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來到一個陌生的地方生活和學習,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本文以從甘孜、阿壩、涼山等少數民族聚集地來重慶學習讀書的孩子為例,說明他們是在適應中成長,在成長中適應的。
[關鍵詞]三州學生 生活習慣 文化背景 適應過程
從工作至今,我一直在接觸從三州來的學生,耳聞目睹了他們從三州來到內地,生活、習慣以及學習上的一系列轉變。
三州學生,一般是指從甘孜、阿壩、涼山等少數民族聚集地過來的娃娃,他們從遙遠的家鄉來到成都生活、讀書,其中就有一個適應過程。
三州來的學生,受當地生活習慣、文化背景的影響較深,一般學生的基礎、習慣、性格、學習方法、家庭背景等差異較大,學生的層次差異也較大。
一般說來,有的學生或許驕傲自大,目光短淺,目中無人;有的學生或許過度自卑,性格內向,認為自己一無所能,樹立不起自信心;有的學生或許目光短淺,胸無大志,不知道自己的前途目標,這都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
在學生們剛到學校的那天起,老師就開始從生活、學習、習慣等方面對學生進行培養教育。
學生們首先從集體生活開始,學習如何與別人相處,再學習如何生活自理。在遠離父母的情況下,如何自己照顧自己活,并自己打理一切。從一個在家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大小姐、小少爺變成一個個能干的中學生。
在學習方面,由于原來的學習習慣不是很好,所以,首先從學習習慣抓起,就拿英語學習來說吧。
有些同學是剛開始接觸英語,原來沒學過,對于這些沒學過的同學來說有好處也有壞處;好處是原來沒學過,那么,就如同一張白紙,一切都從頭開始,對于形成正確的語音語調就有優勢,但由于初中教材是為小學開設了英語課程的學生,也就是有一定英語基礎的娃娃預備的,所以,對于三州學生未學過英語的來說,基礎較差,起點較低,要學的內容又比較多,這些學生從未接觸過英語,要從音標開始,學習怎樣拼單詞,怎樣背誦單詞,漸漸學習根據音標,根據單詞的讀音記單詞。
三州異地的娃娃在聯系口語的過程中,進步較大。他們由于會漢語,又有自己的語言,所以他們掌握英語的語音、語調要快。民族學生多數都特別刻苦,他們為了練好口語,幾乎每天早上聽磁帶,跟著磁帶讀,練習自己的語音、語調,長期堅持下來,形成了較流利,較標準的語音、語調。
小學學過英語的同學,在初中的學習中,相對就要輕松一點,對于英語的興趣就要多一些,對英語也不像沒學過的那些同學,似乎總覺得比別人落后一截,有種恐懼的心理,所以,對于這一點,學過英語的就好的多,他們的心態要放得輕松,學習起來也就更輕松。
在2001年,我接觸第一個外語班時,其中有個小姑娘給我印象一直很深。她叫拉姆,原來在家中的時候,同時有三四個保姆照顧她,那真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并且不能有任何一個人對她說不。在生活上、心理上都不獨立,沒有一點點自理能力。來到學校后,在這樣一個封閉式教育教學環境中,生活學習都需要獨立打理,她就困難了。因為她不聽任何勸告和意見,別人的話聽不進,對于一個嶄新的環境也不愿意去接受、去適應,總想著原來在家的時候怎么樣、怎么樣,總希望回到原來的生活狀態。不會去食堂吃飯,不會自己照顧自己。老師同學多次幫助她,教她怎么去食堂吃飯,怎么收拾自己的床鋪,怎么洗衣服,怎么換衣服,等等。同學做什么事情也引導著她,開始的時候還有同學幫助她,帶她洗衣服,做清潔、打掃衛生等。而本應該心存感激的她,卻覺得同學的幫助是應該的,毫無反應。不會與他人交往,她的班主任多次與她談心,溝通開導她,卻毫無結果。長期嬌生慣養的她,對新生活怎么也適應不了,更談不上學習了,最后退學了。
而在2003年,我接觸的第二個外語班,讓我見識了娃娃的適應能力有多強。當我踏入教室,看到那一張張黑紅黑紅的小臉后,心中涌起無限感觸:心疼、期盼、擔心……有了第一次教外語班的經歷后,我先從和他們談心開始。于是,在給他們講完了學習方法和學習上的一些要求后,我對他們展開了攻心術。首先,深深的理解他們這么小,就遠離爸爸媽媽溫暖的懷抱,離開溫馨的家,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沒有媽媽做好的香噴噴的飯菜,沒有爸爸大手的愛撫,一切都要靠自己,自己打理一切,這都是為了學習,很偉大的志向,現在就要看自己的行動了……聽著聽著,許多娃娃眼圈都紅了,低下了頭。 然后,我又說,那我們在這里這么思念爸爸媽媽,那想想看,爸爸媽媽也是同樣在思念我們啊,是不是也很不放心我們啊,不放心我們吃的、穿的、用的、尤其是學習。一切的一切他們都在掛念。那我們該怎么才能讓他們放心?對!適應我們的新環境,在新環境中快樂成長,好好學習。娃娃們默默的點著頭,沉思著。這樣,一點點慢慢地讓娃娃們從思想上、心理上先堅強起來、從而去積極、主動、樂觀的適應新環境。
其中有個娃娃,一直很默然。后來慢慢地觀察接觸,我才發現,他甚至連漢語都聽不懂!我很驚訝,也相當佩服,因為他還同時需要很好地學習英語。幾個星期后,他已經能夠用漢語進行交流了,并且他的英語在班上也是很棒的。我由衷的感慨,如果娃娃樂意去適應,積極主動的去適應,他們的適應能力是多么的強。
我時常豎起大拇指夸獎他:你是超強的,別的娃娃學習一門語言的工夫,你卻同時掌握了兩種語言,了不起!你真棒!他也總是自豪地紅著臉。
從一個環境到另一個環境,學習、生活總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孩子們在適應的過程中成長,在成長的過程中適應。
(作者單位:四川成都四十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