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酒是重陽節的傳統食品,《西京雜記》載:“菊華舒時,并采莖葉,雜黍米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焉,故謂之菊華酒。”又傳:喝菊花酒,能延年益壽,活得長“久”。唐代詩人郭元振詩云:“辟惡茱萸囊,延年菊花酒。”陶淵明《九日閑居》詩中亦云:“酒能祛百慮,菊為制頹齡。”可見重陽節喝菊花酒在我國已經有著悠久的歷史了。
古代菊花酒的做法是:菊花開放時,采取菊花和莖葉、雜黍米釀之,到來年九月九日始熟,故云“菊花酒”。元明時,菊花酒中已加有多種中草藥。其制法為:將菊花煎汁,同酒曲、米釀酒。或者加當歸、地黃、枸杞等藥。據說喝了菊花酒,可以延年益壽,故有人又將菊花酒稱為“延壽客”。這種習俗直至近代仍然有之。美國作家史沫特萊在《偉大的道路》中曾記述了朱老總在童年時過重陽節唱的一首歌:“菊花黃,黃種強,菊花香,黃種康。九月九日飲菊酒,人共菊花醉重陽。”
重陽節飲菊花酒的習俗源于何時?這還得從重陽節的起源和演變談起。梁朝吳均在《續齊諧記》中記載:東漢時,汝南人桓景曾拜一個叫費長房的道士為師。一天,費長房對桓景說:“你家在九月九日那天有難。” 桓景大驚,急忙請教如何避難解救,費長房道:“你速叫家人做紅布帶,里面放滿茱萸,扎在手臂上,然后去登山,再喝點菊花酒,即可避去此難。”桓景依言照辦,傍晚回家一看,只見家中的“雞牛犬羊,一時暴死”。從此,重陽登高、飲菊花酒和佩帶茱萸的習俗就一代接一代的傳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