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中語文“名句名篇”的考查重在積累,只有量的積累,才有質的突破。同時,對名句名篇重在理解領悟。在復習中要做到讀寫并重,任務分解,循序漸進,堅持不懈。這樣,既提高了復習的效率,同時也增強了自己的文化修養,陶冶了性情。
[關鍵詞]高中語文 “名句名篇” 教學體會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文學則作為其中的一顆耀眼明星而熠熠生輝。語文學科的工具性、人文性則要求我們廣泛涉獵祖國的優秀文化遺產,傳承文明、提高素養。在高考語文復習中,《考試大綱》中“默寫名句名篇”即是對學生掌握中國古代優秀詩文作品及重要語句的情況進行考查,意在引導考生重視誦讀,培養語感,強調語文學習中的積累、感悟及熏陶,提高人文素質。這些名句名篇,或揭示人生的哲理、或反映生活的真諦、或描摹人物的情貌、或表現事物的真相,具有思想性、哲理性、藝術性,語言簡練,含義深刻,千百年來為人們喜愛,而且常讀常新,具有永恒的思想價值和藝術魅力。它是高考語文復習中重要的一環,不可小視。
近幾年來,高考“名句名篇”考查從古到今涉及面廣,牽涉到思想道德、理想追求、人生價值、勤奮惜時等方面的內容,語言精辟,寓意深刻,對考生具有深遠的教育和啟迪作用。這些句子有的來源于教材文本,有的出乎課外讀物,它不僅僅局限于教材中的“背誦篇目和段落”。因此,在復習“名句名篇”時,要統籌兼顧,我認為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重在積累
名句名篇浩如煙海,關鍵在于日積月累,只有量的積累,才有質的突破。要廣泛涉獵可讀之物,除對《大綱》規定的篇目之外,對其他許多言簡意賅、啟人心志、動人心弦的名言佳句,尤其是社會生活中出現頻率較高的詩文名句要加強閱讀理解,分別歸類。記住這些膾炙人口、流傳千古的名句,有助手陶冶思想情操,提高語文素養,
達到語文的人文性目的。
二、重在理解感悟
對于文質兼美的名句名篇,不僅要熟讀成誦,更重要的是要全面理解領悟,只有這樣,才能在實際運用中揮灑自如,在默寫中也不會出現紕漏。具體說來,要注意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要突破生僻難寫字
多數同學對眾多的名句名篇,雖能熟讀成誦,但考試往往丟分。究其原因是生僻字、難寫字書寫有誤。如陶淵明的《歸園田居》中“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中的“羈”字,極易誤寫,故復習中要強化記憶。
第二,要注意同音異義字
音同義不同甚至意義相反的詞語在名句名篇中大量存在,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中的“幽”字易誤寫為“憂”。
第三,要注意同義異形字詞
意思相同音同而字形迥異的詞在名句名篇中屢見不鮮,這類詞對學生有很大的迷惑性與誤導性,是考試的“盲點”之一,復習時應高度重視。如李白的《將進酒》中“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中的“材”易誤寫成“才”;陸游的《蜀相》中“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中的“長”易寫成“常”“襟”易寫成“巾”。
第四,要留意具體的語言環境
對名句名篇,要聯系上下文,具體分析、品味,識記一些關鍵詞,從而使自己對名句名篇既有感性的記憶,又有理性的思考,切勿簡單化。例如“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天寒”中“愿”易誤寫成“怨”,則與文意相左;又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中“始”易誤寫成“使”,同樣與文意不符。
第五,要注意語序
雖說很多名句的語序即使顛倒,意思也不會完全發生改變,但不合考查要求,例如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中“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易寫成“濃妝淡抹”;葉紹翁《游園不值》“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中“春色滿園”易寫成“滿園春色”。
三、讀寫并重
不要只滿足會“背”,一定要用筆“寫”出來,在寫的時候,自然會暴露出存在的問題,可能存在不會寫的生僻字、錯別字、少寫、多寫等問題。問題不可怕,只要它暴露了,我們就可以及時彌補。
四、任務分解,循序漸進,貴在堅持
名句名篇的背誦默寫,量大面廣,非一朝一夕可以攻破,所以,在復習的過程中,不可能集中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相反,在實施重點突破的同時,要將背誦默寫任務分解,予以歸類,循序漸進,長期堅持,各個擊破。
一言以蔽之,名句名篇的背誦默寫,主要靠平時的點滴積累,只有厚積方能薄發。在高三有限的復習時間里,采取多種方式,加強誦讀與理解、歸納、總結則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意想不到的效果,不僅提高了復習的效率,而且增強了自己的文化修養,陶冶了性情。
(作者單位:陜西嵐皋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