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就業形勢非常嚴峻的形勢下,卻存在大學生就業失信問題,它不僅使大學生的形象大打折扣,同時也干擾了正常的就業秩序,損害了用人單位的合法權益。本文分析了大學生就業失信的表現、造成大學生就業失信的原因及解決問題的對策。
[關鍵詞]大學生 就業失信 原因及對
策當前,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但是卻有一些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出現失信行為。它不僅使大學生的形象大打折扣,同時也干擾了正常的就業秩序,損害了用人單位的合法權益。在全社會重建誠信機制的今天,提高大學生誠信水平也成為當務之急。本文從大學生就業失信的表現、原因及對策談自己的看法。
一、大學生就業失信的主要表現
1.畢業生在書寫就業推薦表、準備推薦材料時出現誠信問題
縱觀這幾年畢業生的需求情況,優秀畢業生是單位搶著要,普通畢業生是搶著單位要。有的大學畢業生認為,寒窗幾十載,就是為了一個畢業文憑及畢業時能有一份好工作。將近畢業時,他們為了找工作而冥思苦想。于是有一些畢業生就在畢業推薦表上下功夫,進行“虛假包裝”。
2.簽訂就業協議時出現的誠信問題
有的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同時選擇幾家單位,但最先同意接受并要求與畢業生簽就業協議的單位不一定是畢業生心目中的理想單位,個別畢業生為了保底,就與用人單位簽訂了就業協議。然而,一旦有更好的單位就會另謀高就。畢業生違約,就會給用人單位的用人計劃帶來較大的沖擊。
3.面試時出現的誠信問題
近幾年,高校畢業生嚴峻的就業形勢,給畢業生帶來了很大的心理壓力。而這種壓力又會導致他們在求職時產生過重的心理負擔,尤其是在面試時心理更為緊張。許多畢業生在面試時為了不失去機會,他們對于單位提出的一些問題,往往不能如實回答。那些有豐富經驗的企業招聘經理,就會對學生的誠信打個問號,其結果可想而知。
二、造成大學生就業失信的原因
1.人才選拔方式不科學
用人單位選拔畢業生方式的不科學是“虛假包裝”形成的客觀動因。首先,在單位選拔人才的過程中存在著這樣一種誤區:要求學歷要高;頭頂上的光環要“亮”;要求工作經驗要多……用人單位列出的條條框框使得大學生們不得不在這些基本條件上“動腦筋、想辦法”。其次,招聘過程中單位對畢業生的了解往往僅限于學生個人提供的材料以及自我介紹,個人制作的材料或多或少都會帶有主觀色彩,使得不誠信行為有空可鉆。再次,由于有些用人單位招聘時間倉促,缺乏計劃性和必備的程序,缺乏對應聘者的深入了解,將大學生引入了大做表面文章的誤區;同時,也使應聘者缺少對該崗位工作內容、待遇的認識,從而導致了簽約后對工作不滿而引起的違約。
2.學校監管措施不得力
學校對畢業生就業過程中行為的監管制度不健全、政策執行不力為大學生就業過程中出現誠信問題提供了客觀條件。在巨大的就業壓力之下,各大高校也不得不為學生的就業率擔憂,于是許多學校對于畢業生的虛假包裝都采取了默許的態度。據了解,一些高校為了方便學生就業,在畢業生推薦材料上毫無原則地使用“優秀學生干部”“社會實踐先進個人”等溢美之詞;不少高校還在校內開展一些名目繁多的、適應就業需要的活動,讓參與的學生通過經濟手段即可輕而易舉地獲得各種各樣的頭銜、美稱,以滿足用人單位的“需要”,畢業生推薦表也全由學生自己填寫,教師只負責蓋章。
3.社會誠信氛圍不濃厚
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然而,在市場經濟的沖擊、滌蕩下,信用危機已成為阻礙中國經濟發展的又一主要因素。就業市場中管理體制的不健全使守信者缺乏保護,讓失信者從中漁利。于是,大學生在深受誠信問題之害的同時,也開始學會在這樣的環境下如何“生存”。
4.學生誠信意識未形成
以上三點都是導致大學生就業過程中誠信問題出現的客觀原因,而最本質的原因應在于大學生誠信意識的薄弱。多年以來,高校誠信教育的缺失使得大學生的誠信觀念十分淡薄,而就業指導過程中對誠信教育的忽視使許多學生并未將違約視為失信,而是將其當作尋求更好的工作機會的踏板;更有甚者將虛假包裝當作求職的技巧。
三、解決大學生就業失信行為的對策
1. 加強對畢業生的誠信教育
大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趨于成熟的關鍵時期,誠實守信是關系到其道德修養、個人信用的大問題,也是其成才和從事專業工作的基本要求。因此,要把誠信觀念教育納入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和入學、畢業教育之中,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使大學生牢固樹立社會誠信意識,深刻理解良好的社會信譽在今后工作與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珍惜自己的信譽,并認真履行各項義務。
2.加強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
要讓大學生正確理解畢業生和用人單位“雙向選擇”機制,指導畢業生如實填寫推薦表和自薦表,加強畢業生就業協議書的管理,嚴格發放畢業生就業協議書。并建立畢業生簽約管理系統,還要對畢業生進行必要的法制教育,讓學生明白簽訂就業協議是一種法律行為,違反協議則要承擔違約責任。
3.走出招聘誤區,完善聘用制度
用人單位聘人的目的就是為了找到能勝任該職位工作,并有進一步發展潛力的人,盲目崇拜“光環”、信仰學歷,忽略對個人實際能力的考察,無疑為造假者提供了廣闊的市場。對于學生提供的材料,用人單位應建立嚴密的核查制度,主動與學校溝通,辨識材料的真偽。
4.構建社會誠信監督體系,營造誠信為本的社會氛圍
在新的社會形勢下,道德作為以往規范誠信行為的唯一工具,已明顯感覺力不從心,缺少利益驅動的誠信行為已遭到越來越多人的摒棄。為使誠信再次回歸,營造以誠為本的氛圍,構建社會誠信監督體系,將誠信行為與個人利益掛鉤,已成為歷史發展的必然選擇。
5.加強與政府的就業指導部門及用人單位的溝通
做好高校的就業工作,進行學生誠信就業,高校就業指導部門必須與政府的就業指導部門及用人單位互通信息,及時把握學生的真實動態,了解社會的真實需求,只有這樣,才能減少畢業生誠信問題的出現。
6.拓寬就業渠道,創造就業機會
學校就業指導部門應該為畢業生盡可能提供更多的就業信息,要與社會各部門、學校各級機構、學生家長密切配合,形成一個立體的就業信息網,最大限度地為畢業生尋找就業機會。只有畢業生就業渠道拓寬了,才能減少畢業生就業壓力,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高校畢業生就業的誠信問題。
總之,解決大學畢業生就業失信問題,建立求職中的誠信制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我們相信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只要我們堅持誠信原則,弘揚誠信精神,加快法制和信用體系建設的步伐,充分發揮就業市場機制的作用,就一定能夠形成誠實守信的大學畢業生就業風尚,促進畢業生就業市場朝著誠信和健康的軌道運行。
(作者單位:河南工程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