人民幣零售業務。這標志著中國對WTO承諾的全面兌現,也代表平等國民待遇下的中國后金融時代已經到來。
6月13日,《華人世界》記者來到上海浦東巴黎私人銀行,優雅宜人的單間,畫界大師的名作,舒適高貴的沙發,濃香撲鼻的咖啡,氣質端莊的柜員小姐以及隨手可得的糖果和日報——客戶們品著咖啡或香茶,享受著一對一式的服務。這就是外資銀行的真實寫照。
在中資銀行的營業網點里,客戶們有的在拿號排隊,有的坐在椅子上漫無目的地攀談,還有的在柜臺前焦急踱步。柜臺里面,幾張冰冷的臉。
好在這種變化并沒有讓中資銀行“后院起火”。法國巴黎銀行高級副總裁王剛有多家外資銀行的管理經驗,他在接受《華人世界》記者專訪時指出,其實中國對于外資銀行管制很嚴格,去年,交行、建行海外上市,中行、工行引入戰略投資者,農行也進行了財務重組,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進入了高潮。
2006年,中國銀行業進入了高估值時代。“工行市值超花旗?”一度曾是各類財經和證券類媒體津津樂道的話題。
截至2007年3月23日,中國A股上市銀行的平均市凈率為4.45倍:工商銀行的市凈率為4.6倍,民生銀行的市凈率更是高達6.13倍,深圳發展銀行也在5.8倍,均顯著高于同期國際上銀行同業的估值。
而“花旗”、“匯豐”等,市凈率一般在2-3倍。即使是在美國上市的境外銀行,2005年的平均市凈率也僅為2.7倍,而在其他新興市場上市的銀行平均估值只有3.3倍左右。目前,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交通銀行、招商銀行、中信集團等都已在香港設立分行或擁有全資子公司。如工商銀行旗下的工銀亞洲,中國銀行旗下的中銀香港、中銀國際,以及建設銀行旗下的中金香港等。
其實,中資銀行的海外之路也曾令人驚嘆。1998年,工行曾與香港東亞銀行共同收購國民西敏銀行下屬的西敏證券亞洲有限公司,并將其建為“工商東亞金融控股公司”;2000年,工行曾以1.8億港元成功收購香港友聯銀行,并通過注入工行香港分行的資金,將其改建為“中國工商銀行亞洲有限公司”。被納入摩根士丹利國際資本指數和香港恒生指數的“中銀香港”也是在經過一系列并購后,改組成為中銀香港,并最終在香港成功上市,成為中國銀行在海外布局的一個重要棋子,也成為國有商業銀行資本運作的一個成功典范。中國建設銀行2002年2月也曾通過收購,在香港建立了建行的全資子機構——香港建新銀行。2003年,中資銀行海外擴張步伐大大加快。2月上旬起短短的十幾天里,中國銀行在中東歐地區開設了我國第一家營業性銀行機構——匈牙利分行,中國建設銀行則成立了東京支行……
2006年初,建設銀行就曾參與標購香港亞洲銀行,盡管最終亞洲銀行被馬來西亞大眾銀行以45億港元的高價買走,但這是中資銀行境外并購趨勢的開始。
2006年12月18日,中國銀行以9.65億美元現金收購新加坡飛機租賃公司100%已發行股本。
2006年12月29日,建設銀行正式完成對于對美國銀行(亞洲)100%股權的收購,收購總金額接近100億港元。收購完成后,建設銀行在香港的業務規模擴大為原來的兩倍,客戶貸款從原來的第16位飆升至第9位。
2006年12月30日,工商銀行與印尼Halim銀行的股東簽署收購協議,收購Halim銀行90%的股份;另外10%的股份,3年后由工商銀行進行選擇性收購。該銀行目前總資產為5000萬美元。
2007年,民生銀行也計劃赴香港上市,擬以募集資金收購工商銀行在香港的子公司工商國際。

謝國忠指出,無論是出于中國銀行業自身發展的需求,還是出于服務中國企業海外發展的需求,尤其是在國內金融服務市場開放已經邁出了決定性步伐、國內市場的國際化競爭已經相當激烈并將日趨激烈的背景下,中國銀行業必須走上國際化的經營戰略,分散業務風險,實現海外業務與國內業務的互補,并借助海外金融中心的低稅負提高收益。
據統計數據,截至2006年底,中國國有商業銀行海外機構的總資產為2268億元。這一數字已占到2006年國有商業銀行總資產225390.4億元的1%。而按照資產分布來看,基本集中在美國、日本、英國、德國、中國香港、新加坡、意大利、俄羅斯、澳大利亞、巴西、韓國等29個國家和地區,共開設47家分行、31家附屬機構和12家代表處。
相形之下,全球10家最大跨國銀行的海外收益通常占其總收益的50%左右,以花旗銀行為例,其海外收益通常占其總收益的60%~80%,甚至更高。
中國工商董事會秘書、股改辦主任潘功勝8日在接受《華人世界》記者采訪時說,工行去年10月進行了首次公開募股(IPO)工作,這一交易高達219億美元的籌資額創下了全球之最,完成IPO只是中國最大的這家銀行走向海外市場的起點。工行正在將目光投向東南亞、非洲、北美和歐洲,投向所有中國企業已涉足的市場。潘功勝表示,為實現國際化經營的目標,工行將在“合適的時機以合適的價格”展開收購。
潘功勝說,目前中國銀行有1萬億元人民幣資產在外國,工商位于第二約2000億元,海外資產占整個銀行的3%左右。隨著中國這些國有銀行的壞賬被逐步清除,全球投資者在過去5年半中共買入了價值423億美元的中資銀行股票,他們將這類投資看作是搭上中國經濟順風船的最佳途徑,中國2006年的經濟增長率高達10.7%。銀行貸款的增長速度通常可以達到經濟增長速度的兩倍,這意味著在經濟蓬勃發展時,幾乎沒有哪個行業的賺錢速度能夠趕上銀行業。
有關專家表示,中資銀行頻頻發起并購戰役,實際上最看重的是進入當地市場股市、保險、銀行的“混業牌照”,以及直接擁有的營業網點和當地運作經驗。
中企海外淘金連鎖效應
銀行與企業之間是共生共榮的關系,跨國銀行與其跨國公司客戶的國際擴張往往如影隨形。據商務部統計,2006年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達到了161億美元;而根據國家外匯管理局《中國國際投資頭寸表》,2005年末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為645億美元。由于許多投資者并未經過官方規定的登記程序,可以肯定,中國實際對外投資規模遠遠超過官方統計。
銀行業海外拓展歷來與企業“走出去”相伴相生,中國國際貿易促進會中國對外貿易理事長副會長郭棟在接受《華人世界》記者采訪時表示,國有商業銀行的海外步伐加快。近幾年,轟轟烈烈的中國企業海外并購系列劇不斷上演,彰顯了中國企業在海外的強勢出擊,但中資銀行在國外很難開展本地業務,受管理水平和高風險雙重考驗。
最近,中國進出口銀行分別與北京建工集團、北大方正集團、中地海外建設有限責任公司簽署了總額為103億元人民幣的合作協議,用于支持這幾家企業拓展海外市場;在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競購美國優尼科石油公司時,工商銀行也曾表示將向中海油提供60億美元(占比達1/3)的過橋貸款。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實業資本尚處于“走出去”的初級階段,中國銀行業的海外戰略同樣,也處于初級階段——海外網點和業務還不能完全滿足中國企業的需求。為中國內地企業提供咨詢的銀行家預計,中國領先的電信和金融服務公司將領導這股收購熱潮。瑞銀(UBS)亞洲區主席賀利華表示:“中國企業將繼續尋求海外收購,以發掘規模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