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學生行為規范的遵守情況離不開家訪的了解,班主任工作職責也要求重視家訪工作,正反事例證明德育在家訪中延伸是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德育延伸于家訪中的方法多種多樣,運用得當,成效卓然。
[關鍵詞]學校教育 德育教育延伸家訪 方法途徑
學校德育是以一定的社會要求,進行思想的、政治的和道德的教育,使學生掌握社會發展規律的知識和社會主義道德規范,做“四有”新人培養的過程。這一過程既要不斷提高素質和水平,又要學校、社會、家庭諸要素的密切配合,以期德育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的子系統工程發揮出更好的整體功能。本文就以德育在家訪中延伸視角作一淺論。
一、德育在家訪中延伸的途徑和方法
德育在家訪中延伸,實行家校結合,是學校德育工作的又一有效途徑。那么如何實現德育在家訪中延伸呢?
1.德育延伸于家訪要雙向交流
一提到家校結合,人們都會不約而同地想到開家長會和家庭走訪這些教師“一廂情愿”的單向聯系。家訪又往往是“無事不登三寶殿”,上門“告狀”的居多。德育延伸于家訪的雙向交流就要改變這一狀況,實行“三互”,建立“三卡”。
實行“三互”,就是強調互訪、要求互勵、注重互諒。從互訪來看,學校應當有固定的家訪日、家長來訪接待日,逐步建立家校互訪制度。盡量做到既要求教師走訪家長,又倡導家長走訪教師;既有學校召開的家長會,又有家長應邀的座談會;既有口頭交流,又有書面聯絡。鼓勵家長參加學校的一些活動。通過互訪,教師不僅可以進一步了解每個學生的個性特征及興趣愛好,而且還可以掌握他們在家庭這個“小世界”中所處的角色地位。而家長不僅可以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現,也可以了解孩子在學生群體中的位置和在教師心目中的印象以及德育要求。這樣,教師、家長對學生的看法逐步趨于一致,為形成德育合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建立“三卡”是指:(1)建立以教師為主的《家訪記錄卡》,內容包括走訪目的、教師和家長交換意見的主要情況、共同擬定的教育措施等。(2)建立以家長為主的《學生校外表現記錄卡》,包括學生何時回家、在家學習時間、態度及習慣,所看影視、書籍的內容,和同學、朋友之間的交往情況,能做哪些力所能及的勞動等。(3)建立教師、家長相互交流的《家校聯系卡》,主要記錄學生一個學期內的在校情況和在家表現的大事、要事,以便共同配合,及時施教。
2.德育延伸要立體施教
德育在家訪中延伸,重要的是家、校統一,即力求達到教育方式、內容上的協調配合,共同施教。
(1)德育延伸要開展“學生過錯心理診斷”的研究。中學生難免犯各種各樣的錯誤。如何正確地分析其過錯的心理,并采取有效的方法去教育,這應當和家長取得配合。具體可以分這樣四步:第一步,由學生填寫學生基本情況、家庭基本情況;家長、教師共同填寫學生過錯行為發生的時間、地點和主要事實;第二步,家、校共同分析原因,研究矯正措施;第三步,實施成效檢驗跟蹤記載;第四步,開展矯正評價。
(2)德育延伸要建立“學生思想品德評價”制度。盡量做到評價標準精確化、評價方法簡要化、評價術語通俗化,建立起一個適合學校、家庭共同鑒定學生品德的評價標準。每學期由家長和教師在期中、期末進行兩次全面評估。這樣做使學校德育和家庭教育有了共同的尺度,有了產生教育“合力”的基礎條件。
(3)德育延伸要匯于“行為訓練”中。教師可將學生守則及一些規范中的內容化為可實踐的東西,讓學生分階段,有重點地在家中“練習”,并讓家長把“練習”的結果向老師作出匯報。特別是情感類的行為訓練。
3.德育延伸于家訪的選用形式
選用適當的家訪形式很重要,可以更加有效地抓好德育。
(1)串門式家訪。班主任利用散步或走親訪友的機會順便串一下差生的家門,與家長作禮節性的交談,順便談一下差生的情況,有利于增進師長、師生之間的感情。
(2)祝賀式家訪。學生取得大的進步或受獎后,要抓住時機,前往學生家中向其父母報喜,以示祝賀,家長和學生都會受到鼓舞,感到高興,在良好的氣氛中,借機勉勵或適當指出不足,提出合理化建議,其成效會大不一樣。
(3)援助性家訪。給家庭困難的學生送去師生們捐的錢物,幫助其找一二條擺脫困境的途徑,把人間的真情實意無私地奉獻給學生及其家庭;給精神上受到打擊的學生送去一份安慰,送去一份愛……這些,都會化作一份巨大動力,鼓舞學生克服困難,振作精神,勇往直前。
(4)探望式家訪。有學生患了疾病,家訪中要把保爾、張海迪等榜樣推薦給你們,這樣會激起他們同病魔斗爭的勇氣,同時,也會感化家長今后全力配合學校教師做好教育工作。
(5)間接式家訪。當教師與學生或家長的心理差距拉大產生某種誤會時,有關教師最好暫時回避,通過第三者去作間接家訪。譬如,委托班干部、村(居)委會的干部、學生家長的至親好友代表你去學生家庭作說服工作。
二、德育的著力點應置于學校教育的基本元素
1.貫徹好教育課程改革要求抓德育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期望推動學校教育將立足點真正從傳遞知識調整到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在各學科課程標準中都強調實現道德及價值觀教育目標,強調培養學生積極情感體驗的態度目標,要求盡可能全面、深入地挖掘、展示不同學科在實現道德教育上的不同價值。真正有教育意義的學科教學本身就具有道德教育的價值。應當在課程改革中把各學科教學變成與學生的道德學習同在的一種活動。新的德育課程要求淡化說理性的知識傳遞功能,通過真實的道德情境引導學生發現和感悟生命成長的道德需要,讓學生在體驗中、在踐行中,反復對話、反復感受、反復共享,使其心理過程、思想矛盾、成長中的快樂和煩惱得以展開,從而建構和重構道德生活經驗。
2.提升教師能力重師德
教育是一項具有道德性的實踐活動,教師的工作是在職場中啟迪心智、鑄就品格、提升境界。因此,首先需要激發教師道德教育的意識和自覺性。其次需要喚起教師道德教育的熱情。最后需要提升教師道德教育的能力。
3.營造育人為本的文化氛圍
學校作為公共教育機構超越了家庭教育所包含的血緣關系,為現代人的成長提供最初的公共生活領域。一個學校究竟呈現何種質量的文化氛圍將直接影響學生的道德和精神面貌。學校教育應當確立育人為本的辦學理念,錘煉基于歷史積淀和區域地方特色的校本文化風格,要把核心價值觀轉化為學生應該遵守、且與學生發展階段相符合的行為規范,形成尊重、關愛、公正、有紀律的校風、班風和學風,倡導與人為善、鼓勵與欣賞、嚴明與求實的評價機制及導向,建立有共同價值愿景的教師集體精神生活。
每一位中學教師,務必要重視學科中的德育工作,又要認真重視德育在家訪中的延伸,就能更好地貫徹江總書記的有關教育問題的指示精神,就能更好地發揮好教師、家長和學生的三方面積極性,就能使我們的學生更加全面進步、健康成長。
(作者單位:浙江平湖市南市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