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數學活動課 寓教于樂 學習情境
數學活動課教學目標是根據學生的愛好和需要出發,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為學生提供靈活而豐富多彩的學習空間,達到激發學生的潛在智能,促進學生個性特長的發展。要讓學生人人參與活動,通過讓學生動手做、動腦想、動口說,使學生在活動中發現問題,探索規律,解決問題。
一、寓教于樂,通過“玩”來掌握知識
我在數學活動課中,經常讓學生通過“玩”來掌握知識,增強學習能力。例如,在“20以內進位加法練習”的活動中,我要求每個學生準備兩個棱長為3厘米的正方體。每個正方體的六個面分別寫上4、5、6、7、8、9和3、4、5、6、7、8。上課時學生自拋自做,或同桌合作甲拋乙做,或同桌每人拋1個兩人爭做等等。學生“玩”得很起勁,學得很有趣,練得很靈活,練習的正確率和速度明顯提高。
二、創設愉快的課堂氣氛,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數學活動課一定要通過啟發引導,讓學生愉快地“說”起來。教學中不但要求學生會說,而且要求學生說得好;不但要求學生對老師說,而且要求學生間進行辯說。例如,在一次數學活動課上,我引用了一道智力題:樹上有9只鳥,獵人用槍打死了一只,這時樹上還有幾只鳥?題目一出示,學生紛紛發言。
生1:樹上沒有鳥了,因為打死的掉下來了,活著的聽見槍響,全飛跑了……
生2:樹上還有一只鳥,就是被打死的鳥掛在樹上,其余的全飛走了……
生3:樹上還有1只鳥,這只是死鳥的媽媽,它不肯離開……
生4:樹上還有8只鳥,因為這8只都是剛生出來的,都在鳥窩里,不會飛……
生5:樹上還有9只鳥,我們可以這樣想:是用無聲手槍打的,打死的一只還掛在樹枝上,而另外8只鳥也沒有受到任何驚嚇……
生6:樹上還有7只鳥,我們假設9只鳥,有7只小鳥還不會飛,而會飛的一只被打死掉在地上,另一只聽見槍聲飛跑了……
這種說的訓練,不僅活躍了活動課的氣氛,讓學生感受到數學是一種樂趣,而且逐步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促進了思維品質的提高
三、開展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做“數學”
實踐活動是圍繞要解決的問題創設具有趣味性、挑戰性的學習情境,讓學生經歷思考與策略自主探索再創造的學習過程。數學學習應強調實踐性,數學創造性思維具體表現在學生解答某個數學問題時,具有別人尚未發現且不同于常規的思考方法和途徑,在原有認識結構上有所突破,在未知領域中有所創新。這樣的情況往往出現在學生喜聞樂見的數學活動課上。例如,在學完“分數的意義”之后的一節活動課上,我出了這樣一道題:上面擺3個藍圓,下面擺4個黃色圓,要求學生拿出自己課前準備好的小圓片,邊操作邊思考:要使黃圓占這些圓的2/3,你有什么好辦法?學生勁頭十足,邊思考邊動手邊講。在數學活動課這種新穎的形式中,學生從小受到了數學思維的訓練。
數學活動課一定要以學生活動為主要教學方式,通過活動發展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拓寬學生數學認知領域,為他們提供創造、解決問題的學習情境,從而使學生實踐能力得到提高,潛能得到充分展示。
(作者單位:貴州遵義縣西坪鎮廠上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