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兒童活潑好動,創造力很豐富,學校教育就應因勢利導,不可一味灌輸與實際生活無關的死知識。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進行創新教育是本文探討的重點。
[關鍵詞]小學語文 閱讀教學 創新教育
隨著新課程理念的深入人心,廣大教師已經能自覺地在課堂教學中運用新的課程理念,采用新的教學方式。但由于對理論的學習、理解不夠到位,對教材把握處理不好、對學生的實際了解不夠和盲目模仿等原因,我們部分語文教師對新課程、新理念、新思潮、新方法缺乏冷靜地審視、深刻地思考,致使我們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缺少新意。
一、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自主學習成為放任自流
上課伊始,就讓學生想學什么就學什么,想怎么學就怎么學,還有的課堂教學,學生想怎么讀書就怎么讀書。學生讀書的次數多了,時間多了,似乎在體現“在讀中領悟”,似乎在體現“學生的參與意識”,但是,為什么讀,通過讀要達到什么目的,教師是盲目的,學生也就更盲目。讀的層次、讀的質量等等問題都沒很好地解決。
2.合作學習和小組討論成為“時尚”
新課程大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小組合作就成了最時髦的學習方式。越是公開課、觀摩課,這種形式出現得就越多。好像只有“討論”一下才熱鬧,只有“合作交流”才叫轉變觀念。在這種表面的合作討論中,常常是功課好的、愛表達的學生在發言,平時基礎薄弱、不愛說話的學生只能靜靜地聽。小組之間很少或根本沒有交流,小組討論的時間一般都不足,小組討論這種方式不結合課文和學生的實際,把它視為教學的一個必有的步驟,這就成為一種新的形式。這樣的學習并不是真正的合作學習,學生難有實實在在的體驗和感悟。
3.探究學習流于形式
《課程標準》中提到要培養學生“初步具備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對不同的學段搜集信息和資料,擴大知識面提出了具體要求。一些語文教師誤以為探究就是查資料,鼓勵學生收集大量信息與資料,但又缺乏對信息搜集能力的指導。致使一些閱讀課上老師丟棄文本于不顧,師生著力于展示所謂的“探究成果”,有些學生連下載的資料都讀不成句,更不用談理解,談資料和課文的關系了。不會處理信息,不能根據需要搜集信息,只是為在課堂上表現學生獲得的資料,這又是一種浮躁,一種形式主義。
二、創新教育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1.在課堂導入中激發創新意識
課堂導入是一節課成功的重要環節。好的導入能引起學生的認知和沖突,引出緊扣學生心弦的教學情境,打破學生原有的心理平衡,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學習興趣。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精心設計導入,創設思維情境,激發學生創新意識,喚起學生的探索欲望。課堂的導入還應結合教學內容,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去設計。課堂導入的目的是激發學生的興趣,但教師還要注意給學生留下恰當的想象空間,以達到激活學生創新意識,啟迪學生思維的功效。興趣是學生主動、積極思考問題,探求新知的內在動力。因此,只有將枯燥無味的知識“打扮”得新穎一點,才有可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激起他們的創新意識。
2.在課堂教學中挖掘創新意識
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創新,是在打好基礎前提下的創新,是在語言訓練過程中的創新,是有助于提高讀寫能力的創新。其特點是憑借課文、緊扣語言、展開想象、激活思維、推動聯想,在學習語言、發展語言中創新,創新又促進學生學習和發展語言。創新意識落實到課堂,具體做法有:
⑴鼓勵質疑問難
學習中常有疑點和問題,才能常有思考,常有發現,常有創新。教師激勵學生發現問題,是閱讀教學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可靠途徑。比如講《驚弓之鳥》這一課時,教師可以講故事導入新課,設置懸念(那只大雁落下來沒有呢?)激發學生自由朗讀課文。之后,教師問:“同學們剛才認真讀了這個有趣的故事。在讀的時候,你們發現了什么問題呢?”學生紛紛舉手發言:“更贏為什么只拉一下弓,那只大雁就落下來呢?”“魏王為什么不知道會有這個結果?”“為什么魏王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第一問是個普遍存在的問題,涉及的是課文的主要內容,再加上講原因的那一段邏輯性強,不是很好懂,顯然,這一個問題的提出表明學生善于學習、善于發現問題,善于讀懂主要內容。其他兩問是出乎教師意料的:學生們怎么會冒出這樣的問題呢?教師始料不及,而這恰好說明學生思維的創新。所以,教師要重視學生的發現,把問題全寫在黑板上,讓學生分組討論,解決問題。后來集中討論時,學生發言中出現了很多有趣的分析、奇特的思維、奇妙的語言,學生的創新思維得到了充分的發展。
⑵激勵大膽想象
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通過多種途徑創設時機,培養學生的想象力。例如可以指導學生續編故事;可以結合課文中的插圖創設情景,讓學生自由想象,培養他們的想象力。學生思維一經打開,想象力極其豐富,讓學生多進行想象的訓練,能促進他們創新思維能力的發展。
⑶培養創造思維
心理學告訴我們,創造思維就是根據一定的目的、任務,在頭腦中獨立創造出新事物的心理過程,它是創造力的核心。因此,語文教學中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一是培養發散思維。發散思維能避免單一思維的局限,它通過對一種事物的多角度思考,探求多種答案的可能。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在發散中創新。
二是培養變通思維。思維的變通性是指思維具有廣度和靈活性,它少受定勢心理的影響,能隨機應變地應付復雜多變的客觀事物。如教《我的戰友邱少云》一課,可以啟發學生給課文變換課題。經過一番思考和議論,最后得到了這么多的題目:(1)從時間著眼,擬為《難忘的一天》《金秋的一天》;(2)從事件著眼,擬為《潛伏》《烈火燒身》《紋絲不動》;(3)從中心著眼,擬為《嚴守紀律》《烈火見英雄》《在烈火中永生》等。學生思維活躍,言之有據。
三是訓練逆向思維。訓練逆向思維就是要“反其道而行之”,從常規思維的反面去想,讓學生的思維來個急轉彎,從而以反襯正,標新立異。
三、在課堂結尾時激發創新高潮
課文的結尾對發展學生興趣、強化教學目標具有重要的意義。教師要創造性地利用課堂的結尾,再次激發學生創新的高潮。前蘇聯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人在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學生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如果課堂的結尾教師處理得很好的話,不僅能實現學生的心理需求,而且還會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主渠道,也是實施創新教育成功的關鍵。作為一名新時代的語文教師,必須在實際教學中優化教學的各個環節,這樣,小學生的創新精神就會在教學中逐步發展起來,從而培養出具有創新意識的人才。
參考文獻:
[1]劉志光.《創造性教育與人才》.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
[2]王慶茂.《成功教育研究》.山東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單位:浙江玉環縣城關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