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隨著農業產業化、農村城鎮化、農民非農化進程的加快,農業、農村、農民的發展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也更加依賴職業教育,職業教育之于“三農”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然而就在國家不斷加強職業教育的大好形勢下,甘肅農村職業教育卻陷入生源不足、競爭乏力、發展滯遲的尷尬境地。本文通過甘肅農村職業教育的實地調查,剖析了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甘肅農村職教 農民培訓 現狀與困境 對策建議
一、甘肅農村職業教育的現狀分析
近年來,隨著農村應屆初中畢業生數量的增加,甘肅農村普通高中階段教育發展迅速。但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卻不盡人意。2006年,全省87個縣(市、區),只有110所農村職業高中,在校生62750人,校均規模570人,師生比15∶1。
再從師資配備、經費投入和其它辦學條件來看,2006年,甘肅110所農村職業高中共有專任教師4180人,學歷合格率為54.73%,比“十五”末的2005年提高2.27個百分點。
從農村成人職業教育的發展現狀來看,2006年,甘肅全省共有農民成人中學62所,注冊學生2015人,有農民技術培訓機構(學校)4624個,注冊學生945057人,只占全省農村勞動力總數的7.06%。
二、甘肅農村職業教育面臨的困境
1.農村義務教育發展不夠扎實,職業教育在農村教育中受關注的程度不高。當前我省農村義務教育發展不夠扎實,地方政府將確保農村義務教育發展作為農村教育工作的重點,而將職業教育向市場一推了之,任其自由發展,致使農村職業教育長期游離于政府的任務目標之外,成了可辦可不辦的事情。而農民則受傳統教育觀念和就業思想的影響,對職業教育持歧視態度。致使農職教育因地方政府和受教育者的關注程度不高而陷入生源不足、發展滯遲的尷尬境地。
2.專業設置不合理,課程內容的針對性、實用性差,致使農職教育缺乏特色,失去競爭力。一是專業設置照搬移置,結構趨同,辦學特色不明顯。二是教學內容單調陳舊,地域性、針對性、實用性差,不能體現農村職業教育培養本土化、技能型、應用型人才的目標要求。三是沒有把實用技術技能培訓以及新技術、新工藝的推廣應用擺在突出位置,片面強調學歷教育,違背職業教育規律,學的無用,用的沒學,致使農職教育因缺乏特色而失去競爭力。
3.經費投入不足,辦學條件差,職業師資嚴重短缺,影響了農職教育的辦學水平。職教經費投入不足是制約我省農職教育發展的重大瓶頸,我省農村職業學校的辦學起點本來就低,大多是由農村普通中學改制而成,普遍規模小、辦學條件差,專業教學設備、設施極為有限,教學實習基地和實訓條件不足,“雙師型”職業教師嚴重匱乏,大多數教師因缺乏職業崗位所必需的技術、技能,只好講授書本知識,致使農職教育的教學質量很難保證。
4.職教投資的邊際收益低,畢業生就業困難,對農民及其子女沒有吸引力。由于我省農村非農產業不發達,工商企業少,農業生產又以粗放的、小規模的傳統農業為主,絕大多數農職校畢業生回到農村,依舊過著與父輩沒有多大差別的生活,靠經營土地、外出打工謀生,沒大的作為,創造不出與眾不同的價值,農民及其子女受經濟利益的驅動和畢業生職業前景不理想的負面影響,不愿自己的孩子進農村職業學校。
三、推動甘肅農職教育發展的對策建議
1.突破認識誤區,明確政府職責,務必把發展農村職業教育作為破解“三農”問題的重要戰略舉措。各級地方政府必須認真貫徹執行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有關規定,充分認識農村職業教育在建設新農村、培養新農民、發展新產業中的功能作用,從政策的設計和制度的安排上把農村職業教育納入“三農”問題一并考慮,農村職教不能游離于“三農”之外。要深刻認識,農村職業教育不僅是教育問題,而且也是農業問題、農民問題和就業問題,它的發展關系到現代農業建設和農村勞動力轉移。
2.調整專業設置,優化課程體系,建立凸現職教特色、能力為本的教育教學模式。職業教育的辦學特色,概括地講,就是面向社會、面向生產、面向服務與管理一線,為社會培養技能型、應用型人才。就是要根據社會需要調整專業設置,根據產業結構和技術進步優化課程體系,充實教學內容。教學計劃、課程設置不是按學科體系的要求來安排,而是以職業能力的培養來組合,教學內容是就業競爭和創業發展所必需的技術技能和管理規范。
3.注重校企“聯姻”,實行訂單培養,切實做好畢業生的就業安置工作。解決農村職業學校生源不足的前提是首先解決學生的就業問題,依靠出口帶動進口。河南、山東、江蘇農村的職業教育只所以搞得好,生源暴滿,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畢業生的就業問題解決的好,家長自然愿意子女進職業學校。為此,學校應花大力氣努力拓展學生的就業渠道,通過與企業“聯姻”,了解用人單位的需求,按照就業崗位所要求的標準規格和能力素質進行訂單培養,切忌閉門造車,務必做到對內狠抓教學質量,強化技能培養,對外拓寬就業渠道,注重營銷推廣。
4.增加經費投入,優化運行機制。各級政府必須履行發展職業教育的職責,特別是在農村職教發展的困難時期,應承擔主要投入責任,按照公共財政原則,把農村職業教育經費納入正常的財政預算,確保農村職業教育財政性教育經費逐年增長;確保農職業學校正常運轉經費的及時下撥和教師工資的足額發放。同時,要引導社會力量投資農村職教,多渠道籌措經費,建立政府主導,面向市場、用人單位和農民適度分擔教育成本的多元投入保障機制。通過推進公辦學校轉制,引入民辦機制,實行股份制辦學,從體制創新的角度解決我省農村職教經費投入不足,學校運轉難的問題。
5.轉移教育重點,拓展培訓范圍,把新型農民培養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作為農村職業教育今后的核心任務?,F階段,一方面,甘肅農村職教因生源不足,導致教育資源閑置,規模效益差,另一方面,大量農村勞動力又得不到必需的教育培訓,在現代農業建設和非農化轉移中嚴重受挫。因此,農村職業教育要走強,必須盡快調整教育對象,轉移教育重點,將傳統學歷教育體制下形成的以初中畢業生為主要教育對象的招生范圍擴展到農村初中畢業生和農村成人并舉,以農村成人為主要教育培訓對象的目標轉移。只有這樣,農村職業教育才能把握機遇,開辟新路,弱勢走強,才能立足“三農”,面向市場,在農業現代化、農村城鎮化、農民非農化的進程中發揮應有的功能作用。
參考文獻:
[1]許開錄.《農村職業教育滑坡的原因分析及對策研究》.《職業教育研究》.2006年第1期.
[2]聶勁松.《探析中國農職教育發展的主要障礙》.《職業技術教育》.2006年第3期.
[3]張竺鵬.《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問題與對策》.《教育研究》.2006年第8期.
[4]劉源泉.《建設新農村背景下農職教育發展路徑探索》.《中國農業教育》.2007年第3期.
(作者單位:①②④⑤甘肅農業職業技術學院;③甘肅省教育廳發展規劃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