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閱讀教學時,教師應巧妙利用行文中的空白處,根據語言文字訓練與思維想象能力訓練相結合的原則,有選擇有重點地填補“空白”,引導學生揣摩、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這樣既能加深對課文思想內容的認識,又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想象力。
[關鍵詞]空白 閱讀教學 語言表達能力 想象力
《課程標準》指出:“在閱讀中揣摩、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會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一些課文中因行文或內容需要會有跳躍或寫得相當簡單, 或者略去不寫,為讀者留下了“空白”。 在閱讀教學時教師應巧妙利用這些空白處,根據教材的特點,語言文字訓練與思維想象能力訓練要相結合的原則,有選擇有重點地填補“空白”,引導學生揣摩、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這樣既能加深對課文思想內容的認識,又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訓練了學生的想象力。那么,教師如何在教學中巧妙運用“空白”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呢?
一、填補作品的“空白”,激發學生大膽想象
作品的空白是作者有意或無意留下的,沒有寫明的、召喚讀者想象的未定的意蘊空間。它能夠驅遣讀者的想象,激活讀者的思維,從而建立起讀者與作品溝通的橋梁,使讀者對作品的意義達到個性化的理解。語文課上,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對作品“空白”進行富有個性色彩的填補,乃是開啟學生思維的有效途徑。
(1)利用人物語言的“空白”
作品中人物的語言常常出現不完整的情況。教學時,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內容,聯系生活實際,通過想象來補白。
如,一位老師教學小學語文第七冊的《第一朵杏花》時,抓住文中的一段竺爺爺與孩子的對話:
孩子:竺爺爺,竺爺爺!
竺爺爺:什么事情啊?
孩子:竺爺爺,杏花開啦!
竺爺爺:什么時候?
孩子:剛才。
竺爺爺:是第一朵嗎?
孩子:是
教學時,先引導學生讀、表演后,再要求學生補充對話中的人物神情、動作,以引導學生對語言進行感悟、積累。
(2)利用情節的“空白”
作者為了加快情節的發展常常省略一些情節。教學時,調動學生的知識經驗、生活積累,對課文中前后跨越性強的情節,發揮想象,充實情節內容,豐滿人物的形象。如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十冊《魯本的秘密》一文,當小魯本去撿麻袋回家晚時,母親總會問他去哪了?魯本為了隱藏心中的秘密,總是告訴母親玩去了。這時母親總會看著他的臉,搖搖頭,認為他太貪玩了。每當這時,魯本心里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課文只字未提。教學時,筆者讓學生換位聯想:此時,如果你是小魯本,心里會怎么想?表面會怎么做?把想到的寫下來。
(3)利用結尾的“空白”
教材中一些故事性強的文章言盡而意未盡,給讀者留下無窮的想象空間,這個空白,如果讓學生通過想象去填補,有利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發散他們的想象潛能,培養不受制約的思考習慣,同時進一步領略作者的意圖。如《諾曼底號遇難記》的結尾寫哈爾威船長隨著輪船徐徐沉入大海。我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哈爾威船長后來怎樣了?你能接下去把故事說完嗎?學生興趣極高,有的想象哈爾威船長等輪船沉入海面時,沉著地爬上桅桿,“瑪麗” 號上的水手及時送來救生艇,哈爾威船長得救了;有的想象哈爾威船長沉著鎮靜地等“諾曼底”號完全沉入海面后,從容不迫地游向“瑪麗”號,因為他在海里爬滾幾十年了,“瑪麗”號上的人們趕快派救生艇迎接哈爾威船長,哈爾威船長上了“瑪麗”號后,劫后余生的人們沉浸在一片歡樂之中……這樣續編故事,學生思維活躍。其實無論他們的設想是對是錯,都體現著一種探索精神,一種創新精神。
二、創設課堂的空白,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
課堂的“空白”,是指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巧妙鋪設,不作講授,把課堂交給學生,讓他們的思維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內馳騁,主動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一)教給學法,是實施課堂“空白”的關鍵
學生在學習中,面對全新的課文不知怎樣去學,從哪個角度入手。如果教師不在學法上加以指導,學生會不知所措。這樣的課堂將是死水一潭的“空白”。要實施課堂的“空白”,關鍵在于給予學生學法上的指導:教給學生學習各類文章的步驟,教會學生把握文章的重點……
(二)精心備課,巧設“空白”
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不能忽視,但教師的“導”也非常重要。只有對教學的整個過程精心設計,才能制造“空白”,巧妙地利用“空白”。
1.留出“空白”,初探課文
閱讀教學遵循的原則是整體——部分——整體,所謂的整體是指學生通過閱讀從整體感知課文的內容和思想感情。初讀課文時,老師留出“空白”給學生閱讀。若是語言優美生動,感情豐富的文章,可以采用多種朗讀的形式來進行,其他語言風格,以默讀為主的形式進行。讓學生借助工具書,掃清字音、詞義的障礙,然后談談對課文整體的感受。老師暫不作評價,要他們帶著問題繼續閱讀、并驗證對錯。
2.留出“空白”,研讀課文
帶著問題,進入對“局部”的研究閱讀,如果上次閱讀稱為粗讀的話,這一步則稱之為“精讀”。“精讀”時,對學生提出更進一步的要求:你讀懂了什么?還有哪些問題沒弄懂?你喜歡哪些詞句,為什么?讓學生閱讀思考后,分小組交流,協作質疑、釋疑,然后小組推選代表向全班匯報交流的結果。提出他們認為有價值的問題,將問題歸類、取舍之后再師生共同分析、討論,進行研讀課文。
3.留下“空白”,拓展知識
我們知道,課本只不過是個例子,教師的“教”是為了“不教”。學完了課文,不能說是完成了教學任務。知識點是否掌握?閱讀分析是否具備?課內練習只是檢測,課外閱讀更是檢測。那么,提供拓展性閱讀材料,留下一個“空間”,讓學生的思維在更廣闊的空間內馳騁。這些閱讀材料必須與原文有關,才能激起學生的興趣。它或者是內容與原文相似,或者主題與原文相似,或是訓練重點與原文相似,或是作家的其他作品。長此以往,學生的閱讀能力一定有所提高,而且,學語文的興趣也會濃厚。第斯多惠說過:“不好的老師是轉述真理,好的老師是叫學生去發現真理。”在課堂上實施“空白”,就是讓學生更好地去發現真理。這樣,學生學到的不僅是本課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善于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點燃了學生靈感的火花,培養了他們的創造精神。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學與“空白”息息相關。因此,藝術地使用“空白”,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使語文課堂成為思想的樂園,個性的舞場,創造的天堂,是我們的共同追求。
(作者單位:福建武夷山市洋莊中小;福建武夷山市百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