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師范院校中,鋼琴教學沿用傳統(tǒng)模式,以專業(yè)化訓練為主,不能夠適應基礎音樂教育的需要,使教學缺乏活力。通過十幾年的教學與積累,我在教學中做了一些嘗試和探索:明確教學目標;分析教學差異組織教學實施;制定合理的教學計劃;因材施教,注重實際能力的提高,并將“和聲學”運用到鍵盤教學中。使學生不僅具備必要的鋼琴演奏技能,還具備為歌曲編配伴奏的能力,注重實用性,全面提高學生的鋼琴修養(yǎng)。
[關鍵詞]鋼琴教學 教學改革 教學模式
我國師范院校的鋼琴教學,由于多種原因,多年來基本上是沿用了藝術院校中以鋼琴專業(yè)化訓練為主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學生入學后一味地彈教程,彈曲子,忽略了培養(yǎng)對象是走上講臺的音樂教師,而不是走向舞臺的鋼琴演奏家。特別是學生的即興伴奏能力十分薄弱,許多學生畢業(yè)后連簡單的歌曲伴奏也不會彈,這樣的教學不能適應基礎音樂教育的需要,偏離了師范音樂教育的宗旨。
通過這十幾年的教學與實踐,針對師專學生的情況和畢業(yè)生反饋的信息,我在鋼琴教學中做了一些嘗試與探索,在這里談一些粗淺的看法。
一、明確教學目標
我們的教學目標是什么?是培養(yǎng)初級中學的音樂師資。我們的鋼琴教學不是也不可能培養(yǎng)專門的鋼琴專業(yè)人才,而應該在較短時間內(nèi)把大批沒有鋼琴基礎的學生培養(yǎng)成合格的音樂教師。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具有一定的鋼琴演奏技能和即興伴奏的能力,使學生畢業(yè)后在從事基礎音樂教育的教學中,能把鋼琴作為一件得心應手的教學工具。這也是師范院校鋼琴教學改革的著眼點。只有目標明確,才能樹立正確的教學指導思想,并以此來探索我們的教學模式和方法。
二、分析教學差異
我們學院師專的生源大多是以聲樂特長考取的,學習器樂的學生很少,有鋼琴基礎的更少;還有一部分師訓的學生,大多是來自基層中小學,有一定閱歷,急需進行學歷教育的成人音樂教師以及各類文藝愛好者。他們不可能像音樂學院的學生那樣,高考前至少有5~8年的童子功基礎,他們在年齡、技術水平、接受能力、可塑性等方面有著明顯的差異,因此,在教學中要避免下列兩種傾向。
1.認為學生基礎不好,過細地摳基本功,教學進度太慢
鋼琴技巧性很強,難度很大,訓練周期長,有其特定的成才規(guī)律。有些教師認為既是學習鋼琴,就要一步一步來,因而在教學中過細地摳基本功,拜厄、車爾尼《599》或《哈農(nóng)》練習曲一條一條地過,只求質(zhì)量不求進度,用對待幼兒的教學方法教學,忽略了我們的教學目標,不能適應教學需要。
2.認為成人已經(jīng)定型,不注重基本訓練,放任自流
成人從生理特點看,柔性差,反應慢,彈奏動作容易發(fā)僵,因此,技巧與速度都有一定難度。有些教師認為他們反正已定型了,再練也不能有多高水平,因此,在教學中忽視了基本練習以及動作的規(guī)范性和曲目的彈奏質(zhì)量,沒能為第三年的即興伴奏學習打好基礎。
三、組織教學實施
1.制定合理的教學計劃
遵循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原則。根據(jù)我院是三年制師專的情況,將鋼琴普修課分為三大階段(一年為一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熟悉鍵盤階段。主要學習鋼琴基本彈奏法等技能技巧,使學生做到手臂自如,手指獨立,彈奏流暢、富于歌唱性,初步學會使用踏板,并進入八度練習。在這一年中,要求學生彈完三升、三降以內(nèi)各調(diào)的音階、琶音、和弦,做到基本熟悉鍵盤。
第二階段是提高階段。在第一階段的基礎之上,進一步加強技能技巧訓練,彈完二十四個大小調(diào),接觸更多的音樂作品,熟悉不同作曲家的演奏風格,并讓學生彈奏一些帶伴奏的歌曲,開闊眼界,提高音樂表現(xiàn)能力。
第三階段開始進入即興伴奏課的學習。第五學期主要學習即興伴奏的基本理論,并通過大課、小組課的方式,使學生掌握一定的伴奏技巧,以適應第六學期的教育實習。在第三階段的學習當中,鋼琴伴奏與技能教學同時進行,使學生畢業(yè)后能夠勝任自己的教學工作。
2.針對學生特點因材施教
成人學生學琴雖有短處,但他們身體發(fā)育成熟,手指、手腕、手臂肌肉有力量、彈奏有力度,而且掌寬指長,一般都能達到八度。此外他們的理解能力及自控能力強,又掌握了一定的樂理知識,學習自覺、主動,這都是他們的長處。根據(jù)這些情況,可以讓學生走彈奏速成,加強伴奏這條路。在讀譜方面給學生分析得細一點,提高其理性認識。在彈奏方面,關鍵要讓學生掌握正確的彈奏姿勢和方法,曲目選擇要有代表性,可跳躍進行,沒必要一條一條地過。在學生初步掌握彈奏技能的基礎上,盡快過渡到樂曲彈奏上,樂曲面要廣,多接觸不同作曲家的作品,掌握不同時代作曲家的風格、特點等,并適時加入基本練習(音階、琶音、和弦)的訓練,以及一些常見歌曲改編的鋼琴曲,為學習伴奏作準備。
3.將和聲學與鋼琴教學相結合
師專在第二年開設和聲課,而多年來我國的和聲學教本都有一個極大的不足之處——“紙上談兵”,學生不能系統(tǒng)地接觸和聲音響,和聲的內(nèi)心感覺及和聲想象力都不強。多數(shù)學生都理解不了四部和聲所揭示的和聲寫作規(guī)律,因此,他們覺得學習這門課沒用,不重視,學也只是為了應付考試。
鋼琴課的教學無處不揭示和聲學的內(nèi)容,因此,我把和聲學與鋼琴伴奏教學相結合,在學生具備了初級的演奏技能、基礎樂理知識和一定的聽音能力后,通過學習和聲學的基本理論的簡易的四部和聲寫作技能,參考《鋼琴即興伴奏》一書,給他們布置相當程序的歌曲讓學生自己配置和弦,讓和聲學與伴奏的技能技巧結合起來。這樣,學生覺得和聲學不再枯燥、乏味,確實是實用性很強的一門課程。通過一年的學習,學生基本上會運用正三和弦、副三和弦及常見的七和弦為旋律配和聲,能根據(jù)歌曲的體裁選擇相應的伴奏音型,并能在較短時間內(nèi)流利準確地彈奏,伴奏水平迅速提高。這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既加深了學生對理論的理解與掌握,同時掌握了和聲織體的規(guī)律。因此,對作品有了較深刻的理解,學習興趣濃厚,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進度,在教學及實習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總之,鋼琴課在高師音樂專業(yè)諸門課程中屬于基本課程,我們必須從培養(yǎng)基礎教育師資這個目標出發(fā),注重實際能力的培養(yǎng),使學生具備一定的鋼琴演奏技能、音樂表現(xiàn)能力以及歌曲配簡易伴奏的能力,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鋼琴修養(yǎng),為祖國的藝術教育事業(yè)貢獻力量。
(作者單位:河南鄭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