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農民占中國人口的大多數,他們的信息素質決定了他們在農村市場經濟中的作用和地位,本文對我國農民當前的信息素質狀況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加強農民信息素質教育的方法和途徑。
[關鍵詞]農民 信息素質 信息意識 素質教育
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特別是農村家庭承包責任制的全面推行,中國農村已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民的生產能力和生活水平有了較大提高,中國零點調查公司的一項調查顯示,中國七成以上農村居民對自己現在的整體生活狀況感到滿意。
但不容忽視的是,同樣,作為農民,沿海地區農民的經濟狀況要遠遠高于內地的農民,經濟發達地區農民的經濟狀況要遠遠高于欠發達地區的農民。即使在同一地區,頭腦靈活的農民的經濟狀況也要遠遠高于因循守舊的農民,拋開物質條件和地理及政策因素,農民自身的信息素質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進一步提高農民生活水平的關鍵是發展農村市場經濟,而農民信息意識淡漠和信息能力的低下又成為阻礙農村市場經濟發展的首要因素。
一、我國農民信息意識的現狀
隨著農村經濟從自然經濟、商品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化,我國農民對信息的捕捉、甄別、選擇、應用態度和能力已經明顯滯后于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
信息閉塞,種啥養啥“一抹黑”。在我國農村,相當數量的農民的農事活動還是基于傳統的耕作方式、按照世代口口相傳的農諺進行的,對信息的價值停留在原始的認識上。就農民選擇市場信息而言,一些農民或對市場信息熟視無睹、置之不理,或對信息不加分析、對比和選擇,對信息的采納片面而盲目。結果造成農業產品結構單一,大路貨、粗產品多,效益低下。他們也十分渴望致富,但面對千變萬化的大市場,對究竟種什么有銷路,養什么能掙錢,手足無措,耳目不靈。
“大幫哄”“一窩蜂”式的粗放經營是我國農村經濟發展中的致命問題,這一問題同樣源于農民對信息的時效性認識不足,只要一個村甚至一個鄉、一個縣有一個農民這年種植或養殖什么發了財,全村、全鄉甚至全縣來年全搞這項產業,結果造成肉蛋賣不上飼料錢,瓜果賣不上運輸費的現象屢有發生。
信息反饋意識的薄弱是我國農民信息意識中存在的又一個問題,很多農民“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對造成其經濟損失的信息畏之如虎,避猶不及,結果是再次與機遇失之交臂。
二、提高農民信息意識的措施
沒有濃厚的信息意識,農村市場經濟就不可能得到健康的發展。提高農民信息意識的首要任務是改變信息價值觀。農民的信息意識源于其信息價值觀。人們的信息價值觀是可以通過信息素質教育培養和樹立起來的。
建立“科技信息示范戶”,通過示范戶的現身說法對農民進行信息素質教育,是改變信息價值觀的一個有效方法。
健全農村信息網絡,疏通農村信息傳遞渠道,辦好信息刊物,使信息致富的生動案例成為農民信息素質教育的活教材。有條件的鄉村要把網絡接入農民家中,把廣播電視辦成農民信息素質教育的開放課堂。
農民信息素質教育的內容不能脫離實際,搞“假大空”,要把與他們的生產生活休戚相關的信息以具體形象的例子傳授給他們,這些信息包括:市場信息、技術信息、資金信息、政策信息、法律信息、經驗信息等。特別是農業科技知識信息教育。這是農民信息教育最基本的方面,它包括糧、油、棉、畜、果等優良品種知識介紹、農作物栽培技術、病蟲草害防治技術、農藥化肥的合理使用、農業機械的使用與維修技術,農副產品加工技術及畜禽養殖技術、畜禽病的診斷與防治技術等等。農業市場信息教育也是農民信息素質教育的核心。農業市場信息是指流通領域中影響農業生產的各種因素方面的信息。主要是農業生產資料供求信息以及農副產品供求信息。此外,政策信息和氣象信息也要充斥于農民的信息氛圍當中去,在農村營造出一個人人捕捉信息、應用信息的大環境來。
農民信息素質教育的前提是農村教育的普及,我國還有二億多的文盲,一些南方偏遠地區的農民還聽不懂普通話,這就談不上實現農民的信息素質教育。所以,對于我國農村來說,掃盲和九年義務教育是必須要堅持的。堅決杜絕農村子女不上學和中途輟學現象。同時,還要利用農民夜校、職業中學等陣地舉辦各種形式、各種層次的培訓班,針對農民對本地農業中最需要的技術進行短期培訓,運用通俗理論和實例使農民明曉市場經濟規律和信息的重要性。通過電視、廣播、報紙等宣傳工具,著重講授農業信息,傳播農業信息,通過與普通中學教育相結合,提高下一代農民素質,使他們懂技術、懂管理、懂經營、懂行情。
村干部是農村商品生產的組織者和領導者,提高一個村干部的信息素質就會帶動一大面。任命大學生當“村官”是普及農村信息素質教育的一個良好開端。應該把農村信息素質水平作為考核大學生“村官”的一個重要尺度。
教育和引導廣大農民沖破傳統的、落后的思維樊籬,大膽走出去,開展市場調研,接受專家指點,尋找技術聯姻,不斷提高搜集、鑒別和應用農業信息的能力和水平。依法打擊傳遞假信息的不法分子,用法律手段和行政措施凈化農業信息的傳遞渠道,保證信息的應用質量。
強化政府服務職能,抓好農業信息的進村入戶工作。建立強有力的信息搜集處理網絡系統,安排專門力量,廣泛搜集國內外的農產品市場信息、農業實用技術信息和專業信息,精心研究篩選,分類登記、儲存,設立權威性的政府農業信息庫。
農民占我國人口絕大多數,農民的生存狀態是每一個中國人都不釋懷的問題,提高農民的信息素質,搞活農村市場經濟是改變中國農民生存狀態的最有效的途徑,在這方面,作為信息工作者和農村教育工作者有責任和義務為之努力探索和實踐。
參考文獻:
[1]李劍,路劍,劉偉.《提高我國農民信息素質的思考》[J].農村經濟與科技,2006,(10).
[2]安玉榮.《農民信息需求與農業院校圖書館》[J]. 安徽農業科學,2006,(11).
[3]許建紅,黃國勤.《提高農民信息素質,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J].農業網絡信息,2006,(8).
[4]路劍.《農戶信息化的微觀分析》[J]. 農村經濟,2005,(1)。
[5]盧秀茹,王健,高賀梅.《提高我國農民信息素質教育水平的對策研究》[J].高等農業教育,2004,(12).
(作者單位:黑龍江佳木斯大學;山東農業管理干部學院)