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認為要真正實現減輕中小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學校、教師必須真正徹底轉變教育理念、管理理念和評價理念。
[關鍵詞]教育理念 管理理念 評價理念
2005年3月23日,浙江教育廳副廳長張緒培在省教育廳召開的全省中小學生減輕過重課業負擔網絡視頻會議分析說:“學生課業負擔過重有社會的原因,有家長的原因,也有學校自身的原因,是社會擇業的激烈競爭、家長望子成龍的迫切愿望和學校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問題在基礎教育領域的集中反映。”本人以為要真正實現減輕中小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從學校、教師的角度首先在自身上真正徹底轉換教育理念、管理理念和評價理念。
一、從心靈深處轉換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支配一切教育教學活動的靈魂。它的要義在于教育究竟要培養什么樣的人的問題,也就是教育的培養目標是什么。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提出:新課程的培養目標應體現時代要求。要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和革命傳統;具有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壯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
這么多方面發展的培養目標不是只著眼于“眼前”,而是著眼于“未來”;不是只為學生的“一時”考慮,而是為學生的“一生”考慮。這才是真正體現教育“面向未來”的思想,這才真正“代表最廣大勞動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是說這樣的教育目標我們不知道,那是冤枉的,或多或少我們總知道一些。不僅如此,而且我們還經常在喊,例如,我們哪一位校長沒有喊過素質教育的口號呢?問題是我們骨子里裝著的依舊是“成績至上、升學至上”這種單一的、只管眼前和一時的應試教育理念。不然,節假日補課、有名無實的活動課、勞技課、變相的社區學校等現象就不可能產生。不轉換教育理念,新課程的培養目標只是空中樓閣。只有我們真正徹底地摒棄應試教育理念,樹立適應新時代發展要求的教育理念,中小學生過重課業負擔才能真正得到減輕,我們的教育才能真正走上健康的道路,從而真正實現新課程改革綱要所提出的培養目標。
二、在本質意義上轉換管理理念
尼爾認為管理有三個主題,即“思想、工具和人”,而管理的核心是“思想”,也就是管理的理念。“管理”的基本含義是“負責某項工作使順利進行”,教育管理并不是簡單的“照管和約束”,因為它的對象較之其他系統更多的是“人”。既然是“人”,就必須更多地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更多地體現人性化。它必須有“管”和“理”兩個方面。而事實上,我們的教育管理很少考慮“人”的因素,因為我們總是更多地熱衷于制定各種“規范”“制度”“條例”“職責”諸如此類的條條框框也即所謂的“工具”來約束老師和學生,就是說偏重于“管”,忽視了“理”,也即忽視了對教師和學生“心靈”的“疏導”和“調理”。
1.學生不能“動”,只能“靜”,因為“動”則有違紀的可能,也就有被“扣分”的危險。但無論是歷史還是現實都可以證明(相信未來必然也能證明),凡事循規蹈矩的學生,他們未來可以成為好公民(盡管我們需要好公民),卻很少有可能成為優秀的人才,更別說是偉人。因為他們的思想是保守型而不是開創型的,但“優秀”“偉大”必然是“開拓”“創新”的孿生姐妹,而絕不是“因循”“保守”的同胞兄弟。
2.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忙,但大多不是忙在主動的思考探討上,而是忙在被動的機械應付上,他們很少有時間靜下心來思考探討問題。這非常可怕,尤其對于學生,他們未來不是光去做解題機器的。
3.目前,有相當數量的學生存在著心理不健康的問題,比如失眠癥、憂郁癥、焦躁癥等,而這必然影響學生未來的發展。
試問這樣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能培養人的自覺意識和創造精神嗎?
三、全面合理地轉換評價理念
有教育必然有評價,問題在于如何評價,拿什么標準去評價。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對學生的評價提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體系,對教師的評價提出了“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體系,對學校的評價提出了“促進課程不斷發展”的體系。這些體系都不是將“考試成績”“升學率”作為主要標準的。而目前社會評價學校,領導評價教師,教師評價學生卻還是拿“考試成績”“升學率”作為主要的標準。尤其是學校對教師和學生的評價是如此。
例如,對教師的評價,一些學校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從教育的角度說,“坐得住”“盯得緊”,凡事包辦,把班級管得死氣沉沉的班主任往往在先進之列,而善于發揮班干部作用,把班級管得生龍活虎的班主任卻未必是領導中意的。從教學的角度說,各方面素質平平,教學水平一般但卻會搶時間,學生一致認為“兇狠”的老師往往能名利雙收;而那些自身素質好,教學水平高,學生歡迎的老師,卻因為不屑與人爭搶時間導致考試成績不佳而與 “先進”和“優秀”無緣。這些老師都悔恨自己“心太軟”而變得“兇狠”起來,于是出現教師之間搶時間的怪現象,有些教師甚至無孔不入。一些學校為了避免因為搶時間而引起的矛盾,想出高招,干脆瓜分學生的自修時間,于是又出現了自修課甚至是晚自修上課的現象。最后倒霉的自然是學生,他們因為教室里沒有做作業的時間,為了第二天不至于挨罵,只好回家或回寢室里摸黑起早地加班。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評價體系的出臺,早就為我們的教育評價指明了方向,但要真正執行,首先必須拋棄陳舊的評價理念,建立全面、科學、合理的評價制度,一方面,引導教師自覺地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分析與反思,使他們從校長、教師、學生、家長等多種渠道獲得信息,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另一方面,引導教師不僅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善于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
國務院1999年頒發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2001年頒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教育部隨即推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這些文件所體現的極大的前瞻性是不容置疑的,它們是我國基礎教育走出困境的希望。然而令人費解的是這些文件的精神至今還得不到真正的貫徹和落實,這無疑是基礎教育的悲哀,更是廣大中小學生的悲哀。現在省教育廳正式出臺了得到“兩會”通過的《關于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課業負擔的若干意見》,提出了17項具體的措施,這是切實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課業負擔的必要保障。但關鍵的是我們必須徹底轉換教育理念,讓基礎教育走上正確的軌道,讓中小學生輕裝走向未來。
(作者單位:浙江紹興上虞市驛亭鎮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