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聯網,是繼書刊、廣播和電視之后,對當今人類產生巨大影響的又一種新型文化載體,面對網絡社會的崛起,分析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青年的思想成長及其發展趨勢,會使我們面對未來發展的機遇和挑戰更加充滿信心。
[關鍵詞]網絡文化 青年思想 政治教育
伴隨著互聯網對于人類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廣泛滲透,網絡已經逐漸成為人的一種生存方式,網絡社會作為一種新的社會文明形態成為21世紀令人矚目的發展前景和趨勢。面對網絡社會的崛起,分析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青年的思想成長及其發展趨勢,會使我們面對未來發展的機遇和挑戰更加充滿信心。隨著信息網絡技術的高速發展,以龐大的信息數據庫和信息高速公路等要素構成的互聯網,將人們帶入了全新的網絡時代。互聯網,是繼書刊、廣播和電視之后,對當今人類產生巨大影響的又一種新型文化載體,它的出現,不僅促進了社會的發展,擴大了人們的交往空間,也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模式與行為方式,改寫著道德規范的內涵,對青年學生的思想道德與整個社會文化都帶來了深刻的影響。
一、網絡文化背景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新挑戰
1.教育環境的開放性,對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識形態的防御能力和輿論控制能力提出了挑戰。網絡為西方國家文化滲透與意識形態入侵提供了便捷手段。傳統媒介在國際文化傳媒中的不平等現象在因特網上表現得更突出。大學生由于好奇心強,接受新事物快,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理想信念、道德倫理、民族認同感等容易受到西方文化的潛移默化的侵蝕和消磨,動搖著既有的信仰和價值準則,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受到嚴重消解。
2.教育對象的主體化,對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與教育者的權威地位提出了挑戰。網絡是一種交互性很強的工具。學生可以自由地檢索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可以與教育者直接進行“虛擬對話”,學習自主化會成為一種趨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順應和構建起平等交流的新型的主客體關系,更加注重學生的內在精神需求。網絡文化環境中教育者的權威和作用不再建立在學生的被動與無知的基礎之上,而是喚起學生的興趣、好奇心與熱情。
3.教育關系的虛擬化,對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學生的人格塑造與道德自律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與挑戰。網絡的建立給人們創造了一種新的生存方式,即虛擬生存。道德的約束力的減弱,對青年學生的人格發展是極為不利的,會導致他們在現實社會生活中的責任感缺乏,漠視現實社會的道德規范。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積極探索和加強學生自我教育的方法,把工作定位在“引導和幫助”上,把培養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我負責的意識和能力作為教育的重要目標,要重新設計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突出價值觀的教育,注重道德意志力的訓練,使學生的道德標準與道德實踐統一起來。
二、切實加強網絡文化背景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
1.積極吸收網絡文化的積極因素,建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我們正置身于一場由技術成為重要變革力量所導致的偉大的變革之中,而教育在這場變革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正是教育賦予信息以意義和內涵。如果信息本身沒有意義,那么它就變得毫無用處。就像只有適當的溫度才能把冰變成水一樣,只有教育才能把信息轉化成為知識、理解和智慧。從這種意義上來講,教育就像一架織布機,能把千頭萬緒的信息最終編織成價值體系、自我尊嚴、自我價值、自由乃至人類文明”。虛擬社會與網絡文化的出現,不僅為人的個性的自由解放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而且為人的德性的生存發展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學生的自我意識與主體意識大大增強,過去那種說教式的單向灌輸教育方法已不能適應需要,反而會招致學生的逆反心理和對抗情緒。教育者必須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地位,發揮學生主體性作用,運用開放、民主的教育方式,增強親和力,架起相互信任的橋梁,在平等的情景交流和愉悅的氣氛中實現教育者與受教育者思想的互相交流,雙向互動。
2.加強學生的網絡行為的自律教育與道德教育,提升校園的網絡文化品質。在享受網絡帶來的便捷生活的同時,我們也不無遺憾地看到它正在受到侵蝕。如同現實社會需要道德一樣,網絡社會顯然也離不開網絡道德。而由于網絡的虛擬性、開放性,傳統社會中以服從為主的道德范式在網絡社會中已部分失效,只有上升到道德習慣和道德信念的高層次上的自律性道德,才能夠規范個體的網絡行為。為此,思想政治教育應該加強培養學生的道德上的自律能力,把提高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列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務。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沒有自我教育,就沒有真正的教育”。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已不是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形成與發展的惟一影響源,大學生面對多元文化交融、各種觀念沖突,以及網上信息的無過濾性,培養他們自覺抵制有害信息的意志和能力,使他們遵守網絡道德,增加網絡自律意識,實現道德自律,已成為當前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點。
3.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網站,豐富網站內容與服務功能,規范網絡文化管理。一是要增強理論性,與“兩課”教學相結合,創辦“兩課”教學專業網站,實現“兩課”向網絡延伸,并制作生動直觀的多媒體思想政治教育軟件,把“兩課”由平面引向立體;二是要突出服務性,建設全面、周到、完善的網上服務系統,將學生學習信息、生活信息、工作信息上網,要收集學生對教學、宿舍、教室、食堂、圖書館等涉及到學生學習、生活、成長等方面的意見和建議,發布學生工作的最新動態,校園重大活動的具體內容和日常安排、校園熱門話題、組織紀律和規章制度、就業動態與信息等;三是要增強時效性,網絡勝于傳統媒體的最大優勢是它的及時性和快捷性,要善于利用重大節日和重要活動等有利時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四是要與黨團建設相結合,開展網上黨建,吸引更多的大學生向黨組織靠攏;開展網上團校,培訓團員干部,在網上進行團組織生活,還可以開展網上青年志愿者活動,網上主題團日活動等。
4.加強校園網絡文化建設,促進思想政治教育。一是要對校園網絡資源進行規范管理,對于反動的、封建的、低級趣味的東西,迅速鑒別并加以查封,整頓校園網絡秩序,凈化校園網絡資源。二是構筑網上文化精品庫,通過網絡進行名著點閱、名片點映、名曲點播等,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與知識結構。三是建立網上文化課堂,進行傳統優秀文化教育,如“名人演講廳”、網上學術沙龍等,定期邀請專家學者在網上講座、現場回答學生提問,既培養了學術丈化精神,提升了校園網絡文化的學術品位,又能樹立大學生的正確的文化價值取向。四是以網絡為平臺,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這樣既豐富了學生的課余文化生活,提高了他們使用網絡與利用網絡的能力,又為引導良好的校園網絡文化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作者單位:浙江湖州市行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